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墨西哥沙漠召喚歐姬芙、花東黏住李屏宜,透視藝術家與土地的情感連結

藝術家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Totto O’Keeffe),是20 世紀的現代主義藝術大師之一,她的作品是許多學習藝術學生模仿的對象,那微型花朵的詮釋,白骨描繪的形象等,對我而言是很大的視覺震撼。我是李屏宜,至今從事藝術創作15餘年,藉由紀錄片《沙漠中的花朵─歐姬芙》更深入認識其偉大的一生,觸動我心靈的是她那獨立、自信、敏感、純粹且用力去愛的力量,在她璀璨創作的一生中,似乎有某些隱約細小的片段,投射了自己的影子,共鳴鼓舞著我。

左:《沙漠中的花朵─歐姬芙》劇照/右:藝術家李屏宜。
左:《沙漠中的花朵─歐姬芙》劇照/右:藝術家李屏宜。

歐姬芙12歲確立藝術家之路,「認識自己」是創作的起始

「我以為有人可以教我畫畫,但發現找不到人,他們可以解釋自己風景畫是怎麼畫的,但是沒有辦法教我畫。」

紀錄片開頭歐姬芙所說這段話,像電流般穿過我的心臟,身為創作者很常遇到的難題就是如何找出自己的風格。我會形容這樣的過程為「認識自己」,是一段緩慢且未知的旅程,也很容易再找尋中就迷失放棄。而我也常在思考,自己是什麼時候開始真正創作,看著歐姬芙的故事,更加確信就是那真切聆聽內在聲音,並開始用畫面傳遞情感的瞬間。

少女時代的歐姬芙(1915)。劇照/《沙漠中的花朵─歐姬芙》
少女時代的歐姬芙(1915)。劇照/《沙漠中的花朵─歐姬芙》

歐姬芙不到12歲就確立未來想成為一位藝術家,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從摹擬印象派的畫風出發,但她很快就意識到,不管畫的再好也不會超越那些她模仿的人。而在機緣巧合下,受日本藝術影響的她,擺脫之前所學的一切,重新認識自己的感受,以線條抽象的美感填滿空間,開啟她以藝術跟這個世界互動的方式。

歐姬芙的作品《FROM THE LAKE NR.1》(1924)。劇照/《沙漠中的花朵─歐姬芙》
歐姬芙的作品《FROM THE LAKE NR.1》(1924)。劇照/《沙漠中的花朵─歐姬芙》

最討厭被稱為「女性藝術家」,堅持不冠夫姓女權自主

「男人們稱我為最好的女性畫家⋯⋯但我覺得,我是最好的畫家之一。」

歐姬芙的母親對她們非常嚴格,希望家裡的每位女孩都能經濟獨立、自食其力,或許是家風的影響,在女權主義微微抬頭的時代洪流裡,歐姬芙不在意任何主流眼光,致力於活出真實自我。她終其一生都摒棄「女性藝術家」這個頭銜,覺得特別強調「女性」這是有差別的詞,如同她是現代攝影之父史蒂格利茲(Alfred Stieglitz, 1864-1946)的妻子,卻堅持保有原本的姓氏,不作為「誰的」附屬品。歐姬芙的掌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盤的自主性,相信是許多女性共同的憧憬,希望不為誰而活,但活的無畏且踏實。

歐姬芙與丈夫現代攝影之父史蒂格利茲(Alfred Stieglitz, 1864-1946)。劇照/《沙漠中的花朵─歐姬芙》
歐姬芙與丈夫現代攝影之父史蒂格利茲(Alfred Stieglitz, 1864-1946)。劇照/《沙漠中的花朵─歐姬芙》

巨大花卉逼你非看不可,創作展現情感被曲解成性慾

「如果我畫的是實物大小的花朵,不會有人看的,如果我喜歡那朵花,想要畫她,就會畫的很大,逼得大家非看不可。」

史蒂格利茲拍攝了許多歐姬芙與她作品的照片,展出時她本人的容貌、身體語言就像她的畫一樣有魅力,在當時也引發了喧然大波;兩人婚後歐姬芙開始創作革命性的顯微巨大花卉,使她藝術之路再次寫下獨特的一頁。

她把花卉畫的很大,就像用微距鏡頭拍特寫一樣,也像是從蜜蜂、蝴蝶的角度來看花朵,這種微型的觀看視角,顛覆了大眾對於花卉的想像,在她描繪的巨大細節裡傳遞出飽滿的情感,讓觀者無法漠視。

但對於當時的藝評家而言,花卉與身體,都是非常女性與性慾的語彙,主流男性的觀點覺得女性之所以強大,都是因為他們的陰道與子宮,強加在父權價值觀體系底下的詮釋,讓歐姬芙覺得嚴重的被羞辱,她只是想透過繪畫呈現情感而非性慾,她想把一朵沒人仔細看過的小花,放大到讓人無法不去注視,使忙碌的紐約客花時間好好看看那感動歐姬芙的花朵。

