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方嵐萱 | 12 月 25, 2024 | 了解我們的世界, 政治
越來越多中國家庭選擇「赴美生子」,在美國洛杉磯,有中國人開設的月子中心,為客戶安排購物、旅遊、置產等活動,讓赴美生子成為「生產之旅行」,過程至少要花上百萬新台幣。《好想生個美國寶寶》紀錄片中懷孕七至八個月的中國孕婦,在美國待產的過程充滿孤單無助,原本期待的美國夢與生產之旅,其實充滿壓力恐懼與隱藏危機。 圖/《好想生個美國寶寶》 隨著中國越來越多家庭選擇「赴美生子」,在美國開設「月子中心」成為一門專門的「服務業」。然而,這背後的動機並不僅僅是為了獲得國外護照,更因為家長們對孩子未來發展的追求,以及對中國國內生活環境的不安全感。...
by 劉凱莉 | 12 月 23, 2024 | 到底要怎麼教小孩?, 教育
一位加拿大小學老師苦於班上霸凌情況,取得家長校方同意後,與電視團隊進行紀錄片實驗,將學生依身高分組,兩天實驗課程中給予兩組充滿偏見的差別待遇,希望讓學生體驗被歧視的痛苦。影片播出後轟動加拿大,甚至影響了政策制定。十年後師生再聚首,有人還沒走出被霸凌陰霾,也有人認為當初只是「鬧著玩」,不是有意的。實驗不可能瞬間改善歧視狀況,老師呼籲目擊霸凌者要勇於發聲才能形成改變。 一位加拿大小學老師為學生設計了為期兩天的「歧視實驗」。圖/《歧視的一課》...
by 葉子の星 | 12 月 19, 2024 | 到底要怎麼教小孩?, 教育, 未分類
如果你有小孩,你知道他上網會遇到那些無法想像的狀況嗎?一名瑞士網路節目主持人在交友網站創建14歲女孩帳號,30分鐘內就收到數十次性暗示與性騷擾訊息;每個孩子手機裡可能都有免費下載的網路遊戲,經過擷取數據軟體的加工後,手機成為追蹤使用者動態的監視器。該如何避免網路世界中的數位危害? 圖/《口袋裡的監視器》 編註:本文內容涉及兒少性剝削相關影像、圖像及言論,可能引起不適。...
by 瑪達拉.達努巴克 | 11 月 19, 2024 | 了解我們的世界, 政治
在我的輔導工作經驗中,協助過的自殺高風險原住民學生,大多是從部落離開後到都市求學不適應、遭受到他人種族歧視的異樣眼光或霸凌行為、課業不如預期、擔心家庭經濟、揹負家族期待等。情況與《苔原的絮語》中,阿拉斯加尤皮克族(Yup’ik)年輕族人類似,面對劇烈社會變遷,以海洋狩獵為主的尤皮克族人,年輕人從學校畢業後對未來茫然,導致相對的高自殺率。心理問題並不只是個人面對壓力的內在議題,也需要看到家庭、社區及族群的外在處境。 阿拉斯加尤皮克族人。圖/《苔原的絮語》...
by 廖泊喬 | 11 月 8, 2024 | 世界那麼大, 社會
「舒適圈」指讓人感到安穩、不確定感低的環境,若舒適圈始終不變,對自我的認識會受到限制,僅在熟悉的領域裡維持平常應有的水準;若能再往圈外多一點,有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表現。「刻意練習」是擴大舒適圈、推展自我極限的關鍵,更是身心靈的修練,來自芬蘭的紀錄片《釋放超能力》中就有害怕冰水的旱鴨子挑戰者,經過一年專業教練的陪伴與練習,完成在浮冰下潛水的挑戰,以往最害怕的事情變成他最享受的經驗,更培養出堅韌的意志力與自信心。 人們往往容易忽略對自身五感的認識程度。圖/《釋放超能力》...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