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廖泊喬 | 7 月 25, 2025 | 到底要怎麼教小孩?, 教育
《我們與惡的距離II》中羅譽兄妹的故事,映照出青少年飲酒問題的複雜性。根據統計,臺灣每七位孩子中就有一人30天內曾接觸酒精,超過六成是家人提供。青少年時期的飲酒行為,未來更容易形成酒精依賴,真正保護青少年的方式,是讓他們理解:面對壓力與情緒風暴,永遠有比酒精更可靠的工具箱,例如找親友談話或運動,這些選擇會成為終生受用的情緒調節能力,也讓成長中的大腦,能在更安全的環境中發育成熟。 劇中角色羅譽偷喝酒,點出不容忽視的青少年飲酒議題。圖/《我們與惡的距離II》...
by 文蔚然 | 5 月 26, 2025 | 教育, 理解憂鬱症
大眾普遍認為青春是陽光燦爛、充滿活力的人生階段,因此難以理解「這麼年輕,怎麼會得憂鬱症?」精神科醫師鄧惠文強調,憂鬱其實並不是當事人可以選擇的。憂鬱症與挫折導致低落的憂鬱情緒不同,「憂鬱症」是大腦中的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減少所導致的疾病症狀,難以從外在表現來判斷;有心理師指出「生氣」是青少年憂鬱症較明顯的表徵,但又容易被家長誤解為叛逆,因此若有憂鬱傾向建議可先做量表測試,發現異狀需要就醫求助專業。 示意圖...
by 廖泊喬 | 5 月 19, 2025 | 教育, 追劇學教養
《混沌少年時》最珍貴的啟示是:每個「問題行為」背後,都有一連串未被聽見的對話需求。主角傑米需要的不是被貼上「偏差少年」的標籤,而是一個能幫助他區分「獲得父親認同」與「符合陽剛期待」的對話空間。這樣的對話不需要戲劇性的轉變,而是藏在日常的互動當中,當孩子被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維性別標籤困住時,引導他們看見自己的特質。 《混沌少年時》從一樁兇殺案出發探討青少年議題。圖/Netflix...
by 王思涵 | 5 月 9, 2025 | 教育, 追劇學教養
或許你曾遇過這種「年輕父親」,與青春期女兒外表看似兄妹,眼神中夾帶著天真與絕望的「大男孩」,生活捉襟見肘,卻仍執著要對家人大方。《日麗》11歲的女孩正在摸索成為女人,她的父親也正在摸索著如何當個父親。作為心理師,經常聽到類似的故事:要在心理上強迫自己成熟,去看顧生命中的大人,忽略因此而感到孤獨的自己。 《日麗》從青春期女兒與爸爸的度假之旅中描繪出親子關係。圖/《日麗》 編按:本文討論涉及《日麗》劇情,請斟酌閱讀。...
by 劉凱莉 | 3 月 13, 2025 | 了解我們的世界, 政治
美國阿拉斯加西南部納爾遜島(Nelson Island)的青年自殺率居高不下,部分歸因於高中畢業後就失去了心理支持系統、對未來迷茫與困惑,美國阿拉斯加公共媒體(Alaska Public Media)訪問心理輔導老師,他一個人要負責七個村莊共658名學生。缺乏專業資源的困境下,尤皮克族部落藉由群體活動來進行療癒,讓族人理解面對悲傷哭出來是沒關係的,自己並不孤單。 美國阿拉斯加納爾遜島的青年自殺率居高不下。圖/《苔原的絮語》 日落的時候,天上雲層豐富的色彩,映照著小山與綠地,那是美國阿拉斯加西南部納爾遜島(Nelson...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