在現今性別意識已經相對多元開放的年代,我仍很常被詢問作品中是否有凸顯陰性特質的元素,對我而言,就如同歐姬芙所說,性別不是我想特別提及的觀點,我單純想透過作品表達與這個世界互動的情感,人與作品表裡如一。

歐姬芙的巨大花卉作品《WHITE FLOWER》( 1932)。劇照/《沙漠中的花朵─歐姬芙》
歐姬芙的巨大花卉作品《WHITE FLOWER》( 1932)。劇照/《沙漠中的花朵─歐姬芙》

荒漠治癒歐姬芙,呼吸花東的風景療育李屏宜

「我第一眼便認定那個地方是屬於我的國度,空氣中瀰漫著不同的氛圍,天空不一樣、星星不一樣,風也不一樣,我不希望別人對這裡有興趣。」

新墨西哥對於歐姬芙而言是歸屬的召喚,第一眼就愛上這片土地,召喚著所有的感官也治癒了她,她每天都花非常多的時間探索和感受這片土地,爬走遍了所有的荒漠山頭,看盡了所有的當地建築。

歐姬芙經常在荒漠中尋寶,骨骸是她熱愛的創作素材。劇照/《沙漠中的花朵─歐姬芙》
歐姬芙經常在荒漠中尋寶,骨骸是她熱愛的創作素材。劇照/《沙漠中的花朵─歐姬芙》

她常常在描繪風景與建築時,只畫事物的一部分,因為覺得這樣似乎比畫全部,更能表達她的想法,崇尚「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原則,利用簡單的「線條、色彩與面」創造出帶有禪意的畫面,她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描繪了這個地方,極具代表性,詮釋賦予美國獨一無二特質。

令我感動的是,創作出「呼吸:風景」系列的我,如同受到花東土地召喚一樣,是一段自家內在探索旅程的開始,創作持續反芻過往成長的記憶及留駐花東生活間一呼一吸的感受,似乎讓我在動盪環境的包裹下,找尋到自己安生立命的棲所讓我的身心靈達到平衡。

版畫家李屏宜的作品《稻香好時》。圖/李屏宜提供
版畫家李屏宜的作品《稻香好時》。圖/李屏宜提供

歐姬芙一路創作到90幾歲高齡,她是一位奇女子,如同史蒂格利茲對她的形容:「她比多數的女子大器,但又及其敏銳,對真相的看法清晰明確到最高點,還有一種異常平衡的纖細,達到全然的和諧。」如此人格特質,註定她的一生就是為藝術而生,把世界周遭的一切轉換成藝術,最純粹、最真摯、最美的畫作,及最真實的自我。

【延伸推薦】

節目|《沙漠中的花朵─歐姬芙》:介紹二十世紀藝術大師、美國現代主義知名畫家、女性主義先驅喬治亞歐姬芙的精彩生平,畫作反映時代精神。

節目|《藝術家與他的情人》:藝術家的愛情故事跟一般人不同嗎?愛情和藝術創作會起什麼樣的化學作用?本系列紀錄片挑選了八對藝術家,帶大家一窺藝術家最私密的關係,繼而更了解他們的創作。

文章|畫家與詩人的跨時空對談,吳俞萱:這是歐姬芙與我的荒野追尋

文章|因車禍不孕、丈夫又外遇親妹妹,畫家芙烈達卡羅用詩意和鮮明色彩表達痛苦人生

文章|《戴圍巾的珍妮.赫布特尼》不只是情人的繆思女神,還是被遺忘的藝術家

文章|上班族斜槓藝術家把創作當健身,李屏宜:版畫的慢是一種修行

文章|藍騎士康丁斯基靠藝術聯覺作畫,能聽見色彩、看到聲音,百幅作品被情人深藏地窖

文章|以泥土創作地毯、從木乃伊裹屍布挖掘故事,纖維藝術家康雅筑用織物串起旅行的地圖

作者:李屏宜
責任編輯:陳逸雯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4.01.25

李屏宜

1985年出生於花蓮。

2011年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班版畫組。

以油印單版複刻為主要創作手法,早期內容以「嫁接」為核心,將過往生活中飼養培植的動植物與夢境畫面進行結合,創造出超現實的場景。

2020年後開始投入花東風景,打破傳統木刻版畫的創作模式,發展出木板與紙本並置的「鏡像風景」。

創作持續反芻過往成長的記憶及留駐花東生活間一呼一吸的感受,也希望觀者看見作品這片寧靜景色的同時,如同深深吸入一口新鮮空氣般,療癒,從眼睛直達到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