不辦婚禮不冠夫姓,藝術家歐姬芙用孤獨換來創作的高度

擁有「美國畢卡索」美譽的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 1887-1986),不只是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大師,也是美國文化的象徵。她的丈夫艾弗瑞德.史蒂格利茲(Alfred Stieglitz, 1864-1946)也是美國現代攝影開創者,在1920年代,他們聯手為紐約前衛藝術界寫下令人驚嘆的一頁。

艾弗瑞德.史蒂格利茲拍攝歐姬芙(1920),收藏於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艾弗瑞德.史蒂格利茲拍攝歐姬芙(1920),收藏於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艾弗瑞德從小就個性固執又有才華,19歲時,他對新興的攝影技術著迷,離開他生長的紐約,進入柏林工業學院就讀,擁有德國猶太裔血統的他,很快就融入歐洲文化中,成為一名畫意攝影師,他所拍攝的作品寫實又具詩意,帶著迷人的魅力。他透過鏡頭稱頌攝影的藝術價值,相信攝影師應該擺脫繪畫的枷鎖,信奉自己對世界的觀點,展現一種毫無欺瞞的直觀。

艾弗瑞德.史蒂格利茲(Alfred Stieglitz, 1864-1946)是美國現代攝影開創者。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艾弗瑞德.史蒂格利茲(Alfred Stieglitz, 1864-1946)是美國現代攝影開創者。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在歐洲度過8年後,艾弗瑞德回到紐約,他把紐約當成新的遊樂場與實驗室,在城市尋找各式強烈的題材,藉由清晰的輪廓、自然光的運用,創造出現實世界的視覺精華。在他所拍攝的《統艙》(The Steerage)照片中,他捕捉到一大群移民臉部動人的表情,讓畫面與人物深沉的情緒達到和諧,讓他的攝影藝術達到新的里程碑。

艾弗瑞德.史蒂格利茲的攝影作品《統艙》(The Steerage,1907)。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艾弗瑞德.史蒂格利茲的攝影作品《統艙》(The Steerage,1907)。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艾弗瑞德.史蒂格利茲的攝影作品《驛車站》(The Terminal,1892)。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艾弗瑞德.史蒂格利茲的攝影作品《驛車站》(The Terminal,1892)。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此後,艾弗瑞德成為現代攝影的代言人,他的妻子是富家千金艾茉萊,夫妻已經結婚24年,育有一女,艾弗瑞德一直想要用女兒的臉孔進行一項逐日拍攝、觀察一張臉長年演變的攝影計畫,但妻子不同意,艾弗瑞德只好放棄。

艾弗瑞德.史蒂格利茲一直想要用女兒的臉孔進行一項逐日拍攝、觀察一張臉長年演變的攝影計畫。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艾弗瑞德.史蒂格利茲一直想要用女兒的臉孔進行一項逐日拍攝、觀察一張臉長年演變的攝影計畫。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藝廊主持人成為歐姬芙的伯樂,開啟紐約藝術之路

50多歲的艾弗瑞德在藝術界備受敬重,他在第五大道開設的291畫廊,引領著紐約前衛藝術潮流,他率先將羅丹、塞尚、畢卡索、馬蒂斯和杜象等歐洲藝術家引進美國展出,他的藝廊顛覆傳統學院理念,常有劃時代驚豔作品出沒,屢屢成為藝術界的話題。

在那命運注定的一天,艾弗瑞德照樣在藝廊裡,有人帶來一系列炭筆畫給他鑑賞,創作者是個無名女畫家,這些畫作既奔放又大膽,成功引起艾弗瑞德的興趣,艾弗瑞德於是邀請作者前來紐約。

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 1887-1986),出身在鄉下農家,受到身旁風景的啟發,她以大自然為師作畫。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 1887-1986),出身在鄉下農家,受到身旁風景的啟發,她以大自然為師作畫。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這位畫家名叫喬治亞.歐姬芙,出身在鄉下的一個農家,受到身旁風景的啟發,她以大自然為師,自學作畫,起初她靠著廣告和商業繪畫維生,後來她想透過炭筆,描繪抽象圖形,展現她的內心世界。

