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人歌手馬詠恩:把夢想寫進歌裡,成為一個努力、認真、好好的布農人

我是詠恩,布農族,來自花蓮馬遠部落,Tulbus是千百年來承襲下來真正的名字,它是一種樹的名字,叫『櫸木』,而這種樹,跟布農族的生活息息相關,包括建材、木柴、工具等等。我也是一個歌手和音樂創作者,用歌曲延續和記錄了很多故事,我認為先了解自己才有資格分享,期許透過尋根返家的路途,真正成為一個Bunun布農人。

馬詠恩承襲布農族名Tulbus,是櫸木之意。圖/馬詠恩提供
馬詠恩承襲布農族名Tulbus,是櫸木之意。圖/馬詠恩提供

在部落在族裡,通常要更誠意介紹自己的時候,我會說「Ma nak ngaan a tupaun tu Tulbus Mangququ taingka sia Isnangkuan」(我的名字叫做Tulbus,Mangququ是我的家族名,Isnangkuan是我媽媽的家族名),從這裡大概就可以知道,你是哪一家的孩子、你的長輩是誰、來自哪一個部落,這很重要,因為你必須知道你是誰。

如果你還不知道你是誰,不要急,慢慢找回來就好,就像布農族在唱歌的時候,總會找到你適合的聲音位置,就像走進山裡的時候,山總會給你安心舒適的定位。而我更多的時候,是一個歌手和音樂創作者,來自花蓮馬遠部落的青年。返家行動十幾年當中,有著非常多的感恩和學習,這條路不會停歇,會繼續謙卑地走。

來自花蓮馬遠部落的馬詠恩,是歌手和音樂創作者。圖/馬詠恩提供
來自花蓮馬遠部落的馬詠恩,是歌手和音樂創作者。圖/馬詠恩提供

要說夢想,現階段對我來說,好像有點遙遠,也似乎想不太出來。但若要回想起小時候的夢想,大概就是當老師吧!

而當我在思考這件事情的時候,腦海裡,閃出的想法,好像就是Malmananu(努力)、Maqasmav(認真),把眼前的事Mapisihal(好好的),跟我生命和生活也比較有連結。在我的成長歷程以及經驗裡,都是這樣的學習著,而Pinanam(練習)這件事情,在這裡面幾個狀態裡,扮演著很重要的過程和角色,再來,若要說夢想的起源和延續,則是跟部落、山,以及Bunun和歌息息相關。

馬詠恩小時候的夢想是當老師。圖/馬詠恩提供
馬詠恩小時候的夢想是當老師。圖/馬詠恩提供

跟隨阿公打獵習得理解與尊重,成為人生養分和夢想起源

先從夢想的起源和延續來說吧!大一那年,在花蓮教育大學念書,當時,我拜託阿公帶著我上山,去看獵場。阿公是部落的資深老獵人,照理來說,他只要上山,一定有獵物;然而,那整整五天四夜,卻一無所獲。

阿公似乎並不在意,一路教我,怎麼看林相?什麼時間點會出現什麼東西?什麼地形會出現什麼動物?什麼東西可以燒?誰的傳統領域不能進?哪棵樹下可以休息…

印象很深刻,我們走到了坍方區,阿公回頭跟我說:等下的路很危險,阿公會走在前面,幫你做記號。土石軟,阿公刻意把腳印踩得很深,讓我可以很紮實地踏著,他說:「這樣走,你就不會跌倒了。」

隔一天,我們繼續走,阿公一路教我歌謠,當看到中央山脈時,阿公說:「Uvaz(孩子),這山下的平原,以前都只有我們在這邊生活,遷到馬遠部落後,好多人都來了。以後你長大,去外面工作,要怎麼跟別人相處呢?」

當我還在思考這件事時,阿公就拍著我左邊的心臟,用母語告訴我:「mainna isang(從心裡),先了解自己,要先認識自己是誰,從理解你身邊的人開始。理解你的血液和生活周遭發生的事情,你才有資格跟別人分享。然後,記得去尊重、欣賞跟你膚色和語言不一樣的人。」

