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單車旅行愛好者,其實我非常能理解外界對我們的好奇:路上有時會看到穿著鮮豔車衣、戴著帥氣墨鏡與安全帽的單車騎士,他的單車可能並不起眼,但你猜測要價應該不斐。跟他聊天,他說今天早上從台北騎到台中、晚上會騎到高雄,你聽到目瞪口呆。或是社群媒體上,可以看到某個不很熟網友的打卡貼文,地點是日本最北端靠近俄羅斯的地方。照片裡沒有網友,卻有一台掛滿大包小包行李的單車,文字敘述是:「第65天,日本單車縱貫完成。」
1998年的時代,台灣海禁初開,自助旅行的風氣才剛開始,詹宏志擔任旅行文學獎的評審,看完了作品、有感而發寫了「硬派旅行文學」。他說道:不管是出生入死的搏命旅行文學,還是內斂深刻的異世界反省者,他們的旅行其實都不輕鬆,都不是休閒(以便能投入再生產)或尋歡(不管哪一種類型)的觀光客之旅,他們大都是意志堅定的尋覓者,追求內在或外在答案的人。
其實單車旅行在你們看來或許是出生入死,對我們來說,追根究柢還是休閒尋歡,這只是我們的旅行方式罷了。不過我同意,在某些時候,真的必須硬派起來、必須意志堅定,也的確在尋找某個答案。
日本公路最高點叫「峠」,輕鬆的下坡就在前方
2014年的我,原先只是想去前一年全家團體旅遊去過的北海道避暑,但又不想只是開車或坐車,於是花了兩個月時間規劃,把單車打包一起帶去日本進行單車旅行。
回想起前一年的2013年底,我剛完成了人生第一次的台灣單車環島旅行。老實說公路旅行真的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體驗,就如同「硬派旅行文學」裡提到另一本書,舒國治「遙遠的公路」時的描述:一位駕駛人,顯然已經在美國大平原的公路上奔馳了數千哩,地點雖然不斷更新,所有的事物卻已經重複了又重複,他仍然可以有新發現和新體會,但更多的是歸納式的理解。
在台灣的單車環島路線,大多是過去旅行已經去過的地方,但單車旅行卻又是另一種體驗。譬如說台灣冬天的東北季風,是單車騎士們的好朋友,可以讓我只花半天時間就能乘著風、沿著西濱道路輕鬆地從台北騎到台中。但有借就要還,先是在屏東楓港碰到落山風,遭遇整趟旅程唯一的摔車、牽車,以及與當地放學的小朋友一起走路到旅館的意外體驗。好不容易通過了南迴公路,北上開始正式面對強勁的逆風,用烏龜的速度一路「爬」到台東市區。這樣的人生體驗,坐車的人是不會知道的。
在日本單車旅行時有個小常識,日本公路的最高點,通常會使用「峠」(日文發音為tōge;中文發文為 qiǎ ,ㄑㄧㄚˇ)這個字來稱呼,例如知床峠、籠坂峠等等。單車騎士如果看到這個字出現,就知道上坡結束了,輕鬆的下坡在前方等著。
台灣也有一個地名有「峠」,而且單車環島時一定會經過的地方,就是南迴公路的「壽峠」,海拔高度460公尺。但因為中文並沒有「峠」這個字,因此後來改稱為壽卡,但不知為何,某些路標還是看得到壽「峠」。壽卡不但是南迴公路的最高點,也是整段單車環台灣島的最高點。不管你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環台,等在前方的道路都是下坡。
逆風感受公路電影日常,巧遇動物還有在地人送暖
同樣的逆風挑戰,這趟在日本最北城市稚內市往最北端宗谷岬的單車路上,又再碰到一次。當強風吹拂、伴隨著鄂霍次克海峽的鹹香味,那是這片海峽所蘊育的利尻海帶氣味,也會看到在當地居民的前院大片大片的曬著。回程大逆風,路旁的蝦夷鹿彷彿都在笑你騎得太慢,等你一靠近就蹦蹦的跳走。偶爾一部車開過,搖下車窗大喊「甘巴爹」,或是在你前方停下來,只是為了想遞一瓶水給你。
這種「公路電影」,可不是坐在電影院可以看到的。
經典旅遊節目《騎鐵馬遊日本》第六季,由於拍攝時間在疫情期間,拍攝方式其實非常貼近日本單車旅行的「日常」。為了避免傳染,不方便由工作人員進行拍攝,好幾集都是改由車手自拍的單車旅行,整個視角就跟我們騎車角度一樣。在「神奈川自拍之旅」這集後面,車手第一次騎上箱根山想看看富士山的時候,碰到大霧而完全沒有景色,在箱根山展望台上失落大喊的畫面,就是我們單車旅行大笑中帶著淚水的日常。
