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步驟實踐海洋親子共學:建立習慣的迴圈、創造海洋記憶點

孩子在海洋學習過程中,他必須練習面對許多的未知,並且學習海洋環境變化的成長體驗,運用各種能力去適應海洋,去克服恐懼,一次又一次的修正、檢視與挑戰,無形中長出了想像力、觀察力和自信心,冒險特質油然而生,也會認識到自己其實具有多樣的潛能。

《海洋日記》第三集-舟哥舟妹的無人島奇幻之旅。圖/《海洋日記》
《海洋日記》第三集-舟哥舟妹的無人島奇幻之旅。圖/《海洋日記》

如果說好奇心與探索力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本能,那麼戶外確實能支持孩子保有與喚起學習的渴望與樂趣。如果說現今是個VUCA時代(註),多變、不確定、複雜和混頓不明,那麼戶外總是因各種因素會產生許多變動與不確定性的狀況,就更能提供孩子學習適應變化以及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海洋的豐富性、多樣性更是不在話下,因此,當孩子在海洋中學習或從海洋學習,他需要具備更多的勇氣和能力去探索。

體驗海洋的四季課程,在海中旅行就像遊樂園

阿東阿希兩兄弟跟著媽媽從臺中轉來澎湖讀書的小孩,在來澎湖之前,在海邊的經驗大概就是戲水或玩沙!轉來澎湖縣西嶼鄉合橫海洋實驗小學就讀後,開始大量接觸到海洋課程,從秋天知海、冬天護海、春天親海和夏天愛海的四季課程,海洋因受各種因素所帶來的改變,大大地打開了他們對於海洋的感官認知與體驗。

大海就像是一座遊樂園—合橫海洋實驗小學低年級的浮潛課程。照片提供/王琇姿
大海就像是一座遊樂園—合橫海洋實驗小學低年級的浮潛課程。照片提供/王琇姿

課餘或假日時,他們最喜愛跟著家人和朋友到海裡游泳,練習自由潛水,阿東說:「我覺得大海就像是一座遊樂園,夏天時可以去避暑,春天時可以去玩水,有時候游很遠的時候,覺得我像是在海裡旅行,海是一個很好玩的遊樂園。」而阿希則是利用假日時,學習帆船。一個人獨自行駛一艘船,在海上用另一種方式與大海與自己相處方式,他說:「我覺得越划越好玩!但需要很大的勇氣。」帆船是與海、船、風三元素,再加點是冒險也是具危險性的技術性活動。當行駛出去一次,就是多一次的練習與挑戰,慢慢地產生自信,立下下一個學習目標。

合橫海洋實驗小學高年級的sit on top kayak平台舟課程。照片提供/王琇姿
合橫海洋實驗小學高年級的sit on top kayak平台舟課程。照片提供/王琇姿

建立家的海洋風格,傳承像海洋般的寬闊包容

在海洋教育實踐的路上,如果家長都能支持與共同陪伴,成效肯定是加乘的,甚至能成為一種家的風格。而成就這樣的風格,大人需要不斷地學習。在「海洋日記第3集 舟哥舟妹的無人島奇幻之旅」這一集影片中,完全支撐了這一點。影片裡舟哥說:「爸爸説他要把它全部會的都教給我。」這一句深深打入我心。舟哥的父母親都是熱愛海洋且擅於海洋獨木舟的好手,他們也陪伴孩子在海洋一起學習,不斷地創造環境和機會給孩子,讓孩子享受在海洋悠遊且愉悅的體驗,愛海洋的情感油然而生。

從影片中也可以看得出兄妹的感情也因海洋而更加緊密,舟哥喜愛看著舟妹在海洋中一次又一次地反覆練習,看著她因不放棄而習得的成長,為彼此慶賀,同時,也會不斷地鼓勵著妹妹。雖然舟妹總有些情緒,但舟哥對妹妹的包容度像海一樣寬闊,隨著課業繁重讓舟哥偶有心情低落時,但舟妹也總是在身邊陪伴著他,舟哥舟妹家的故事因海洋而更添豐厚,生命體驗因此有更多積累。

《海洋日記》第三集-舟哥舟妹的無人島奇幻之旅。圖/《海洋日記》
《海洋日記》第三集-舟哥舟妹的無人島奇幻之旅。圖/《海洋日記》

海洋親子共學六步驟,讓海洋記憶成為人生禮物

老師和父母,是孩子願意走入戶外走進海洋的重要推手,而老師和家長在海洋教育中,要如何陪伴和引導孩子學習呢?

