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林鐵經歷多次經營權移轉,克服天災與組織變革才能永續經營

阿里山森林鐵路誕生於1912年,主線不過短短72公里,從平地爬升到海拔2274公尺,沿途歷經熱、暖、溫三個林帶,沿途風景美不勝收,享譽國際。它是臺灣產業鐵道開發的歷史縮影,也是人類沿襲十九世紀產業鐵道技術的重要史蹟。該類登山鐵道,多半在二十世紀中葉因產業轉型而迅速沒落,阿里山森林鐵道歷經近百年營運迄今,同等人類登山鐵道技術後期的歷史縮影,深具保存價值。公視與日本NHK合作的紀錄大片《神木之森》,透過先進的空拍機,以最新的「福森號」觀光列車為主角,穿越森林與橋梁,在美麗的氣氛鋪陳之下,烘托出阿里山森林鐵路之美,彷彿他的百年苦難,即將浴火重生。

公視與日本NHK合作的紀錄大片《神木之森》,透過先進的空拍機,烘托出阿里山森林鐵路之美。劇照/《神木之森》
公視與日本NHK合作的紀錄大片《神木之森》,透過先進的空拍機,烘托出阿里山森林鐵路之美。劇照/《神木之森》

阿里山森林鐵路是台灣鐵道的最大亮點,但是,多數國人只知道阿里山森林遊樂區,上阿里山可以開車、也可以搭火車,火車不過是一段交通工具而已,但您真的了解阿里山森林鐵路嗎?

人類建造登山鐵路最密集的年代,大約是從1869年到1912年。隨著工業革命後期,需要的原物料大增,1869年美國華盛頓山鐵路,是全球第一條齒軌登山鐵道,緊接著1871年瑞士Rigibahnen通車,後面包含英國在印度的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德國與奧地利登山鐵路,都是密集於這段時間完成。不過好景不常,隨著1903年飛機被發明,人類要跨越地形障礙有更好的抉擇。1914年-1918年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航空器不但成為作戰武器,更促使民用航空業發展,坦克車與柴油引擎技術進展,汽車也大行其道。從1912年以後,全球登山鐵路的發展,就快速沒落了。

阿里山森林鐵路是台灣鐵道的最大亮點。劇照/《神木之森》
阿里山森林鐵路是台灣鐵道的最大亮點。劇照/《神木之森》

阿里山鐵路亮點:Shay蒸汽機車、螺旋型路線與之字形折返路線

顧名思義,雖然阿里山森林鐵路是為了林業資源開發而鋪設的鐵道,但是在工程線形上,是一條不折不扣的登山鐵路,海拔高度還超越英國統治的印度大吉嶺鐵路、1915年締造日本帝國鐵道最高點(塔山站2346m),以及1934年當時亞洲鐵道最高點(東埔站2584m)。如今祝山站2451m,更是台灣鐵路最高點(Top of Taiwan)。而1912年8月1日通車的少女峰鐵路,同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不僅沒有使用蒸汽火車,還創新採用三相交流電的齒軌電車,而且少女峰站3454m,改寫歐洲鐵路最高點(Top of Europe)迄今。換言之,台灣阿里山鐵路與瑞士少女峰鐵路,是整個人類登山鐵道史後期的代表作。

神木站。劇照/《神木之森》
神木站。劇照/《神木之森》

世界登山鐵路的建造,基本工法包含馬蹄彎路線(Horseshoe curve and U-turn line)與一百八十度大彎,廻圈型路線與螺旋型路線(Loop line and Spiral route),齒軌式登山鐵路(Rack railway/Cog rail),之字形折返路線(Switch back/Zig Zag),特殊設計的登山火車(Special engine)等項目。在當時日本帝國統治之下的台灣, 1912年12月25日通車的阿里山鐵路,除了齒軌這一項沒有以外,集合所有成熟的工法技術於一身,與印度的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完全相同。

阿里山森林鐵路有多項工程數據名列前茅,特別是在海拔最高點與海拔落差這兩項,超越目前所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登錄的世界文化遺產鐵路,它的普世價值,實在不應該被如此忽略。如今它是台灣的世界遺產潛力點,也是台灣的鐵道亮點,在《神木之森》這部紀錄片中,也記錄了世界登山鐵路五種工法,以及火車翻山越嶺的驚奇畫面,尤其是Shay蒸汽機車,螺旋型路線與之字形折返路線,更是一大亮點。

《神木之森》記錄了世界登山鐵路五種工法,以及火車翻山越嶺的驚奇畫面。劇照/《神木之森》
神木之森》記錄了世界登山鐵路五種工法,以及火車翻山越嶺的驚奇畫面。劇照/《神木之森》

