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

別再說「這沒什麼大不了」,要「看見」情緒才能溝通

別再說「這沒什麼大不了」,要「看見」情緒才能溝通

在聽障家庭中,情緒傳遞依賴更多非言語方式,反而讓家庭成員專注於彼此感受,電影《我生活的兩個世界》就展現許多溫馨的母子互動,一個眼神就能傳遞「我在你身旁」的支持與陪伴。而聽人家庭在情緒失控中斷溝通時,例如父母大聲斥責,此時「聲音」不再是溝通橋樑,反而成了情緒的利刃。家庭成員要練習暫停一下的技巧,在情緒平穩後重新展開溝通,才能讓互動回到正軌。 《我生活的兩個世界》描述健聽兒與聽障父母的家庭故事。圖/《我生活的兩個世界》 「妳之前什麼建議都沒有給我!」「妳太不負責任了!」...
誰來接住撐不住的大人?放下面子向外求援喘息,再嘗試修補親子關係

誰來接住撐不住的大人?放下面子向外求援喘息,再嘗試修補親子關係

《我們與惡的距離Ⅱ》鏡頭深入角色的家庭,劇中縱火案的元兇胡冠駿從小被鑑定過動,父母用高壓方式矯正孩子,卻衍伸出悲劇的骨牌效應。身為父母的觀眾,一定能同理劇中父母親深沉的無力感:誰來接住不能選擇小孩,以及被控失格卻不能放棄的父母?當父母本身能量不足,絕對需要放下面子向外求援,接軌社會福利制度,練習接納自己與小孩的需求。 當家人出現身心狀況,其他家庭成員也需要被理解。圖/《我們與惡的距離Ⅱ》...
青少年憂鬱症外顯症狀常為「生氣」,家長恐誤解讀為叛逆

青少年憂鬱症外顯症狀常為「生氣」,家長恐誤解讀為叛逆

大眾普遍認為青春是陽光燦爛、充滿活力的人生階段,因此難以理解「這麼年輕,怎麼會得憂鬱症?」精神科醫師鄧惠文強調,憂鬱其實並不是當事人可以選擇的。憂鬱症與挫折導致低落的憂鬱情緒不同,「憂鬱症」是大腦中的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減少所導致的疾病症狀,難以從外在表現來判斷;有心理師指出「生氣」是青少年憂鬱症較明顯的表徵,但又容易被家長誤解為叛逆,因此若有憂鬱傾向建議可先做量表測試,發現異狀需要就醫求助專業。 示意圖...
《混沌少年時》教我們的親子對話藝術:在二元世界中培養思考的彈性

《混沌少年時》教我們的親子對話藝術:在二元世界中培養思考的彈性

《混沌少年時》最珍貴的啟示是:每個「問題行為」背後,都有一連串未被聽見的對話需求。主角傑米需要的不是被貼上「偏差少年」的標籤,而是一個能幫助他區分「獲得父親認同」與「符合陽剛期待」的對話空間。這樣的對話不需要戲劇性的轉變,而是藏在日常的互動當中,當孩子被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維性別標籤困住時,引導他們看見自己的特質。 《混沌少年時》從一樁兇殺案出發探討青少年議題。圖/Netflix...
探究《日麗》年輕父親的憂鬱:強迫自己成熟當好爸爸,經濟與精神卻捉襟見肘如牢籠

探究《日麗》年輕父親的憂鬱:強迫自己成熟當好爸爸,經濟與精神卻捉襟見肘如牢籠

或許你曾遇過這種「年輕父親」,與青春期女兒外表看似兄妹,眼神中夾帶著天真與絕望的「大男孩」,生活捉襟見肘,卻仍執著要對家人大方。《日麗》11歲的女孩正在摸索成為女人,她的父親也正在摸索著如何當個父親。作為心理師,經常聽到類似的故事:要在心理上強迫自己成熟,去看顧生命中的大人,忽略因此而感到孤獨的自己。 《日麗》從青春期女兒與爸爸的度假之旅中描繪出親子關係。圖/《日麗》 編按:本文討論涉及《日麗》劇情,請斟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