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容原 | 1 月 7, 2025 | 世界那麼大, 社會
「我們希望與身心障礙者共同討論議題,而不是談論他們。」來自荷蘭的《保羅歡樂秀》從節目來賓到幕後工作人員,包括企劃人員、攝影師、化妝師、助理與樂隊成員,都有不同比例由身心障礙者共同參與製作,製作人特別強調,「我們不稱呼他們為身心障礙者,而稱為有潛力的人,」是文化平權與共融職場的最佳範例。 荷蘭公視邀請身心障礙夥伴參與節目製播。圖/《保羅歡樂秀》 「我們不稱呼他們為身心障礙或殘疾人士,而是叫做『有潛力的人』。」這是荷蘭電視製作人紐蘭(Hidde...
by 劉凱莉 | 1 月 6, 2025 | 人物, 藝文人物
日本音樂大師坂本龍一習慣以鋼琴思考音樂,但琴聲會消散,他始終嚮往永恆不滅的聲音,他常在生活中蒐集風聲雨聲,還到過北極冰床「釣」聲音;電影配樂經典「末代皇帝」「俘虜」更為人津津樂道。坂本龍一也走在社會運動前線,反核、反戰、關注環保與地球暖化議題,將自然元素融入音樂創作,再用音樂保護他摯愛的大自然、電影與文學。 坂本龍一彈奏著因311海嘯遭損的鋼琴,他說這是一架「被自然調過音」的海嘯鋼琴。圖/《坂本龍一:終章》 坂本龍一說:「我內心可能一直很嚮往,那種持久不消失不衰弱的聲音。」...
by 吳俞萱 | 1 月 2, 2025 | 教育, 追劇學教養
旅居歐洲的日子,作家吳俞萱與孩子走過十數個國家,不可避免地也必須頻繁地學習跟剛熟悉的土地及友誼告別,練習再啟程、把愛與信任分享給新的朋友。就如同《再見機器人》兩個主角雖因不可抗拒的際遇無法重逢,但曾付出過的陪伴和關愛不會消失,會持續滋養著雙方的過去與未來。 吳俞萱與孩子小川在義大利撿到《再見機器人》海報。圖片提供/吳俞萱 2024年年末,我們旅居瑞典的濱海小島。深夜,蒸了兩顆芝麻包,霧氣隨即伸出白色的手指,抹掉窗外停泊的小船和地平線上的閃耀光點。跨了年,我們就要移居到挪威,白雪將抹掉我們在這座小島上的足跡。...
by 公視數位內容部 | 12 月 31, 2024 | 人物, 關於生命的故事
當青少年想到「轉大人、出社會」總會有壓力湧上心頭,作家吳曉樂與蔡康永深度對談分享「成長」與「轉大人」的經驗,提出對彼此的人生提問。可以選擇不要長大嗎?「當大人」又有那些好處? 吳曉樂與蔡康永。圖/《換邊發球》 編註:以下為《換邊發球》蔡康永X吳曉樂 對談逐字稿。 吳曉樂提問:身為大人的你,覺得成為大人有什麼不錯的事嗎? 吳曉樂(以下簡稱吳):其實有很多青少年跟我說,他們現在會用各種方式來逃避出社會。那是因為我們好像一講到「出社會、變成大人」,我們把這件事情弄得超不吸引人的。...
by 潤滑液男孩 | 12 月 30, 2024 | 台灣角落觀察, 性別, 性別平權了嗎?, 社會
同志來自各種社會階層,不只有媒體呈現的都會中產形象,在獄中受權威與管制下的同志受刑人、崇尚陽剛傳統的宮廟文化中,都有同志的身影與多元生命經驗,推動著台灣性別運動更加前進。電影《愛作歹》就從一對江湖兄弟在獄中的情慾出發,在充滿陽剛、高度管控與權威制度下,是否能自在地認同並表達自己的情感、不受污名化的壓力? 圖/《愛作歹》...
