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進行安全教育,除了各類技能知識的增加,也應該考慮情緒與性格會影響當下的每一個決定,因此平時就該培養「聊情緒」的習慣,學習與負面情緒共處、讓自己第一時間冷靜下來,青春期的孩子特別需要這樣的練習。家長也該學會欣賞孩子個性的一體兩面,就如電影《征服山的少年》,青春期的孩子們個性往往固執,但在面臨急難時,也會爆發出堅韌的求生動力。

改編自美國12歲男孩真實故事的《征服山的少年》,看到中文片名可以猜想到與野外求生歷險有關,然而看完電影之後,卻對片名中的「山」有著不同領悟,攀爬登高一座山已非不可能的事,但面對親密家人之間的隔閡與心結,或許才是最難以跨越突破,阻隔彼此情感交流的障礙。
展現情感的迷思:表現出來就「輸了」?
《征服山的少年》故事一開始,透過各種互動細節展現片中父親強烈的性格輪廓,經常工作離家的他,即使回到家也鮮少表露情感;關心時事擔憂時局混亂的焦慮,則反映在教養風格上:要求一對雙胞胎男孩們堅強、剛毅、紀律;透過各種互動,我們能感受出進入青春期的男孩們與父親交流的渴望,也看見父親守護家庭與孩子的責任感。
深信「堅毅剛強」才能保護自己,鮮少在家的父親不僅把握時間「耳提面命」各種生活細節,甚至鼓勵吵架的手足練習反擊,這些衝突斷開男孩們與父親的情感連結,此時父親已經不是爸爸,彷彿變成一位隨時考驗他們的鐵血教官。
同樣焦慮、社會文化內斂的台灣家長們,應該對這些情節並不陌生:明明心中是心疼擔憂,嘴裡卻是氣急敗壞;在乎關愛的心情不敢輕易讓孩子們知道,深怕讓孩子軟弱依賴無法獨立,這樣的矛盾心態讓我們覺得「自我揭露」好尷尬,一旦主要教養者無法率先表達情感,那麼孩子們也只能收起誠實的情緒,漸漸養成一副堅強在外的面具。
當最珍貴的情感被誤認為弱點,人類付出極大的代價:家庭關係失能、憂鬱自殺自傷、心理健康引發身體疾病…。各類數據迫使我們重視「社會情緒學習」(SEL,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當一個人越早學習如何覺察、談論、管理自己與他人之間的情緒與關係,那麼整體社會為此付出的醫療與社會成本降低,而幸福感指數也隨之提升。
不知道如何開口嗎?影片中的母親察覺孩子的失落與怒氣,默默陪伴孩子並幫孩子修剪頭髮,在這過程中和孩子聊聊感受,都是很好的開始。好好正視自己的情緒,才有機會釐清感受的源頭,表面上的憤怒生氣背後,藏著非常濃厚的期待與愛啊!

情緒影響決定,「心理韌性」也是安全意識的一部分
原本答應與男孩們一起釣魚的家庭活動,因為父親又要工作而改為登山,雙胞胎兄弟個性不同,仍處在失望與不諒解的哥哥,登山過程中賭氣式的想要一口氣登頂證明給父親看,自己已是父親心中堅強無畏的人。因此,當山上氣候開始轉變,雖然父親有風險意識想要放棄登頂,卻凹不過只差一段想完成的兒子,勉強答應嚮導繼續帶領兒子繼續往上,自己則留下照顧更小的孩子。
賭氣的哥哥、不想再令孩子失望的爸爸,情感勝過理智,這是第一個影響安全的決定。誰也沒料到登頂之後,兄弟一言不合再次爭吵,濃霧中負氣下山的結果是哥哥,脫離原本路線就此失聯。其實這是個很重視安全的家庭,爬山請專業嚮導帶路,也隨時觀察氣候變化,更有「回頭並不丟臉」的正確觀念,然而當我們刻意忽略情緒、迴避衝突,誰也不知道哪一句話會再次勾動敏感神經,影響我們每一個當下的決定。
當我們進行安全教育,期待孩子有能力自保、自救,除了各類技能知識的增加,也應該考慮情緒與性格,深深影響當下的每一個決定。平時生活中培養「聊情緒」的習慣,學習如何與負面情緒共處、如何讓自己第一時間冷靜下來,例如:腦海想著一個美好的畫面、吃幾口冰淇淋、想辦法睡一覺或是用什麼轉移自己注意力….等等,青春期的孩子特別需要這樣的練習,不是壓抑,而是學習如何「操作自己」。

個性是一體兩面,每位孩子的獨特氣質都值得欣賞
《征服山的少年》中,母親接到父親電話,得知在山上走失了一個孩子,當下她問了一句:「是哪一個走失?」這位十分了解每個孩子特質的母親,在回憶受訪的片段表示:「幸好是唐。如果是他,那應該有機會(存活)。」
為什麼呢?
因為負氣衝動而迷路的哥哥(唐),冷靜下來後開始展現個性特質的另一面向。個性中的桀敖不馴,讓他不願輕易放棄認輸;固執何嘗不是一種堅持?因此唐記起父親曾說過「跟著溪流走」的保命大原則,展開他驚人的山林大縱走,執著讓他專注目標、靠著對家人的思念與愛度過低潮,才能最後走出荒郊野外而獲救。
仔細回想一下,孩子平日的外在行為,有沒有另一種解讀的可能性?例如:老是擔心自己孩子鬼主意多,老想著怎麼偷懶,在別人眼裡卻是創意十足的點子王;或是保守謹慎、不喜歡改變嘗試的孩子,在老師眼中是班級裡不可多得的穩定力量。這意味著,與其想要扭轉、改變孩子的特質,不如協助孩子發掘多元情境下自身優劣勢,找到對的定位,每一種特質都是老天給的禮物。
【延伸推薦】
電影|《征服山的少年》:真人真事改編!12歲少年唐芬德勒挑戰登頂卡坦丁山,卻在濃霧中迷失。歷經九天荒野獨自求生,他憑藉信念與父親教誨堅持下來,展現強大力量。
文章|不論怎麼栽培孩子都不是你想的那樣,保持「觀察之眼」別急著貼標籤
文章|每個爸媽都認為自己做對的事,卻為何讓孩子的心打了死結?
作者:羅怡君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10.21

斜槓中年,現以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為主要身分。
曾任職於奧美公關、三立電視與外商,擔任行銷公關與企業溝通之角色,離開職場後已溝通與教養為出發點,展開多元人生的探索與實踐,創立「Home Page首頁讀書館」,成立讀書會推廣兒少閱讀小說。
出版七本著作,fb粉專為:「羅怡君:孩子教我們的事」、「Home Page首頁讀書館」
Podcast:《K歌Su房》、親子天下《少年特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