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畫畫的鈺淳夢想是當插畫家,但爸媽認為畫畫不能當飯吃,希望她成為有穩定收入的公務員,長期的親子衝突讓鈺淳對爸媽關上溝通之門,也對自己喪失自信、有許多負面評價。經由《換個爸媽過幾天》到屏東生活多方體驗的過程,鈺淳在寄宿的過程中得到了肯定,讓她感受到自己也有力量能踏出突破的第一步,也變得成熟開始與爸媽修補親子關係。
「我爸什麼都要管,他很反對我作畫,他希望我跟他一樣當個公務員,但我覺得那一點都不有趣,我覺得我的未來我可以自己決定,沒必要理他,我現在用自己的方法證明,唸書我會自己安排,成績我也會自己提升!」
14歲的鈺淳,看起來就像是個從漫畫中走出來的少女,她從小就喜歡畫畫,立志要當個插畫家,希望未來能到日本或韓國學畫,為了實現這個夢想,她每天努力練畫和自學日文,練習到深夜,但是爸媽似乎看不見她的努力。「一畫下去就畫到(凌晨)兩、三點,什麼都不管,很有個性也要很有紀律才可以啊!」淳爸覺得大部分人不能單靠畫畫維生,不如和他一樣當個公務員,穩定又不用加班。
淳爸的教育方式比較獨裁與強迫性,會用威脅、體罰等方式打壓孩子,讓鈺淳不想和父母待在同一個環境裡,她希望能換個爸媽過幾天,換到一個能夠理解她、給予尊重和包容的家庭。
學習揮別負面批判,在寄宿中發展出新的相處模式
接待鈺淳的是位在屏東林邊的五寶家庭,家中經營養殖漁業和釣魚場,全家人生活緊密,是個重視家庭關係,且鼓勵孩子多元發展的家庭。鈺淳第一天加入這個大家庭,就和身為溜冰隊的大哥一起練習溜冰,重溫童年興趣。鈺淳回想自己從三歲就開始學溜冰,原本對這項活動抱持熱情,但爸爸總是逼著她溜完一圈再一圈,讓溜冰慢慢變成一種壓力,也讓鈺淳對很多事情都失去興趣。
晚餐時,鈺淳獨特的飲食習慣讓氣氛有點緊繃,鈺淳不吃洋蔥、不吃蛋,在家居然只吃白飯,讓Home爸媽很擔心他的身體。更讓Home媽驚訝的是,吃素的鈺淳居然很少吃正餐,不曉得是體質的關係,還是因為和爸爸媽媽聚在一起吃飯會有壓力?也有可能是透過「不吃飯」來作為權力抗爭,意味著「你們大人安排的遊戲規則,我可以不遵守」?鈺淳柔弱的外在與獨特的生活習慣,讓Home媽感到十分不捨。
鈺淳說話聲音小、體力不好、對於別人的情緒接收總是慢半拍,讓Home爸媽很想多了解她的原生家庭。Home媽用鈺淳的角度設想,「我覺得你很極力想讓爸媽看見,我想要一個和諧的家庭,但爸媽你們為什麼看不見?」心疼的Home媽急著想幫忙打開鈺淳的心結,卻觸動了鈺淳敏感的情緒,一股悲傷席捲而來,也想起過去曾被爸爸體罰的經歷。鈺淳索性把自己關到房間,「我希望可以早點離開家裡,待在那裡壓力太大。」想到在家裡承受的狀況,鈺淳忍不住崩潰哭泣。
為了鼓勵鈺淳多方嘗試,Home爸和Home媽安排許多體驗活動,讓鈺淳幫忙養魚、煎蛋、照顧弟弟、打鼓等,他們發現鈺淳對自己要求很嚴格,也常常會有負面的自我批判,例如「我有點廢」、「有點幫不上忙、別人都很會做事」、「我好爛喔」……聽在Home媽耳中很心疼,「她一定會在你的讚美中,去找到一個否定自己的理由,我就覺得酸酸的。」
Home媽特別帶鈺淳去做美甲,認識學生時期也愛畫畫的美甲師,更在颱風夜開兩個小時的車到台南,帶著鈺淳去向從事鐵雕創作的堂姊取經,讓鈺淳看見學習美術可以有多面向的發展。
父母真誠的讚美,能讓孩子摸索出成功的原因
