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

在畫中與痛苦吶喊的靈魂交會,表現主義畫家、愛德華孟克的生命吶喊

在畫中與痛苦吶喊的靈魂交會,表現主義畫家、愛德華孟克的生命吶喊

在挪威畫家愛德華·孟克(Edvard Munch, 1863-1944)的作品中,經常可見他毫不保留的描繪內心最陰暗受創的情感,像是那幾乎可以聽見痛苦呼喊的《吶喊》(The Scream, 1893),或是充滿死亡氣息的《病中的孩子》(The Sick Child, 1885-86)。孟克悲慘的童年影響到他往後的創作,多以生命、死亡、愛和悲痛當成主題,筆觸壓抑且充滿情緒張力。他說,自己必須設法傳達內心的痛苦,因痛苦無法用言語說明,只能寄託於創作。...
她筆下的女人從不取悅誰,為「母子畫」注入靈魂的印象派畫家:瑪麗‧卡薩特

她筆下的女人從不取悅誰,為「母子畫」注入靈魂的印象派畫家:瑪麗‧卡薩特

在印象派群星閃耀的年代,瑪麗‧卡薩特(Mary Cassatt, 1844-1926)是一道獨特的光。她不畫日落,不畫風景,而畫那些常被忽略的日常。像是:母親低頭為孩子洗澡、女子靜坐在劇院、少女在鏡前理髮。她用畫筆改寫女性的存在方式,也改寫了藝術語言。 瑪麗卡薩特成名作《在包廂裡》(In The Loge, 1878)又名「在歌劇院」,主體是女性觀看歌劇,背景一角則是男性在窺探 美國藝術史學者妮可‧喬戈普洛斯曾說:「《配戴向日葵的女子》(Woman with a...
以毒奶粉諷食安、用劣質鋼筋控貪腐—異議藝術家艾未未的創作總是讓掌權者感到「不自在」

以毒奶粉諷食安、用劣質鋼筋控貪腐—異議藝術家艾未未的創作總是讓掌權者感到「不自在」

艾未未被視為中國最知名的藝術家之一,他繪畫、雕塑、建築、攝影、自媒體樣樣精通,而艾未未反對中國政局、對當權者比中指等反叛舉動,更讓他以「異議藝術家」的形象揚名國際,他把藝術當成顛覆權力的武器,也為自己招來中國官方嚴厲的封殺。 中國異議藝術家艾未未。圖/《艾未未:藝術行動家》...
從時尚名模到戰地攝影師,李米勒走出鏡頭的超現實愛情與傳奇人生

從時尚名模到戰地攝影師,李米勒走出鏡頭的超現實愛情與傳奇人生

李米勒(Lee Miller),一個擁有天使臉孔、登上《VOUGE》時尚雜誌的名模,卻甘願走出鏡頭外,扛起相機記錄地獄戰場。曼雷(Man Ray),曾與畢卡索一同舉辦聯展的「超現實主義攝影之父」,他們的愛情浪漫且狂野,相差17歲的兩人,相戀4年卻情牽一生。 李米勒(Lee Miller),一個擁有天使臉孔、登上《VOUGE》時尚雜誌的名模,卻甘願走出鏡頭外,扛起相機記錄地獄戰場。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本文有部分藝術裸露照片,未成年請由家長陪同點閱) 1926年,19歲的李米勒(Lee...
不辦婚禮不冠夫姓,藝術家歐姬芙用孤獨換來創作的高度

不辦婚禮不冠夫姓,藝術家歐姬芙用孤獨換來創作的高度

擁有「美國畢卡索」美譽的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 1887-1986),不只是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大師,也是美國文化的象徵。她的丈夫艾弗瑞德.史蒂格利茲(Alfred Stieglitz, 1864-1946)也是美國現代攝影開創者,在1920年代,他們聯手為紐約前衛藝術界寫下令人驚嘆的一頁。 艾弗瑞德.史蒂格利茲拍攝歐姬芙(1920),收藏於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