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寫小說是為了挽救自己

陳雪出身底層,生命經歷給她巨大的痛苦,像是命運的擺弄。但是在她的小說裡,忽然有截然不同的景象,沒有什麼人在掙扎,那些辛苦得半死的東西,忽然隱藏了。

「有時一本好的小說,是可以挽救一個人最絕望悲慘的時候。我希望可以做到這樣,就算我沒辦法挽救別人,我可以挽救自己。」

她是陳雪,1970年生的陳雪,小說家、知識份子的陳雪。陳雪二十五歲出版第一本小說《惡女書》,她的小說《蝴蝶的記號》曾經被香港導演麥婉欣改編成電影《蝴蝶》,小說家經歷二十多年,近期出版長篇小說《你不能再死一次》、散文《少女的祈禱》。她同時也是生長於勞動階層、在夜市賣衣服的陳雪,她是擅長吆喝叫賣的超級銷貨員,讀者曾經想過要組團去夜市看她擺攤,但她也曾經逃家過兩次,一心只想寫小說。

圖/《文學風景:陳雪》

寫小說像是附身,被自行生長的另一個自我附身

陳雪一直期望可以透過寫作,能讓她覺得在人生不值得活的時候,還可以覺得有一件事做下去是蠻好的。

陳雪小時候家裡在賣衣服,顧店的時候無聊,她總是對來往的路人幻想。有時客人來買東西,她幻想這個人是她失散多年的親生母親父親,其實她是那個有錢人家的孩子。那些幻想是她很重要的東西,能讓她抽離原本出身的環境,讓自己逸走到另一個時空,可以無所不能。

陳雪過去成長背景的經驗,讓她小的時候就遭遇過人間很不可思議的事情,她曾經到茶室打工,也認識黑社會的人,他們互相介入彼此的一點生命。這些經歷給她很兩極的東西。一個是給她巨大的痛苦,像是命運的擺弄,她出身於底層,大家都很拼命,可是大家就是很窮,不斷地在追逐一張名為金錢、但也叫自由的紙張,怎麼跑都跑不盡;一個是在她的小說裡,忽然有截然不同的景象,她看她的小說覺得很奇怪,沒有什麼人在掙扎,那些辛苦得半死的東西,忽然隱藏了。

她說自己開始寫小說的經驗就是個附身的經驗,被自行生長的另一個自我附身。當兩個自我結合了,可以做一些料想不到的事情。

「寫作最棒的就是無中生有:沒有的經驗我可以佔為己有,也可以把它拋棄。」

圖/《文學風景:陳雪》

寫作,是為了超越有限的自我

陳雪說,她有兩個不同的身份,這些身份會說不同的語言。一個是知識份子的陳雪,她會去演講、參加運動、跟別人交談;另一個是寫作的陳雪,她埋在寫作的世界裡,一字一字秘密地想為有限的她,織出一個不同的可能。

陳雪的生活,也總是在兩個地方擺盪。在她某個生活裡,很多人不讀書的,是在中下階層的勞動階級,她其實想描寫他們,可是找不到語言,她覺得自己在這裡是一個外人;而在陳雪的另一個生活中,她既是知識份子,但也好像不屬於這裡,她說自己也是一個沒有歸屬感的人。

「你不覺得我就是一副神智不清的樣子?」陳雪笑著說。別人總以為她很有條理,但她說,實際上她幾乎整天都在出神。

為什麼出神呢?她說自己的記憶不可靠,有時會以為發生的事情是她幻想的。可是那些記憶也經常回來侵擾她。她失眠,因為記憶太紛亂。睡不著時,記憶排山倒海來找她。

2004年香港導演麥婉欣導演改編陳雪小說《蝴蝶的記號》成電影《蝴蝶》。圖/《文學風景:陳雪》

「我的角色,多少都承受了某一種不可告人的痛苦。」

陳雪說自己的心靈是比身體更隱私的。但她寫作的時候,對各種禁忌的事情有濃厚的興趣,她覺得那些東西很神秘,好像裡面有很多不可告人、很黑暗卻很美麗的東西,不過,那些東西有時也非常悲慘。她看到人,經常去想他們身體底下蓋了什麼秘密?那個秘密會不會像是一個小小野獸,在人們的心裡這樣咬著,小小野獸有一天會變成什麼樣子?也許會開出一朵花,也許讓你的臉上長出一個什麼東西。

陳雪說自己的心靈是比身體更隱私的。陳雪心靈裡有痛苦。她的心靈不可被碰觸的部分是比身體還要多的,反而身體對她來說,是中性的。就是一個皮囊,賦予它什麼就是什麼。

雖然陳雪說,在小說裡看不見她生活裡那種辛苦得半死的東西,但是「在我的作品裡,可以讀到一個非常共通的東西,我的角色多多少少都承受了某一種不可告人的痛苦,而那個痛苦可能會一直延續在她的生命裡面。」

也曾經有很多人問她,她在賣衣服,為什麼要寫小說?她都很想跟他們講,沒有賣衣服,她不能寫小說啊;可是如果沒有寫小說,她根本沒有辦法讓她自己去賣衣服。

「可是可以寫,我還是覺得很棒。」

有時候就那樣一天的疲勞下來,陳雪打開電腦,寫寫字,「我就覺得人生這樣就好了。」

「凡是可以讓你覺得生命繼續下去的東西,都可以做的。我現在想寫作,如果有一天不寫了,我也不會覺得遺憾,因為那一天我必定是找到了一個更能滿足我,讓我超越我自身的痛苦的另一種東西。」

本文整理自公視紀錄片《文學風景:陳雪》(2001)

【延伸推薦】

紀錄片|《文學風景:陳雪》陳雪大部份的作品專注於女同性戀者的描繪,她經常在小說中,以第一人稱的告白體,縷縷陳述女性同志的所思所行,在異性戀主流社會的夾縫中細膩地經營女性的、同性戀的次文化。
紀錄片|《文學Face & Book》透過短片形式,將台灣文學以影像角度去定義、呈現與詮釋,希望能吸引青少年觀眾對台灣文學作品產生興趣。
文章|反骨也不足以形容!七等生與他備受爭議的內在書寫

文字整理:江婉琦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2.9.6

台南關廟人,本人很內向,但內心卻很厚話,所以寫作,平衡看來冷冷靜靜的自己。興趣是在台北夜裡的河堤騎腳踏車。喜歡東南亞議題,曾服務於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移民工文學獎,現為《Mingalar Par緬甸街》刊物採訪撰寫與插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