《換個爸媽過幾天》主持人、精神科醫師馬大元分析,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個「經」指的就是固定的模式,家庭成員為了在衝突中求生存,逐漸產生出定型化的溝通模式。像鈺淳爸爸在家裡扮演的角色,叫做「超理智」,他的心理狀態是:「我把事情做好、我承擔起做爸爸的責任,這樣我就可以自保了」;同時淳爸也複製了上一代的教養模式,對待孩子的方式較嚴厲,他其實很想靠近孩子,但是這個「靠近」裡面又參雜了很多「攻略」和「建議」,當孩子表現不如預期時會生氣動手,忽略了孩子的內在感受。
而鈺淳自保的方式就是「指責」,當她應付爸媽感到很疲憊時,她就會用罵的,用指責把大人推開,為自己爭取多一點空間。鈺淳媽媽夾在當中,扮演的可能是「討好」的角色,她需要經常在中間去做協調、去拉攏兩方,總覺得「那我委屈一點、辛苦一點行了吧!」
另外兩種家庭常見的溝通模式還有「逃避」和「打岔」,「逃避」就是以忙碌、加班為藉口,躲得遠遠的,「打岔」就是講一些不相關的事情,比如說:「不要吵了!冰箱裡有蛋糕,我去拿出來給大家吃……。」
馬大元指出,想要扭轉這種負向的溝通模式,就要先提升自己的「感受力」,練習照顧自己的感受,進而去體會對方的感受,彼此互相理解,才能拉近親子之間的「心距離」。如果家長過去曾對孩子體罰或有不當的對待,就要向孩子真誠的表達歉意,並以實際行動做出改變。
馬大元也建議家長要學習「真誠的讚美」,分為四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根據你觀察到的事實,具體陳述出孩子表現得很好的地方,第二個部分是肯定孩子在過程中的付出,第三是在孩子失敗時,肯定他的努力,最後是針對一個讓你印象深刻的點,去問孩子「你是怎麼做到的?」這個問題會讓孩子進入一種正向的情緒狀態,透過自省、突破,摸索出自己的成功方程式。
攀岩前的擊掌鼓勵,打開女孩向上爬的勇氣開關
換爸媽旅程的最後一堂課是攀岩,鮮少運動的鈺淳顯得有點陌生又緊張,全神貫注地跟著教練學習基本功,懼高的鈺淳試著克服內心的恐懼一步步往上爬,底下的人也屏氣凝神。在鈺淳耗盡體力、快要放棄時,Home媽鼓勵她:「你如果登頂了,真的又解鎖了一件事,可以啦,妳可以!」弟弟也為鈺淳擊掌加油,鈺淳覺得那個擊掌像是開啟了什麼東西一樣,讓她突然有動力想要繼續挑戰,她主動和教練要求再試一次。
臨別的最後一夜,新家人特地為鈺淳準備了媲美綜藝節目的歡樂烤肉趴,弟弟妹妹為鈺淳挑選她喜歡的、日式風格的禮物,讓鈺淳感覺心裡暖暖的。鈺淳也熬夜繪製了一張超水準的圖畫答謝新家人,唯美風格、細膩筆觸,一筆一畫都充滿感情,讓所有人都感到十分驚豔。
回顧在新家庭的這個禮拜,鈺淳從一個長期被否定、很封閉自己的小孩,在新家人的鼓勵下勇敢跨出每一步,去嘗試新的事物,也從中看見自己有力量去突破更多難關,鈺淳覺得自己已經很久沒有這種感覺,她知道怎麼讓自己往上爬了。
【延伸推薦】
節目|《換個爸媽過幾天》:一項社會實驗,探索自己並找到親子衝突的解方。
文章|跆拳道男孩不喜歡輸的感覺,到台東慢活體認「實踐夢想」才是真功夫
作者:文蔚然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4.06.20
資深媒體人,作品散見於各大媒體。喜歡觀察,喜歡嘗試新鮮事物,期望能透過用書寫將正向力量匯聚筆尖,豐富讀者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