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文蔚然 | 5 月 26, 2025 | 教育, 理解憂鬱症
大眾普遍認為青春是陽光燦爛、充滿活力的人生階段,因此難以理解「這麼年輕,怎麼會得憂鬱症?」精神科醫師鄧惠文強調,憂鬱其實並不是當事人可以選擇的。憂鬱症與挫折導致低落的憂鬱情緒不同,「憂鬱症」是大腦中的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減少所導致的疾病症狀,難以從外在表現來判斷;有心理師指出「生氣」是青少年憂鬱症較明顯的表徵,但又容易被家長誤解為叛逆,因此若有憂鬱傾向建議可先做量表測試,發現異狀需要就醫求助專業。 示意圖...
by 廖泊喬 | 5 月 19, 2025 | 教育, 追劇學教養
《混沌少年時》最珍貴的啟示是:每個「問題行為」背後,都有一連串未被聽見的對話需求。主角傑米需要的不是被貼上「偏差少年」的標籤,而是一個能幫助他區分「獲得父親認同」與「符合陽剛期待」的對話空間。這樣的對話不需要戲劇性的轉變,而是藏在日常的互動當中,當孩子被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維性別標籤困住時,引導他們看見自己的特質。 《混沌少年時》從一樁兇殺案出發探討青少年議題。圖/Netflix...
by 王思涵 | 5 月 9, 2025 | 教育, 追劇學教養
或許你曾遇過這種「年輕父親」,與青春期女兒外表看似兄妹,眼神中夾帶著天真與絕望的「大男孩」,生活捉襟見肘,卻仍執著要對家人大方。《日麗》11歲的女孩正在摸索成為女人,她的父親也正在摸索著如何當個父親。作為心理師,經常聽到類似的故事:要在心理上強迫自己成熟,去看顧生命中的大人,忽略因此而感到孤獨的自己。 《日麗》從青春期女兒與爸爸的度假之旅中描繪出親子關係。圖/《日麗》 編按:本文討論涉及《日麗》劇情,請斟酌閱讀。...
by 公視數位內容部 | 8 月 8, 2024 | 人物, 到底要怎麼教小孩?, 教育, 關於生命的故事
另一半因病過世後,親子之間的人生路該如何走下去?兩位媽媽分享她們的人生體悟,她們被迫變成母代父職的「萬能媽媽」,即使生活中有許多心酸時刻,但她們選擇將難關變成養分傳承給孩子,也告訴孩子爸爸永遠在身邊,拿起模型手機跟爸爸說話,祂都聽得見。 《媽媽不想努力了》ep13 黎詩彥(主持人,以下簡稱黎):最近日本有一本暢銷書叫做《老公怎麼還不去死》這本書在台灣出版之後,竟然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就在台灣的六都圖書館預約人次快要突破兩千人,這表示其實很多的太太都已經對老公忍無可忍到了一種「老公怎麼還不去死」的地步。...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