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

親眼目睹海龜排泄塑膠大便,水下攝影師在海洋中的無助瞬間

親眼目睹海龜排泄塑膠大便,水下攝影師在海洋中的無助瞬間

我到大學都還是個旱鴨子,對海洋感到恐懼,後來硬著頭皮報名游泳課與救生員訓練班,從救生員、潛水教練到海洋文化紀錄者,海洋改變了我的人生。我常想起小說《群》帶來的啟示,人類與海洋的關係如此矛盾,探索海洋讓我熱血沸騰,但塑膠垃圾或珊瑚白化問題又讓我感到無能為力,人類需要海洋,卻也正在傷害海洋。 海龜誤食塑膠袋。圖片提供/蘇淮 20年以前,我對海洋完全陌生,海平面以下的世界,對我來說就和外太空一樣,充滿了無限的未知和無比的想像,看似近在眼前,卻遠在天邊。...
海生館創館館長方力行導讀《群》,人類文明智慧應服務海洋而非掠奪毀滅

海生館創館館長方力行導讀《群》,人類文明智慧應服務海洋而非掠奪毀滅

2004年出版的《群》描寫「具有意識」海洋的反撲,令人膽戰心驚。近年來人類對海洋資源的掠奪有增無減,每年漁業平均捕撈1600億條魚、養殖漁業潛在細菌病毒溫床危機、全球暖化造成生物演化速度無法適應……種種生態浩劫需人類改變根本心態,建設不能只是滿足人的需求,應積極加入其他生物因應環境變化的共融設計。 《群》影集改編自同名書籍,描寫海洋有意識地反撲人類世界。圖/《群》 編按:本文討論涉及《群》劇情,請斟酌閱讀。...
「蘭嶼有種魔力,讓人獨立且包容。」都市女子的蘭嶼超進化之旅

「蘭嶼有種魔力,讓人獨立且包容。」都市女子的蘭嶼超進化之旅

「柳登汁」、「堆是比」、「卸茶園」等幽默的名詞,是蘭嶼「蘭式風格」的縮影。蘭嶼人說話直接、喜好直接、愛也直接。台北女孩吳欣怡,在這落腳成家,成為專業的蘭嶼人,從剪頭髮修水電到扛瓦斯蓋房子,生活上的大小事都得靠自己,也感受到少用3C的單純快樂,開設獨家「媽媽課輔班」、「爸爸才藝班」,與孩子共同成長。 在蘭嶼的孩子獨立且自由,天氣熱了就去跳海。圖片提供/吳欣怡 有人說,來蘭嶼的人,有三「失」:「失業」、「失戀」和「失意」。當年失業的我來到這座藍色的島嶼,從此黏住,找到歸屬,一待就是十二年。...
「擔心」不該成為對孩子的限制,在自然中累積經驗提升體能與自信

「擔心」不該成為對孩子的限制,在自然中累積經驗提升體能與自信

現在越來越多人嘗試海洋休閒活動,但社會對於海域活動仍然有著擔心和恐懼,然而「擔心」不該成為對孩子的限制,最好的作法也許就是陪孩子學習準備,相信孩子在冒險時會對自身安全負責,而每一個階段目標的完成,父母都會看見孩子的成長與自信! 《海洋日記》的小主角們。圖/海洋日記...
六步驟實踐海洋親子共學:建立習慣的迴圈、創造海洋記憶點

六步驟實踐海洋親子共學:建立習慣的迴圈、創造海洋記憶點

孩子在海洋學習過程中,他必須練習面對許多的未知,並且學習海洋環境變化的成長體驗,運用各種能力去適應海洋,去克服恐懼,一次又一次的修正、檢視與挑戰,無形中長出了想像力、觀察力和自信心,冒險特質油然而生,也會認識到自己其實具有多樣的潛能。 《海洋日記》第三集-舟哥舟妹的無人島奇幻之旅。圖/《海洋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