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 1887-1986)早期的風景畫。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 1887-1986)早期的風景畫。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1916年,29歲的歐姬芙剛踏上純藝術之路,她需要一位導師;而一直想要創作臉孔攝影日誌的艾弗瑞德,則遇見了他的繆斯,他拍下一系列歐姬芙站在自己炭筆畫作前的照片,她的臉孔成了他的執迷,23歲的年齡差距在兩人之間根本不算什麼。兩人開始定期通信,艾弗瑞德除了拍攝歐姬芙的臉孔,也捕捉了她情慾的一面,兩位藝術家的緋聞在紐約藝術界傳得沸沸揚揚,也傳到了艾弗瑞德妻子耳裡。

艾弗瑞德.史蒂格利茲拍攝歐姬芙的臉孔,也捕捉了她情慾的一面。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艾弗瑞德.史蒂格利茲拍攝歐姬芙的臉孔,也捕捉了她情慾的一面。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歐姬芙創作巨大花朵,從畫作到人生都堅守創新獨立

在導師的資助下,歐姬芙專心作畫,創作出她最著名的《花朵》(The Flower)系列,她畫出花朵內部微觀圖,巨大的花朵與傳統的靜物畫大相逕庭,隱含各種性意涵,和對男女性器官的隱藏式描繪。艾弗瑞德運用他的人脈鼓勵畫評對歐姬芙的畫進行討論,讓歐姬芙人氣快速崛起,成為藝術界新寵兒。其中一幅《海芋》(White Flower,1932)以兩萬五千美元賣出,在當代在世藝術家畫作中,創下最高價。

歐姬芙的巨大花卉作品《海芋》(WHITE FLOWER,1932)以兩萬五千美元賣出,在當代在世藝術家畫作中,創下最高價。劇照/《沙漠中的花朵─歐姬芙》
歐姬芙的巨大花卉作品《海芋》(WHITE FLOWER,1932)以兩萬五千美元賣出,在當代在世藝術家畫作中,創下最高價。劇照/《沙漠中的花朵─歐姬芙》

外遇6年後,艾弗瑞德的妻子同意離婚,艾弗瑞德和歐姬芙有情人終成眷屬,但歐姬芙不想舉辦婚禮,也不按傳統冠夫姓,她想保有自己的姓氏和獨立性。艾弗瑞德開始拍攝雲彩,他的攝影作品《對等》(Equivalent,1922-1932)系列展現對情感的形而上探索,與激進的美學實驗。

艾弗瑞德.史蒂格利茲開始拍攝雲彩,他的攝影作品《對等》(Equivalent,1922-1932)系列展現對情感的形而上探索,與激進的美學實驗。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艾弗瑞德.史蒂格利茲開始拍攝雲彩,他的攝影作品《對等》(Equivalent,1922-1932)系列展現對情感的形而上探索,與激進的美學實驗。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艾弗瑞德.史蒂格利茲開始拍攝雲彩,利用雲寫下他的人生哲學。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艾弗瑞德.史蒂格利茲開始拍攝雲彩,利用雲寫下他的人生哲學。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擺脫讓人窒息的藝術依存症,在新墨西哥沙漠找回自我

1929年,歐姬芙41歲,她決定離開紐約,動身前往新墨西哥,因為在不久前,她發現她的丈夫有了新的繆斯,一個比艾弗瑞德小40歲、年僅18歲的妙齡女郎,霎那間,她的人生與愛情彷彿不再是她的專屬,她需要換個環境,遠離出軌的伴侶,也跳脫她和艾弗瑞德之間,那令她窒息的藝術依存症。

在新墨西哥荒涼貧脊的大地上,一切都顯得不同,在沉寂、休養、與抑鬱抗戰後,歐姬芙開始為自己打造出新生活,她的畫布不再壟罩艾弗瑞德的陰影,她以半抽象半寫實的手法,描繪荒涼的美國內陸景觀,風、光線、色彩,組成具有韻律感的構圖,展現出強烈的個人風格。她以車為畫室,在沙漠裡遊蕩,回歸基本,劃定領域加以定義,擺脫丈夫鏡頭下情色繆思的形象,開始書寫自己的神話。