就因為這樣一段話,一路點醒了我後來在做的任何事,也就是誠實、責任、和分享,這都是成為我心裡重要的初衷與養分。

阿公傳承給馬詠恩誠實、責任、和分享的重要性。圖/馬詠恩提供
阿公傳承給馬詠恩誠實、責任、和分享的重要性。圖/馬詠恩提供

走在山路的獵人歌手,把夢想寫進歌裡

也是從那開始,彷彿不是那麼刻意地、而是自然而然地,我也把夢想寫進了「歌」,用「歌」,延續和記錄了很多很多故事。

定義一個夢想也許很難,但如同我們台玖線樂團寫進歌裡的:「我們都是走在夢路上的人。」這幾年下來,Pinanam (練習)的事情越來越多,累積很多事情和經歷,更多了很多身份,若要選,我通常大概會說我是「走在山路的獵人歌手吧!」看起來是很簡單很無趣的身份,但對我來說,卻是我生命的承載和寫照,都是我現在和未來正在和繼續做的事,那個唱歌的、那個尋根走山路回家的、那個會打獵的、那個在部落做事情的…

馬詠恩把夢想寫進了「歌」。圖/馬詠恩提供
馬詠恩把夢想寫進了「歌」。圖/馬詠恩提供

這些年,除了音樂,我始終還是個部落青年。

繼續的Malmananu(努力)、Maqasmav(認真),把眼前的事Mapisihal(好好的)。成為一個真正的布農人,讓傳統領域不再只是憑空想像,更讓音樂和文化的滋養,成為一條常常走的路。不是說說而已,而是用行動證明。

馬詠恩更堅定尋根這件事,要用行動證明。圖/馬詠恩提供
馬詠恩更堅定尋根這件事,要用行動證明。圖/馬詠恩提供

尋根的山路重新認識自己,夢想就是回到布農祖居地

正在做的事,從開始到現在,滿心感恩,前前後後約十幾年,跟著部落青年們,不僅僅是生態調查,也是尋根,更是重新認識自己。雖然不盡完美,但每年每趟的上山,彷彿都在重新梳理自己、檢視自己、調整自己,更懂得謙卑、更懂得分享。

每次尋根的山路都要好幾天,記得當第一次抵達南投與花蓮的交界,就快要抵達真正的家,那時,我望著對面的山,那是真正的祖居地,許下諾言,一定回來。而後幾年間,雖每次因不同因素而折返,但都心心念念著下一次啟程,許下「小小的夢想,回到家。

走在尋根的路途中。《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2》劇照/攝影 Katie Chen
走在尋根的路途中。《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2》劇照/攝影 Katie Chen

Min Bunun(成為布農),是一條永無止境的道路。若問我,來來回回的最大動力究竟是什麼?我會說:「我們很努力地在各種海拔高度間,不管天好與壞,練習老人家當年的呼吸、練習說族語、練習彼此照顧彼此分享、練習走路,那會讓我們擁有真正的自信,也才能真正成為一個Bunun布農人。」

就在2018年1月30號,經過翻山越嶺,領受任何崎嶇,我們終於抵達。看到石板屋時,我閉上眼,試著想像:如果周圍的造林都不在,老人家還在時,哪家煙會先升起?我們此時穿著族服,小聲地唱歌,想著這裡是家的開始、名字的開始、故事和歌的開始…那時我已經泣不成聲,敬上一杯酒,感謝祖靈。「那像在你最累的時候,看到最思念的人,就在那裡給你力量、給你擁抱。」看到石板屋那刻,我感覺老人家在告訴我:「孩子你來了。」

Min Bunun(成為布農),是一條永無止境的道路。圖/馬詠恩提供
Min Bunun(成為布農),是一條永無止境的道路。圖/馬詠恩提供

練習成為布農,先了解自己才有資格分享

因著這個「小小的夢想」,往後,我們繼續走、年年走,以部落為主體,讓這路變成一條常常走的路,不再只是尋根,而是生活裡的一部份。讓傳統領域不再只是憑空想像,而是真正能以肉身保護、對外主張開放主權的所在。並且分享給願意跟我們走進山林,愛土地的人。

而現在,持續在音樂創作路上走著,也持續在山裡走著,以阿公當年帶他上山的獵場為起點,無數遍往往返返間,一次次練習「成為布農」這件事,從走路開始。「從心裡,先了解自己,才有資格分享。」——阿公的話,像星星與月亮,一路照耀著這條成為布農的回家之路,才有力量繼續做夢,繼續讓夢延續。

