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音樂教育首重陪伴,四絕招讓孩子自然愛上古典樂

我是逸芳姐姐,多年前誤打誤撞在愛樂電台做起了兒童節目,最常被問的問題之一,就是怎麼帶孩子親近音樂?對我來說,孩子們就像音樂寶盒,有最開闊的心和最直接的音樂感知。建議在孩子年幼時,給他們多一點選擇,藉由親子間的交流分享,讓孩子均衡攝取音樂養分,相信他們對世界會有更寬廣的視野、感受力和創造力。

作者吳逸芳的小兒子,也是她的音樂交流小夥伴。圖/吳逸芳
作者吳逸芳的小兒子,也是她的音樂交流小夥伴。圖/吳逸芳

我的音樂啟蒙來自母親。她不會演奏任何樂器。但六十多年前,少女時期的她,因著收音機傳出的一首蕭邦夜曲深受感動,進而愛上古典音樂。

記憶中還有個很深刻的場景:約莫還沒上小學吧,我在家裡客廳玩著家家酒,媽媽一邊放她喜歡的音樂一邊陪我玩。媽媽跟我說,這首曲子是公主到市場逛街,我於是就假扮自己是音樂裡的公主,一邊跟著音樂演著公主在市場買東西。很久以後我才知道,當年我扮家家酒演戲聽的音樂,是英國作曲家科特比的波斯市場

青少年期的我,偶然開始主動認真聽起古典音樂,這也成為我和媽媽的橋梁。我們會一起聽收音機,猜現在聽到的是哪一首曲子,作曲家是誰,有時一起邊聽音樂入眠。即使長大成人,不管母女之間有多少巨大的差異,不論我認識的曲目、作曲家和演奏家,開始比她更多更廣,「音樂」始終讓我們有所連結。

作者吳逸芳的音樂啟蒙來自母親。圖/吳逸芳
作者吳逸芳的音樂啟蒙來自母親。圖/吳逸芳

傳承母親撒下的音樂種子,將音樂融入親子生活

時間跳到多年後,我開始製作屬於兒童的古典音樂廣播節目。那時大學剛畢業,沒結婚、沒小孩、也非正統音樂科系出身,為了傳承前輩們給我的理念和做法,我定位自己不是老師,而是像個大姐姐,試著從生活化和陪伴者的角度,跟小大朋友分享樂曲、說音樂家們的故事,並鼓勵爸爸媽媽們,為孩子創造有音樂的環境。

成為母親後,我也如自己在節目中提倡的,努力實踐將音樂融入生活中。例如在老大剛出生時播放古典音樂,試圖平靜他的睡前哭鬧;在家陪伴遊戲的空檔,播放適合孩子的各種古典音樂名曲、或是輕快的兒歌。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天生對聲音的好奇敏感度,的確如專家所言是很高的。生活中所有的聲響,包括人聲、音樂都是刺激,這也是為什麼有聲書與說故事的平台,在爸媽界被譽為是救贖。

不需精緻育兒也能音樂啟蒙,放輕鬆和孩子分享音樂喜好

當兒子開始聽得懂人話時,我放我做的廣播節目給他聽,他似乎真的會認真聆聽;帶他看結合古典音樂的有聲繪本,他也能享受手指按下去會發出樂聲的驚喜感;當他開始學習鋼琴,我刻意找簡易版的名曲和一起彈,陪他看融入古典音樂演出的卡通,如妙妙犬布麗或是網路影片

多年下來,我的實踐過程看似有成果,孩子對一些基本的古典音樂旋律,果然可以自然隨口哼唱,或是說出曲名。直到第二個孩子加入,生活的忙碌程度驟然提高,我無法再用只有一個孩子時的精緻育兒法,更需要在繁雜的家務,孩子的各種需求中求生存。

充斥各種卡通與兒歌的日子裡,有時候覺得童趣可愛、有時讓我靈魂枯竭。有幾回我真的很想看某個節目,當下決定停在某個古典音樂頻道,沒想到三歲的弟弟,乖乖陪著我看了十多分鐘的鋼琴三重奏,反倒是我自己開始怕他不耐煩,後來又把頻道轉到卡通台。幾次經驗後,我開始更自在輕鬆地,不論是在開車長途旅行,或是在家休閒遊樂,甚至是做家事時,都能透過各種網路平台,補充自己的音樂能量。我發現,當他們越來越懂事,會願意把空間和時間讓出來,讓媽媽也能看一下喜歡的節目,聽一下喜歡的音樂。

越小的孩子,對音樂的感受和反應越直接。圖/吳逸芳
越小的孩子,對音樂的感受和反應越直接。圖/吳逸芳

「家」是最自然的音樂廳,學齡前孩子音樂感受力更直接

在我的經驗中,孩子、特別是越小的孩子,對音樂的感受和反應是很直接、沒有刻板印象的,什麼樣的音樂都可以試著讓他們接觸,不受限於某些音樂類型。他們對喜歡好奇的音樂會駐足聆聽、甚至手舞足蹈,只是比較無法長時間保持專注力。反之,對感覺相對無趣的音樂,他們也沒有大人的社會化和自制力,可以在位子上忍耐到音樂結束。

