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海之岸》結合藝術實踐,走出年輕世代與環境共感的歷程

看著台灣自然環境被破壞的速度有增無減,紀錄片工作者柯金源坦言自己很焦急,他與「人劇團」總監蔡旻霓及藝術家攜手跨域合作,在台灣海岸舞出以環境為主題的篇章,更與學生共同創作,把表演帶入校園。

圖/《海之岸》

穿套起蚵農工作鞋、搭上蚵棚鐵牛車,多位「人劇團」表演藝術工作者興奮地踏上拜訪彰化芳苑蚵田的旅程。

「哇!你的鞋子要被沖走了!啊!」在鐵牛車與蚵農的帶領下,雙腳泡在海水裡的清涼感受、在泥灘地或坐或臥的體驗,讓年輕藝術家們的感官放鬆地伸展開來。牡蠣攀附支架的型態、潮間帶跨步的重量,不再只是腦中的想像,「大自然」具體而真實地留下感受、滋養藝術家的身心肢體。

整個海岸都是舞台:在藝術形式中埋入環境議題符碼

這是紀錄片工作者柯金源與人劇團跨領域的共同創作歷程開端。一年多來,柯金源與人劇團總監蔡旻霓攜手,前往台灣各處海岸,包括彰化芳苑、雲林麥寮、嘉義東石、台東南田、屏東墾丁、桃園大潭等地,各處都有重要的環境議題,柯金源與藝術家們環島進行田野調查與資訊討論,共同感受大自然在身體中作用出的變化,再進行集體即興創作,演出紀錄片《海之岸》的各幕篇章。

在彰化芳苑,男女團員身著肉色貼身膚胎舞衣,佇立在蚵田海中,想像手腳化為牡蠣的感知細胞,在海水浸泡中攀附成長;在新北八里海岸,團員緩步為大地獻上白色紗巾,控訴人類慾念將多樣生物的棲息地,變成河岸第一排的豪宅;在彰化濱海工業區,芭蕾舞者旋轉跳躍於人工堤防之上,在離岸風機背景下,就像一場超現實警世寓言,進步的代價是死寂一片的海岸灘地。

圖/《海之岸》
圖/《海之岸》
紀錄片工作者柯金源與人劇團跨領域共創《海之岸》。

除了藝術表演與共創歷程,《海之岸》中也有柯金源細心埋入的環境符碼,希望由閱聽眾自行解讀尋找答案,例如校園表演中柯金源拿的「怨」字牌,出自鹿港反杜邦運動;藝術家在八里海岸跪坐時,手中拿的照片,都是重大環境新聞的瞬間。

導演柯金源。圖/《海之岸》

嶄新的共創形式背後,其實源自於柯金源深層的焦慮。「每次遇到重大開發案,環境還是被犧牲掉了,」看著台灣環境被破壞的速度有增無減,柯金源很焦急,他認為自己過去的紀錄片訊息量龐大而直接,雖然有效果,還是擔心只停留在同溫層裡「和尚對和尚念經」。

柯金源始終在尋找與閱聽人溝通的新方法。《我們的島》製作人于立平與柯金源共事20多年,她指出,多年來環境議題報導的歷程,嘗試過控訴悲情、資訊提供、理性說服、調查論述等多種方式,「柯師傅把這三、四十年來環境觀察的部分內化並轉換,近期嘗試用藝術的方式來呈現,」希望以藝術實踐引發公民行動參與。

在潮間帶走路,需要拔腿出泥沼的力量

要將嚴肅的環境議題化為藝術的表演形式,仰賴著表演者對環境的感知。一開始人劇團總監蔡旻霓與藝術家們,對柯金源選定的海岸完全陌生,但經過柯金源陪伴解說之下,藝術家逐漸能與海岸自然共感,進化了身體的語言。

蔡旻霓解釋,表演者的工具是身體跟聲音,但如果沒有進到環境之中,滋養與薰習無法進入意念,「身體根本說不出那些東西。」她舉例,若要表演在潮間帶行走,沒到過現場的人可能以為海邊腳步是輕飄的,只有實際走過才知道,在潮間帶走路需要從泥沼中拔腿出來的力量。

走進雲林麥寮,呼吸著六輕工業區吹來的南風,藝術家形容空氣的味道「有一點像死老鼠,又有點鹽酸的感覺」;走進地層下陷的嘉義東石,藝術家雙膝泡在水裡,感嘆建設導致老聚落的消失;看著從墾丁大街流入海岸的廢水,發出藻類腐敗的臭味,反思文明享樂的代價……,藝術家將身心浸泡在海岸與環境當中,加上劇場專業訓練的「內在視覺」、「內在聽覺」發揮洞察力效果,「想像與感受就出來了」。

導演柯金源(左)與人劇團總監蔡旻霓。圖/《海之岸》

「我很感謝導演帶我們進到環境,讓表演者重新找到身體,」蔡旻霓自己也有很大的改變,之前她到海邊大多是因為生活休閒,沒有想過自己能為海做什麼,但有一次到高雄永安田調,她看著密密麻麻的魚塭冷卻水管疊堆在沿岸,想像著人類不斷地抽取自然資源,「明明在海邊,我卻聽不到海的聲音,我聽到的是眾生哭泣的聲音。」

讓年輕公民自己發現環境很重要

柯金源也提到,進行田野時有一位20多歲的藝術家告訴他,「這是我第一次走進海水裡,」這讓從小在海邊長大的柯金源非常驚訝,沒想到世代與城鄉之間會有這麼大差別。後來陸續有人分享「真的遺失蠻久了,可以重新建立跟大海的關係是很好的!」「海浪跟海浪之間,會有一個很寧靜的片刻,可以聽到自己。」他從年輕藝術家的身上看到走進環境的「歷程」,也希望能複製這份經驗到更多年輕世代心中。

耕耘紀錄片數十年,柯金源近期把溝通目光放在年輕世代與公民行動參與,與人劇團共創的《海之岸》也邀請復興高中學生共同創作,進行六百人的校園大型展演,歷程中提問與分享熱烈,「空氣汙染導致鼻子過敏」、「高樓大廈剝奪享受陽光權利」等,因為學生真的對環境有感、找到自己跟自然的連結,而不只是環保資訊的單向宣傳。「不是告訴他環境重要,是他自己去發現環境很重要,」蔡旻霓肯定地說。

【延伸推薦】
文章|台灣「接觸即興」舞蹈之母古名伸,完整台灣舞蹈版圖
紀錄片|《海之岸》一群年輕表演藝術創作者,透過實地田野觀察,在海岸地帶以五感親身體驗,進行即興創作,轉譯海洋生態、生命演化、環境變遷的感受。《海之岸》由長期關注環境變遷影像的導演柯金源,人劇團表演藝術工作者跨域合作,共同探索、展現藝術形式,以及書寫環境議題的各種可能性。
紀錄片|《柯金源導演作品系列》紀錄片導演柯金源是台灣生態環境紀錄片代表人物,他持續以深刻扎實的影像與社會對話。

作者: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2.12.23

公共電視數位內容部企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