練習Min Bunun(成為布農),是一條永無止境的道路。圖/馬詠恩提供
練習Min Bunun(成為布農),是一條永無止境的道路。圖/馬詠恩提供

在小小的夢想裡,「出去」都是為了「回家」
而那些跌跌撞撞,都是讓我成長的養分和力量。
往mai asang(舊部落)的路
是往家的路。

這個世代的布農丹社Bunun Takivatan(布農族丹社群)孩子的我們
用我們習慣和擅長的方式
用歌把路唱出來、走回來
紀錄和整理dan(路)跟mai lumaq(家屋)
練習在那個海拔、林相、溫度、濕度
練習走路
練習負重
練習全程講族語
練習真正的射耳祭
練習成為Bunun(布農族)
Min Bunun!(成為人)
謝謝土地給我們的養分和力量。

而「行動」總是在崎嶇的歷程中
讓我們越走越久
走越久就越堅定
越堅定就越謙卑
而這些路
會一直一直繼續誠實的走和守護。
Uninang !(感恩)
Tamasaza ata!(我們一起努力)

臺灣的美來自多元包容,進入山林更要謙遜虔敬

被海擁抱的臺灣,之所以美,我認為,就是它的包容,有著很多元的存在,有高山有深谷、有溪流有海洋、有不同的族群、也有不同的信仰。我始終覺得,在登山技術、裝備、觀念裡,我絕對不是頂尖和專業,我只是「回家」行動中的孩子,但有太多力量和養分堅定我繼續走這條路,一路邊走邊學習,並欣賞和學習臺灣登山家們的分享。

前排右:馬詠恩、前排左:巫瑪芙。《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2》劇照/攝影 Katie Chen
前排右:馬詠恩、前排左:巫瑪芙。《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2》劇照/攝影 Katie Chen

有幸能參與群山第二季的拍攝,藉由這個契機,並透過導演和劇組工作人員的專業,更深的感受應該是說,透過他們的敬業,在這樣的有著安心感的氛圍,我可以舒適的並更坦誠地,跟著Umav巫瑪芙分享一個不同的角度,那就是我們跟山的關係、跟土地的連結、跟人和自然萬物的學習。

那個「Bunun」想說的,不僅是漸漸地看見布農族跟這裡的脈絡和文化,更多的是這個「Bunun」也包含了你和我,也就是所有有氣息的人,在土地上更謙遜更虔敬,「它」— 土地,會給你有力量的溫柔擁抱。

馬詠恩(左)與巫瑪芙(右)。《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2》劇照/攝影 Katie Chen
馬詠恩(左)與巫瑪芙(右)。《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2》劇照/攝影 Katie Chen

最後,分享一段參與群山第二季的感動,是個開始,且不會是個結束,更是延續和分享:

進山、敬山
用不同的視角與山學習。
因為在山裡
在大自然裡
我們都只是那個一點點
不只是技術、裝備、觀念等提升而已
而是越走越遠、越走越久
更謙卑更虔敬
感謝主、祖靈、土地
以及滋養我生命的
部落、家、家人
Amin Bunun(所有的人)
Tuza tu uninang!(真正的感恩)
Miqumisang!(平安、謝謝)

【延伸推薦】
節目|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2:『群山之島』第二季,嚴格說,並非只是第一季的延伸,而是在經歷了第一季之後的一種蛻變。第二季,我們尋覓了呂忠翰、李佳珊、張國威、巫瑪芙、馬詠恩等五位傑出的臺灣登山家,繼續帶領我們看見更核心的山林世界。山,真的把我們每一個人的靈魂,放大了。

文章|冒險的本質:從尼泊爾登山隊成功登頂K2峰談起

文章|登山的當代意義

文章|超過3千公尺的高山裡,有那些深山傳說?

文章|無氧攀登世界高峰,呂忠翰:臺灣需要會探險的小孩

文章|臺灣溪降先鋒李佳珊:深谷就像壓抑情感的沉積,理解山下世界是最巨大的攀登

文章|登山者張國威:別在意高度與名氣,也別滿足於既有路線

文章|高山協作嚮導巫瑪芙:不要害怕開始,揹30公斤也要堅持走下去

作者:馬詠恩
責任編輯:陳逸雯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3.07.21

我是詠恩,布農族,Tulbus是千百年來承襲下來真正的名字,它是一種樹的名字,叫『櫸木』,而這種樹,跟布農族的生活息息相關,包括建材、木柴、工具等等。而我更多的時候,是一個歌手和音樂創作者,來自花蓮馬遠部落的青年。返家行動十幾年當中,有著非常多的感恩和學習,這條路不會停歇,會繼續謙卑的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