於是當孩子兩三歲時,我選擇戶外音樂會,讓他們在沒有拘束的情境下感受音樂,自由伸展肢體,實在待不住時可以隨時走人。再大一點,就能嘗試進到室內的表演廳看表演、聽音樂會,尋找能抓住小孩的注意力的表演團隊和節目企劃,只選擇一個小時內的演出,但也要能保持彈性,有中場離開的心理準備。

如果孩子的身心狀態還沒有準備好,「家」還是接觸音樂最輕鬆自在的場域。網路有數不清的影片可挑選,再加上音樂串流平台、OTT,在那些育兒生活瑣碎的空檔,隨手打開來、把音樂放出來,不一定是投小孩所好的兒歌,也可以是爸爸媽媽喜歡的音樂,當個背景音樂都好。就我們家弟弟來說,雖然在三歲前,沒有哥哥那樣費心創造音樂環境和陪伴,但到了一定的年紀,對音樂的感受力和喜好,也還是蠻高的。

戶外音樂會可以讓孩子在沒有拘束的情境下感受音樂。圖/吳逸芳
戶外音樂會可以讓孩子在沒有拘束的情境下感受音樂。圖/吳逸芳

為孩子準備均衡音樂養分,四原則有效置入古典音樂

如果有意識想讓孩子接觸更多元的音樂,不只是學校音樂教育,或媒體上的抖音歌曲、流行音樂,我認為真的必須靠爸媽的刻意安排和篩選。就像我們會希望孩子吃得營養充足,若有餘力建議在孩子年幼時,給他們多一點不一樣的選擇,讓孩子均衡攝取不同的音樂養分,相信他們對世界會有更寬廣的視野,感受力和創造力。

雖然孩子不一定喜歡我們準備選擇的食物,也不見得會接受喜歡我們分享的音樂。但我認為,只要給他們環境,時候到了,有興趣的孩子,就會主動找資源更認識音樂。父母只需要分享自己的愛好,並且觀察引導,最重要的是放下挫折感,若孩子真的沒興趣也不勉強。孩子終究是獨立的個體,爸媽愛音樂,孩子會被影響,但也會長成自己的樣子。

我曾看過一個影片,一位外國小女孩唱著黑死腔(註),後面就坐著一個看起來就是聽Death Metal的老爸。可見父母聽什麼,孩子會不知不覺地跟著聽。如果不想Death Metal這麼重口味,想和孩子分享古典音樂,我自己整理出一份音樂清單「逸芳姐姐的音樂盒」,有幾個方向原則和爸媽們分享:

1. 長度不會太長(約3-5分鐘),有明確想像空間和故事情節的標題音樂。

2. 旋律單純、節奏活潑輕快的管絃樂曲。

3.  常被影視媒體當配樂的古典名曲。

4.  學音樂孩子常接觸到的鋼琴、小提琴小品。

也許孩子不能安安靜靜地整首聽完這些作品,但我相信,這些音樂的旋律和節奏,都像是種在孩子心中的種子,等他們長大,有一天會開花結果,甚至成為和父母的某個連結。

把音樂種在孩子心中,等他們長大會成為和父母的某個連結。圖/吳逸芳
把音樂種在孩子心中,等他們長大會成為和父母的某個連結。圖/吳逸芳

一起聽音樂分享流行喜好,親子交流首重陪伴

我的老大今年十一歲,已經會自己主動尋找網路上那些節奏強勁、曲調簡單洗腦的流行歌曲來聽,其實和我當年開始著迷流行音樂的年紀差不多。身為家長能做的,也就是繼續和他分享一些我喜歡、或想讓他聽聽看的有趣音樂。

例如最近披頭四的新歌Now and Then很有話題,我就和他一起聽,跟他簡單說一下披頭四當年有多紅,還有AI在這首歌和MV中扮演的角色。

每個孩子都是福袋、都是驚喜包,也像是一盒你不知道會吃到什麼口味的巧克力。只要願意開始分享,讓孩子親近音樂這件事,就已經是現在進行式。我們一起加油!

註:黑死腔(Death growl)又稱為咆哮腔、死腔、黑腔、低哮聲線,是死亡金屬、黑金屬樂隊主音經常使用的一種歌唱技巧。

【延伸推薦】

節目|就愛聽音樂:由台北愛樂演出13部經典作品,多位指揮大師共創音樂盛典

文章|赤腳歌后艾芙拉,唱出底層黑人的流浪之歌

文章|抖音名曲《黑桃A》風靡校園,與其禁制幼兒唱跳「寶貝乾一杯」,不如嘗試溝通讓孩子練習思辨

作者:吳逸芳
責任編輯:陳逸雯
核稿編輯:吳小瑾
出刊日期:2023.12.14

吳逸芳

政大廣電系畢業,愛樂電台主持人,曾製作主持愛樂電台兒童古典音樂節目「音樂塗鴉國」,資歷滿11年的母親。小時候學鋼琴,高中彈吉他,小學和大學唱合唱,音樂雜食主義者兼古典音樂資深愛好者。偶爾主持音樂會,透過講座分享音樂。著迷於生活中各種聲音的蒙太奇,探詢腦補各種人事物背後的故事。喜歡透過書寫整理思緒,記錄那些容易被遺忘的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