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家古名伸創立的古舞團,在台灣走出一條獨特的「接觸即興」舞蹈之路。「接觸即興」(Contact Improvisation)是一種不帶目的的舞蹈,表演者藉由舞動身體的方式進行對話,是一種純粹誠實的溝通。
「我是古名伸,我是個跳舞的人。」
「編舞就是一個,身為跳舞人想要表達她自己必要的方法。表演這件事情讓我可以真的用自己的身體去呈現,那個所謂身體的變化。有了這些經驗,你會去思考如何分享,於是我成了一個教舞的人。三件事情缺一不可。」
「接觸即興」舞蹈,是一種純粹且誠實的溝通
古名伸為台灣「接觸即興」之母,也是「古舞團」的創辦人。她曾自述,在還沒學會說話之前,便喜歡舞動身體,直到國一就讀長安女中遇上體育老師林麗珍;那年她十三歲。在她記憶裡,林老師個子小,經常綁著兩根辮子,穿著高高的厚底鞋「矮子樂」與喇叭褲,形象十分俏皮。「她就是無私的在課後,讓愛跳舞的學生跟著她一起跳舞。」這一跳,就是九年。
一九八三年,古名伸大學畢業在即,不由得思索起往後的出路:「當時在台灣的現代舞蹈團只有三個,分別為「雲門舞集」、「游好彥舞團」和「新古典舞團」。她仔細想想之後,覺得自己的特質好像跟這三個團都不是很合,就決定出國。」畢業後便申請美國伊利諾大學攻讀碩士,因緣際會認識了「接觸即興」(Contact Improvisation)。
「接觸即興」是一種至少需要兩人或多人共同進行的展演過程,在共演過程,表演者藉由舞動身體的方式進行對話。古名伸認為「接觸即興」是一種不帶有目的的舞蹈;不祈求自己跳得好、不需要極大的掌聲證明自己,它是一種純粹且誠實的溝通。
將「接觸即興」引回台灣,成立古舞團「用身體說話」
舞蹈空間舞團藝術總監平珩,是古名伸學成歸國後一起合作的夥伴之一。「古老師從美國回來以後,我們就經常在『皇冠』混。」當時適逢台灣解嚴前後,許多小劇場的作品多與政治議題相關,但平珩認為舞蹈相較之下比較沒有這種壓力,1993年的《緘默之島》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1992年,古名伸的老師、「接觸即興」創始者史帝夫‧派克斯頓(Steve Paxton),與她共同創作了《新旅程舞展》。與此同時,古名伸開始在台灣推廣「接觸即興」,並成立了「古舞團」。
剛開始的前五年,古名伸以無償的方式授課,只為找到更多能以即興方式一同韻律的「共舞者」。因此,舞團成員並非都是專業舞者或具有舞蹈背景。平珩佩服古名伸有辦法將這些不同背景的人,全都磨合到每一個人都能在舞台上用身體說話。回憶起這些故事,平珩感性地說道:「那時沒想到這個所謂的『接觸即興』,一走就走了25年。」
古舞團的團員「都是被蒐集來的」
古舞團行政總監朱星朗畢業於台大土木工程系,偶然機緣接觸了古名伸的「接觸即興」,讓沒有舞蹈背景的他一頭栽進其中,並成為創始團員。提及自己加入舞團的歷程他自嘲:「我們都是被撿回來的。古老師自己就講,我們這些人都是她蒐集來的。」古舞團副藝術總監蘇安莉則是個「純」舞者,「我被教育成一拍兩拍、動作要正確,講究某一種形式,必須要去完成……我的身體訓練一直是往那個方向去。」但蘇安莉其實一直懷疑真的是如此嗎?直到大學三年級遇見古名伸,體驗了「接觸即興」之後才有了踏實的感受,並在心裡發出:「哇,這叫做跳舞!我突然覺得我跳舞好開心。」從此留在古名伸的舞團裡,成了資深團員。
