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恐怖下的「最強醫務所」:綠島「新生訓導處」政治犯除了教書還開刀

負責感訓政治犯的「新生訓導處」在1951年遷至綠島,收容匪俘、思想犯、感化犯、叛亂犯等「新生」,和綠島民眾發展出近似於家人的情感。這些「新生」有許多是學養豐富的知識份子,有醫師群組成醫務所,他們協助居民就醫、開刀或生產等醫療需求,也有課業補習班、讓教育普及整座綠島學子。新生對綠島貢獻良多,所以有綠島孩子寫「我的志願」作文時甚至發願:「我長大要當新生。」

原臺灣省保安司令部新生訓導處(綠島)。圖片來源/國家人權記憶庫CC授權
原臺灣省保安司令部新生訓導處(綠島)。圖片來源/國家人權記憶庫CC授權

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黨政府為因應國共內戰的需要,讓前線俘獲的匪軍幹部有一個專門負責感訓的機構,乃於1950年2月在臺北內湖成立「新生訓導總隊」,由姚盛齋少將出任總隊長,隸屬於臺灣省保安司令部。1951年4月1日,參謀總長周至柔電令將「新生訓導總隊」編制改為「新生訓導處」;5月17日,「新生訓導處」遷往綠島,在綠島的新生訓導處除收容匪俘外,思想犯、感化犯、叛亂犯等均一同感訓,隸屬臺灣省保安司令部,計有三個大隊、十二個中隊。

其中的第六大隊有一組女生分隊,專門關押女性政治犯(1951-1954年)。根據檔案資料記載,截至1951年6月為止,綠島的新生訓導處共收匪俘新生1,151人、感化犯566人、叛亂犯616人,合計2,333人。

政治受難者盧兆麟曾記憶,1951年5月17日被送抵綠島的政治犯泰半來自於內湖新生訓導處和其他軍人監獄。他們自基隆港啟航,抵達綠島後,在外海換上小舢舨自中寮港登陸,並徒步至「新生訓導處」。感訓的新生們每日上課三小時,以中隊為編組實施,上課科目有國父遺教、領袖言行、三民主義、共匪暴行、共產主義批判。

綠島居民:「我們不覺得他們是壞人」

1951年5月17日,「新生」(政治犯)要登陸綠島之前,政府告誡綠島居民不要與犯人有所接觸,千萬不要相信新生說任何話,甚至向綠島民眾宣傳說,這些「新生」都是壞人。當時的綠島,一切生產皆須自給自足,所以要做到與「新生」完全的隔離是不可能的;事實上,「新生」與綠島居民接觸的管道非常多,他們會外出採買、上山農作或到海邊打咾咕石,當年綠島居民的共同記憶就是和「新生」接觸。透過這些居民記憶,可以觀察到「新生」和綠島人之間不僅互動密切,甚至發展出一股近似於家人的親密。

例如有位曹許清葉女士就曾經說過:官兵們早上七點多就會帶新生出來勞動,有的新生去山上種菜,有的則去砍茅草,也有人到海邊打咾咕石搬回去「新生營」蓋圍牆。在海邊打石頭的新生中午會在我家附近吃飯,官兵會用軍卡車送午餐送來,主要是饅頭和一些菜。吃飽飯大概一點多,帶隊的長官哨子一吹,他們就會再次集合去海邊打石頭,連原本在打盹午睡的新生都會馬上醒來。而他們沒吃完的午餐就會留給我家。因此,我跟他們都很熟,他們都「小妹」、「小妹」地喊我。

原臺灣省保安司令部新生訓導處(綠島)。圖片來源/國家人權記憶庫CC授權
原臺灣省保安司令部新生訓導處(綠島)。圖片來源/國家人權記憶庫CC授權

政治犯組醫務所,治療盲腸炎、難產開刀

綠島人民對「新生」另一個普遍的記憶是「醫療」。綠島地區的醫療品質向來貧乏。「新生」蘇友鵬醫師曾經提到:「在綠島頭一、兩年,醫務所尚未成立,只有一間醫務室,但裡面什麼東西都沒有,沒有醫藥,也沒有開刀設備。

如果有人得了盲腸炎,而不幸引發腹膜炎的話,就唯有等死了。」因此,具有醫生背景的「新生」就組織一個自救會,自費請家人寄醫藥來綠島。「新生」組成的醫務所,由臺大眼科主任胡鑫麟博士主持,其他「新生」醫師有:內科呂水閣醫師和陳神傅博士,外科林恩魁醫師,婦產科王荊樹醫師,耳鼻喉科蘇友鵬醫師,皮膚科胡寶珍醫師,牙科林輝記醫師共八位醫師,另外還有兩位國防醫學院的學生及一位臺大醫學院學生,幾乎是一所綜合醫院的規模了。

醫務所的開刀器械和藥品,也都由新生醫務群籌辦應付。綠島對外交通不便,若有急性病患必須開刀的,都由這些醫師群協力合作克難完成,官長眷屬的嬰孩也有由婦產科醫師接生的。當年綠島居民比較信任醫務所的「新生」,而很少去衛生所看病。從曹許清葉女士的回憶,感受到「新生」醫療團的重要性:

「我嬸嬸當初難產,胎死腹中,可是那天海象不佳,船沒辦法開,我們去拜託「新生營」的長官幫忙,後來他就派士兵帶一個新生醫生出來到我嬸嬸家。我記得那個醫生拿了一塊布蓋住我嬸嬸,他帶上一雙長到手肘的手套後,就直接將手伸進產道裡,慢慢把胎兒拉出來。那時候也沒有什麼工具,我嬸嬸已經開始失血,情況很危急,幸好有新生醫生做緊急處理。到了隔天,海象轉好,我們趕緊再用船把我嬸嬸送去臺東的醫院。」

連身為官兵子女的唐燕妮也對「新生」醫師有著深刻記憶:

「我印象很深刻的一次是有位病患得了盲腸炎、需要開刀,綠島的醫療設備其實相當不足,也沒有麻醉藥能夠施打,然而他們在這樣簡陋的環境下,還是順利完成了手術。」

由「新生」所組成的醫療團隊,給醫療資源嚴重匱乏的綠島帶來最及時且準確的診治;因此,無論是綠島居民或是新生訓導處官兵及家屬,「新生」醫療團隊都是他們第一選擇的醫護資源。

白色恐怖下的人性光輝!火燒島政治犯醫療團的故事。《台灣記事簿》

「新生」當老師教國英數,提升綠島教育水準與升學率

為了改善綠島教育資源貧乏的問題,新生訓導處曾設有課業補習班,專門為官兵親屬服務,由「新生」來擔任課業輔導的老師;因為,當年來到綠島的「新生」有許多是學養豐富的知識份子。原本,這樣的課業輔導僅限新生訓導處官兵子女;後來,新生訓導處第二任的唐湯銘處長擴大了輔導對象,普及整個綠島學子,並將上課場域由新生訓導處內移到公館國小。這個課業輔導計畫讓許多綠島的孩子受惠,讓他們可以繼續升學,後來甚至成為老師或醫師,也讓綠島成為臺東教育文化水準最高的鄉鎮之一。

當年受惠者後來成為老師的林登榮說:「我從國小到初中都接受過新生補習,補習的地點大多在現在的公館國小。」田敏廣與陳光明亦有類似回憶:「那時候村莊裡的小朋友都會去參加學校的暑期補習班,就是給新生補習。」「新生」對綠島孩子的課業輔導,不是僅限於小學階段,即使他們離開綠島到臺東市讀中學,寒暑假還是會回來綠島讓「新生」補習。

後來成為老師的陳光明回憶暑假的補習課情形:暑假的補習課也跟平常學校上課一樣,週一到週五,再加上週六半天。上課的時候,我們也都要喊「起立、敬禮、老師好」。新生主要幫我們上的科目是主科,也就是國文和數學。初中以後才多了英文課。

後來成為醫師的陳照隆也說:「整體作息像是一般在學校上課。中午我們會在訓導處內用餐,午餐是新生自己做的饅頭,再配些他們種植的小番茄。」身為官兵子弟的唐燕妮也說:「對我們這些上課的學生來說,我們都知道他們是『新生』,但我們都不覺得他們是壞人。」

透過新生的暑期輔導加強,林登榮老師的回憶提到:「當時的臺東初中非常難考,但是同時跟我就讀東中的國小同屆同學就有七、八位,其他也有二十多位考進農校,可見我們那一屆的升學率很好。」

曾參加過補習課的蔡三麒回憶時,更是直言「我們那時候能考上中學,說實話,真的是靠新生暑假的補習課。」足見「新生」對綠島的教育水準的提昇,貢獻良多。所以,綠島的孩子在寫作文「我的志願」時,才會說:「長大要當新生。」

二戰後的台灣,被捲入冷戰風暴。一群最頂尖的醫生,本該在醫院救人,卻被送上火燒島……。《星空下的黑潮島嶼》

【延伸推薦】

戲劇|《星空下的黑潮島嶼》:二戰後的台灣,被捲入冷戰風暴。一群最頂尖的醫生,本該在醫院救人,卻被送上火燒島……

動畫|《幽暗小徑的鬼》:地下政治組織中勇敢主張理念的女性—施水芳彷彿一盞照亮時代的燈。監控組織的探員特幹七受到她的影響因而產生戀慕,卻無奈在各種不利情勢的包圍下,只能無力地旁觀她所受到的各種傷害,也就此展開一段奇幻的夜行幽暗小徑之旅…。

文章|《幽暗小徑的鬼》如實轉化白色恐怖歷史,在國家暴力下沒有人是自由的

作者:陳進金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3.26

陳進金

臺灣嘉義人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

經歷:曾任國史館助修、協修,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

現任: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學術領域:戰後臺灣史、蔣介石研究、口述歷史

重要專書:

1.《李登輝先生大事長編(1-6冊)》(合著)

2.《政治檔案會說話:自由時代公民指南》(合著)

3.《空間‧記憶‧歷史:戰後東臺灣政治監獄》

4.《地方實力派與中原大戰》

5.《再現臺灣-戰後臺灣民主運動》

6.《再現臺灣-戰後臺灣社會運動》

7.《國內蔣中正典藏資料研析》(合著)

8.《機變巧詐:兩湖事變前後軍系互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