一、願意踏出去是第一步:
實踐海洋親子共學,很重要的就是願意踏出去,簡單的第一步。再用原子習慣的方式,透過取得小小的成就讓彼此對於海洋產生興趣,切勿一下把強度與難度拉太高造成意願下滑。

二、慢慢建立習慣的迴圈:
「原子習慣」與「我們為何這樣生活那樣工作」這兩本書的內容都提到:造成習慣的一個迴圈,也就提示、渴望、回應與獎賞。

  1. 提示:買孩子喜歡且具安全性的裝備,讓他感受到出門的愉悅。
  2. 渴望:想像去海裡有熟悉的朋友一起遊玩的樂趣。
  3. 回應:安排一個可以達成並且容易有信心的目標範圍。
  4. 獎賞:無論如何,不是每一個孩子一開始都喜歡海洋,老師和爸媽也是。因此,盡量讓每一個達成目標都給彼此一個小獎勵,讓行爲被鼓舞一次一次建立出習慣與好的記憶點。

三、試著設定活動的目的:
從事海洋活動的目的為何,小小的主題透過「習慣迴圈」四個步驟慢慢建立孩子對於海洋的渴望與好奇。這目的的設定可能是:到海裡找小丑魚、去抓螃蟹、認識一樣新的海洋生物、游完泳後可以在海邊吃西瓜……等。主題的設定,不但可以增添到戶外的樂趣,同時也會讓他期待下一次。

老師和父母,是孩子願意走入戶外走進海洋的重要推手。圖/《海洋日記》
老師和父母,是孩子願意走入戶外走進海洋的重要推手。圖/《海洋日記》

四、做到風險問題的掌控:
任何活動都具有風險,但不是消極拒絕而是積極學習掌控風險。做好風險評估,適當的冒險,會更具有挑戰,且孩子得以更強壯。挑戰度過高,容易喪失信心,挑戰度過低,容易感到無聊與厭煩。

五、記得大人也要做功課:
有些海洋活動的門檻的確是需要專業的教師才能實踐,但千萬不能把教育的機會和責任全部都給了別人。如果家長同時間可以一起參與,在不干擾團體運作下從旁陪伴,在適當的時機再給予協助。家長的陪伴也可以是觀課者,學習專業教練如何帶領孩子,當下次再經歷類似的活動時,家長就可以獨當一面。甚至,老師和家長也可以報名參加海洋活動課程,不但可以培養個人興趣或專長,還有機會可以跟孩子共同成長。

六、找到相同理念的家庭:
獨自帶孩子挑戰一些體能上的戶外活動時,的確比較吃力,有時,難免會遇到孩子害怕、臭臉甚至衝突,過程瞬間變成災難。因此,找到相同理念的家庭,孩子年齡和能力相仿的,邀請共同參與是一個可行方式。孩子有伴,大人互相照應,教育的路上不孤單。

長大後孩子仍然保有著一份對海洋的記憶,是一輩子的禮物。圖/《海洋日記》
長大後孩子仍然保有著一份對海洋的記憶,是一輩子的禮物。圖/《海洋日記》

期盼,透過學校教育或親子共學,帶孩子走出陸地,突破消波塊包圍的束縛,放下對海的恐懼,走向大海。帶著孩子在大海裡尋找各種驚奇與新發現,看見水下魚群、珊瑚水草的婀娜多姿,感受與大海互動的生活樂趣。相信長大後,他們仍然保有著一份對海洋的記憶,是屬於孩子們與您一輩子的珍貴禮物。

註:VUCA是volatility(易變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複雜性)、ambiguity(模糊性)的縮寫。VUCA這個術語源於軍事用語並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被普遍使用。隨後被用於從商業公司到教育事業的各種組織的戰略這種新興思想中。(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延伸推薦】

節目|《海洋日記》:以孩子和海洋的互動為重點,用好奇和觀察的眼光陪伴孩子們的日常生活,讓孩子們在海洋中自由發展他們童趣的靈性。

節目|《我家住海邊》:藉由認識與紀錄八種「即將消失的傳統漁法」,看見身為海洋民族曾有的生活樣貌,及與大海相親相愛的故事。

文章|小一學穿救生衣、小二學浮潛……打開墾丁國小老師的獨門海洋課程

作者:王琇姿
責任編輯:陳珊珊、陳逸雯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2023.09.13

王琇姿

王琇姿,合橫海洋實驗小學教導主任,本身是個「戶外咖」,喜愛戶外活動,談起戶外教育眼神會發亮的她,認為:在戶外,挑戰體能的過程可能是痛苦的,但經歷後會覺得非常過癮,看待困難與新事物的態度也會不同。這股挑戰自我的熱情,彷彿也顯現在她的教育路上,散發一股喜樂與自在的特質。為了給孩子不同的教育與生命經歷,三年前舉家搬遷到澎湖,跟著孩子在大海裡學習,向大海學習,海洋成為他們家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