經過了十多年的推廣與努力,大眾開始理解與明白即興舞蹈是怎麼一回事,因此2010年推出的《亂碼2010》獲得極大好評;同年亦被提名「台新獎」。朱星朗回憶,「那時感覺愛好即興舞蹈表演的人多了,便在2011年又辦了『國際愛跳舞即興節』。」該活動同樣獲得空前迴響。更多的觀眾對「古舞團」高度關注,使得台灣舞蹈圈開始認同「即興」這個形式是可能的。朱星朗笑著說:「我們像是把舞蹈版圖的最後一塊拼上去;它得到了一個完整性。」
走入校園傳承舞蹈經驗,「協助年輕人進入到一個真實的世界」
古名伸認為每個人都必定需要受到啟發,來自上一代人的,尤其是年輕人。而這些生活上的體驗與感受,都成了啟發她創作與擴展思考深度的靈感和素材。1992年,古名伸開始在台北藝術大學教課,直到2018年退休。教學時間和舞團經營時間重疊,同時擔任一名老師、舞團團長,身份雖有不同,但追根刨底都是在教學。她不斷嘗試著把自己的感受與體驗,轉換成能夠啟發不同世代學生的養分。
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副教授陳雅萍便提及,古名伸是個多面向的人,不僅致力教學培養人才,同時自己也不斷參與表演,即使現在都還是,這對學生來說備受啟發:「現階段台灣很多知名的舞蹈家、編舞家,例如布拉瑞揚、鄭宗龍、董怡芬、余彥芳都曾經是她的學生。」
「對我來說,教育是協助年輕人進入到一個真實的世界,」她認為不僅是台灣,而是整個表演世界的現實,本來就是非常困難且嚴苛的。因為表演工作不同於其他工作,只要有一定的技能、至少可以獲得一定收入,但表演工作不是。「我真的希望台灣有更好的環境,讓這些舞蹈家更有力量的走向他們的前途。」
不斷歸零、不斷挑戰,最終成為自己
劇場導演李小平被稱作跨界專家,導演過舞台劇、歌仔戲、兒童劇、音樂劇、傳統京劇,這幾年則被古名伸抓來一同創作,最新的作品《星圖》是另一個全新挑戰,古名伸不僅要跳舞,還得唱京劇。李小平回憶起這段經歷:「我們也玩好些年了,過程就是不甘心重複,她就是一路一路歸零,有時我跑到一定程度,又被你拉回來再歸零。誰叫不安分嘛!」然而這個過程古名伸也不是沒有擔心:「這個過程我都有一種遮著眼睛,盲著找的感覺。哎呀、哎呀,有壓力..」,李小平導演聽到這個說法反問她:「怕了吧?!」
古名伸除了是個具備多樣性的人,同時也是個經常反思自己的作品意義,最近發現。「我似乎到頭來都在講一個存在的問題,…最想要的是達到一種和諧吧,一種屬於創作者與作品之間的和諧。」她期待自己能找到在人跟人之間,善與惡,生與死之間的和諧,關於感官、意識和超越意識可以理解的東西的一種和諧;並在這個過程裡逐漸成為自己。
【延伸推薦】
文章|臺灣首位人體模特兒林絲緞,如何在社會異樣眼光下,用舞蹈鼓勵婦女與弱勢族群,找回身體自主權?
紀錄片|《跳舞的人》:舞蹈家古名伸是將「接觸即興」引進亞洲的第一人,改變當代台灣舞蹈創作語彙和風格,奠定了台灣在亞洲地區「接觸即興」的重要地位。
藝文表演|《毛月亮》:雲門舞集鄭宗龍與冰島樂團Sigur Rós攜手打造「科技部落」,以巨大發光LED螢幕映照14位舞者原始野性的肢體語言,探問「科技跟肉體的關係」。
文字整理:方嵐萱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3.01.03
從主流媒體出逃,但仍然在字海裡浮沈,書寫他人的故事與經營各類專題報導。喜歡和人聊天,喜歡聽故事,更愛把聽到的故事寫成故事。現在還喜歡起捻花惹草,期待有生之年寫出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