by Athaya | 12 月 26, 2024 | 不可不知的中港台, 政治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年僅2歲時便繼位,16歲成為領導者,23歲流亡印度。達賴喇嘛將達蘭薩拉建造為藏傳佛教信仰中心與流亡西藏政府的實質首都。他巡迴世界各地,與各國領袖會面唔談,讓世界眼光與人道主義輿論關注西藏,國際資金支持流亡政府運作。他於2011年宣布「退休」,放棄政治權力,只保有精神力量,主動終結了四百年來政教合一的傳統,將流亡西藏政府帶入新的紀元。 流亡藏人在海外舉辦遊行。圖/《西藏抗中路:最後一搏?》 對於那些在印度出生長大的流亡西藏...
by 方嵐萱 | 12 月 25, 2024 | 了解我們的世界, 政治
越來越多中國家庭選擇「赴美生子」,在美國洛杉磯,有中國人開設的月子中心,為客戶安排購物、旅遊、置產等活動,讓赴美生子成為「生產之旅行」,過程至少要花上百萬新台幣。《好想生個美國寶寶》紀錄片中懷孕七至八個月的中國孕婦,在美國待產的過程充滿孤單無助,原本期待的美國夢與生產之旅,其實充滿壓力恐懼與隱藏危機。 圖/《好想生個美國寶寶》 隨著中國越來越多家庭選擇「赴美生子」,在美國開設「月子中心」成為一門專門的「服務業」。然而,這背後的動機並不僅僅是為了獲得國外護照,更因為家長們對孩子未來發展的追求,以及對中國國內生活環境的不安全感。...
by 劉凱莉 | 12 月 23, 2024 | 到底要怎麼教小孩?, 教育
一位加拿大小學老師苦於班上霸凌情況,取得家長校方同意後,與電視團隊進行紀錄片實驗,將學生依身高分組,兩天實驗課程中給予兩組充滿偏見的差別待遇,希望讓學生體驗被歧視的痛苦。影片播出後轟動加拿大,甚至影響了政策制定。十年後師生再聚首,有人還沒走出被霸凌陰霾,也有人認為當初只是「鬧著玩」,不是有意的。實驗不可能瞬間改善歧視狀況,老師呼籲目擊霸凌者要勇於發聲才能形成改變。 一位加拿大小學老師為學生設計了為期兩天的「歧視實驗」。圖/《歧視的一課》...
by 公視數位內容部 | 12 月 19, 2024 | 了解我們的世界, 性別, 性別平權了嗎?, 政治
伊藤詩織是第一位公開具名指控遭權勢性侵的日本女性,她對資深記者山口敬之的指控引起日本輿論譁然,即使民事訴訟認定山口敬之性侵之實,網路攻訐謾罵檢討受害者的風向仍沒有停過。但伊藤從未放棄,她出書並拍攝紀錄片《黑箱日記》,呼籲世上性侵倖存者,最重要的是活下去,嘗試以自己的方式說出來,從賦權的過程中找回自己的故事。 伊藤詩織召開記者會控訴遭性侵,隨後受到巨量的網路攻訐。圖/《黑箱日記》 2017年5月,日本記者伊藤詩織(Shiori Ito)召開記者會控訴日本TBS電視台前華盛頓分局局長、資深記者山口敬之(Noriyuki...
by 葉子の星 | 12 月 19, 2024 | 到底要怎麼教小孩?, 教育, 未分類
如果你有小孩,你知道他上網會遇到那些無法想像的狀況嗎?一名瑞士網路節目主持人在交友網站創建14歲女孩帳號,30分鐘內就收到數十次性暗示與性騷擾訊息;每個孩子手機裡可能都有免費下載的網路遊戲,經過擷取數據軟體的加工後,手機成為追蹤使用者動態的監視器。該如何避免網路世界中的數位危害? 圖/《口袋裡的監視器》 編註:本文內容涉及兒少性剝削相關影像、圖像及言論,可能引起不適。...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