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 1887-1986)的作品《Deers Skull with Pedernal》(1936)。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 1887-1986)的作品《Deers Skull with Pedernal》(1936)。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喬治亞.歐姬芙開始畫越來越多的頭骨、恥骨,用畫作戰勝無法為人母的焦慮。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喬治亞.歐姬芙開始畫越來越多的頭骨、恥骨,用畫作戰勝無法為人母的焦慮。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孤獨帶來自由、舊愛化為靈感,分居伴侶通信兩萬五千封

歐姬芙離開8年後,艾弗瑞德70歲,經歷數次心臟病發後,他希望歐姬芙回到他身邊,但是她並不打算回來。在兩人分居期間,艾弗瑞德不斷寫信給歐姬芙,有時候一天寫上2、3封信,有的信長達40多頁。

艾弗瑞德.史蒂格利茲晚年不斷寫信給歐姬芙,有時候一天寫上2、3封信,有的信長達40多頁。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艾弗瑞德.史蒂格利茲晚年不斷寫信給歐姬芙,有時候一天寫上2、3封信,有的信長達40多頁。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年邁的艾弗瑞德逐漸被藝術圈遺忘,而歐姬芙已為自己創造出新身分,她的畫作成為291畫廊主要的收入來源,孤獨為歐姬芙帶來一種自由,往昔的愛與炙熱激情,轉化為動人的溫柔,與情人之間牢不可破的羈絆。

艾弗瑞德.史蒂格利茲晚年與歐姬芙的畫作合影。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艾弗瑞德.史蒂格利茲晚年與歐姬芙的畫作合影。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艾弗瑞德與歐姬芙持續通信,直到艾弗瑞德在82歲時死於心臟病發,歐姬芙陪伴在側。歐姬芙一直活到98歲,大部分時間都在新墨西哥生活和作畫,美國國家藝術文學協會經過評選,將喬治亞.歐姬芙正式列入五十位傑出成員之一,在她有生之年,一共獲頒10個榮譽學位。在人生晚年享有盛名的歐姬芙,公開表達她的一切全拜艾弗瑞德所賜,艾弗瑞德是她的丈夫、導師和伯樂,也讓艾弗瑞德久被遺忘的攝影作品,重新引發人們的興趣。

歐姬芙與丈夫現代攝影之父艾弗瑞德.史蒂格利茲(Alfred Stieglitz, 1864-1946)。劇照/《沙漠中的花朵─歐姬芙》
歐姬芙與丈夫現代攝影之父艾弗瑞德.史蒂格利茲(Alfred Stieglitz, 1864-1946)。劇照/《沙漠中的花朵─歐姬芙》

這對伴侶在30年之間,總共互通了兩萬五千多封信,直到歐姬芙死後20年,這些信件才公諸於世。

【延伸推薦】

節目|《藝術家與他的情人》:藝術家的愛情故事跟一般人不同嗎?愛情和藝術創作會起什麼樣的化學作用?本系列紀錄片挑選了八對藝術家,帶大家一窺藝術家最私密的關係,繼而更了解他們的創作。

紀錄片|《沙漠中的花朵─歐姬芙》:介紹二十世紀藝術大師、美國現代主義知名畫家、女性主義先驅喬治亞歐姬芙的精彩生平,畫作反映時代精神。

文章|新墨西哥沙漠召喚歐姬芙、花東黏住李屏宜,透視藝術家與土地的情感連結

文章|畫家與詩人的跨時空對談,吳俞萱:這是歐姬芙與我的荒野追尋

文章|因車禍不孕、丈夫又外遇親妹妹,畫家芙烈達卡羅用詩意和鮮明色彩表達痛苦人生

文章|《戴圍巾的珍妮.赫布特尼》不只是情人的繆思女神,還是被遺忘的藝術家

文章|藍騎士康丁斯基靠藝術聯覺作畫,能聽見色彩、看到聲音,百幅作品被情人深藏地窖

文章|克林姆的金色之《吻》,用黃金表現沉浸式的愛慾生死

作者:文蔚然
責任編輯:陳逸雯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4.09.26

資深媒體人,作品散見於各大媒體。喜歡觀察,喜歡嘗試新鮮事物,期望能透過用書寫將正向力量匯聚筆尖,豐富讀者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