實際上我們的旅行,很多時候會因為天氣、疲勞、迷路甚至意外受傷,多數不如旅遊節目中呈現的如此美好。然而這次卻看到這些車手用真實的自拍記錄來呈現,也讓我想起疫情期間,我們有好長一段時間無法出國,只能進行在家附近單車旅行的那段記憶。在最後一集「三重文化的十字路口」中,車手甚至講出「旅途就是要慢慢享受」,這句話才是我們所追求的單車旅行:平凡、真實、卻有著不期而遇的驚喜與溫暖。
單車旅行發掘私房秘境,獨享富士山紅葉湖景
當然不是每次的日本單車旅行,都是這麼硬核、這麼充滿變數與挑戰,但總會讓你印象深刻。春天的滋賀縣琵琶湖,可以在一整排滿開的櫻花樹下單車旅行;夏天騎富山灣岸,一下子騎在沙灘上、一下子又騎經過露營區,進市區前的單車道如同跨欄障礙,還會經過當地人家的後院。
單車旅行者可以很容易可以找到人少又好拍的景點,像是秋天的富士五湖,有自行車專屬車道,只有當地居民跟單車騎士才能獨享的富士山紅葉湖景,每天滿框畫面的富士山,看楓葉不用跟其他觀光客搶位置。冬天的瀨戶內海島波海道,自行車道是兩旁是結實累累的蜜柑與檸檬,伸手就可以碰到。
騎鐵馬遊日本先做功課,共享單車服務外國人也能用
日本跟台灣一樣都是島國,但日本國土面積約37.8萬平方公里,是台灣的10倍。日本人民友善、守法,跟台灣一樣到處都是便利商店,單車旅行的難度並不高。但在出發之前,還是應該把騎行路線、天氣、補給點、單車維修店、替代的交通工具都要調查清楚,並了解當地的民俗風情,入境隨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解與困擾。透過觀影《騎鐵馬遊日本》系列節目,除了可以輕鬆作為行前參考,每一集也都會提醒各位車友,在日本可是要靠左騎行,這也是跟台灣騎車最大差異之一。此外,也可以上網與有出國單車旅遊經驗的網友請益,收集相關資訊。
如果覺得自己帶單車太麻煩,但又想在旅程中安排單車旅行體驗,包括像是島波海道、環琵琶湖等熱門路線都可租車之外,有部分地區甚至還有捷安特車店的租車服務,簡直就跟在台灣一樣方便。更多的日本城市提供如台灣Youbike的「共享單車」的服務,只要用手機事先下載APP並完成註冊,就可使用APP在指示的地點租還單車,外國人也可以註冊輕鬆使用,隨時來一趟異國的單車旅行。
2007年的台灣電影《練習曲》裡面有這一句話:「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練習曲」電影劇情正是描述一位學生騎單車環台灣島一周,過程中所經歷的故事,在當時引起了熱烈的迴響,也帶動了一波單車環台旅行的熱潮。2013年的美國電影《白日夢冒險王》,也是想告訴觀眾:「別做白日夢了,勇敢踏出第一步吧」。當年的我在看了這部電影後,毅然決然踏出舒適圈,前往未知的北方大地探索。在路上騎到累了、倦了、厭了的時候,我也曾問過自己:我是誰?我在哪裡?為什麼我會在這裡?
請容我借用電影《白日夢冒險王》裡、也是曾真實存在的「生活」雜誌公司座右銘,來做最後的註解:
To see life, to see the world,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 draw closer,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看見世界,面對危險,跨越藩籬,貼近彼此,用心感受。這就是人生的目的。
【延伸推薦】
節目|《騎鐵馬遊日本》:第六季的全新企劃以自行車手本身的居住地為主題,由車手自行拍攝介紹,呈現不同視野的騎鐵馬遊日本自拍之旅。
文章|三路線騎鐵馬遊日本:登富士山、島波海道、北海道深度之旅
作者:王克強
責任編輯:陳逸雯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4.09.12
本名:王克強(綽號:社長),休閒組自行車友,自行車車齡11年,2014年第一次到日本北海道單車旅行,自此愛上日本。扣掉疫情三年,每年會到日本運動旅行數次,包含單車與馬拉松旅行。
輪跡與足跡遍佈日本各地,包含日本六條國家級自行車道,以及北海道、沖繩等偏遠地區。目標為挑戰騎經與跑過日本全國47個都道府縣。
經營“日本單車旅遊“中文臉書社團(https://reurl.cc/kyXymx),分享日本各地單車旅遊資訊,協助車友規劃日本單車旅遊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