克服天災和多次經營權移轉,阿里山林鐵全線通車

2024年阿里山鐵路即將復駛通車,是值得特別紀念的一年,這一百年來,阿里山森林鐵路一直是命運多舛。首先1999年921大地震,眠月線廢棄迄今沒有修復;2003年0301事件造成17名旅客死亡,此一重大傷亡以致促成民營化之推動;不幸的是2008年的民營化失敗,又逢2009年莫拉克風災摧殘,登山本線中斷迄今;2010年政府收回經營權開始修復,熟知屋漏偏逢連夜雨,2011年0427事故又造成7名旅客死亡,該事件也造成阿里山鐵路被迫停駛。2013年4月26日,行政院將阿里山鐵路的經營權移交台鐵,主權仍在林務局,這也讓阿里山災後的重建之路,投下更多變數。

2014年1月27日,在台鐵的努力下,阿里山鐵路嘉義至奮起湖路段,首度完成復駛。莫拉克風災的路段,也陸續修復完成,包含崩塌最嚴重的35號,與屏遮那路段的46號隧道,2015年6月起陸續進行全線通車的試車準備。為了迎接的全線通車新時代,2015年7月1日起阿里山鐵路調高票價結構,原本阿里山鐵路計畫於2015年12月25日從嘉義到阿里山全線通車,不幸因為9月27日杜鵑颱風,造成42號隧道崩塌而功虧一簣,全線通車無望,阿里山鐵路的經營權又移交林務局(今日林業署)。

2018年7月1日,文化資產管理處正式成立,阿里山森林鐵路有了自己的家,也有獨立的預算。但是新單位花太多的金錢與心力在美學包裝,行銷公關與開發紀念商品,加上機關移轉之後,鐵路專業人才的流失,以至於鐵路的修復計畫一再的拖延,更引發各界的質疑聲浪。睽違六年後,到2024年4月新的42號隧道完工通車,阿里山鐵路的本線,終於復駛通車有望。

2024年阿里山鐵路即將復駛通車,是值得特別紀念的一年。劇照/《神木之森》
2024年阿里山鐵路即將復駛通車,是值得特別紀念的一年。劇照/《神木之森》

生態觀光列車福森號與栩悅號,成為森林引路人展現鐵道之美

歷經歲月輪轉,2024年「福森號」與「栩悅號」觀光列車出現,《神木之森》記錄阿里山森林鐵路之美,雖不知道它的百年苦難是否結束、即將浴火重生。但回顧過去,這些年來阿里山鐵路的苦難不斷,並非這條鐵路不好,而是我們對於登山鐵道的國際觀認識不足,大家閨秀卻一直逼她穿小鞋,以致跛腳。

2024年,距離1999年921大地震,眠月線廢棄迄今正好二十五周年,距離2009年莫拉克風災,登山本線中斷迄今也已十五週年。此刻阿里山鐵路的本線復駛通車,衷心地期待能夠戮力以赴,保護鐵道文化資產,讓1999年中斷迄今的眠月線鐵路,能夠盡快修復,讓天災的傷痛成為歷史,阿里山鐵路得以完整永續、浴火重生。

小朋友追福森號。劇照/《神木之森》
小朋友追福森號。劇照/《神木之森》

未來,阿里山森林鐵路,也許面對天災頻仍又會中斷,或許又得面臨經營組織變革,但不管將來會發生什麼事,身為鐵道作家,我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完成最完整的阿里山鐵路歷史典籍,讓它的歷史永遠鮮明,讓接手的人知道珍惜,也更易了解它原本的歷史脈絡。如今阿里山鐵路邁向新的里程碑,期望帶給國人對阿里山鐵路更深層的認識,更開闊的國際視野。不論是對國人宣導,或是在國際宣傳,都是在為登錄世界遺產預做準備,邀請您熱愛台灣的森林鐵路,一同擁抱台灣鐵路的山林之愛,一起成就阿里山鐵路成為國際知名登山鐵路的大格局。

【延伸推薦】

紀錄片|《神木之森》:阿里山是台灣最著名的觀光景點之一,阿里山林業鐵路更是世界知名的百年登山鐵路,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吸引全球觀光客與鐵道迷前來旅遊。

節目|《軌道傳奇》:紀錄台灣現有或即將被拆毀、停駛的火車,以及鐵道和依存在鐵道旁的產業與人民。紀錄具有人文風景特色的鐵路之旅,保留軌道相關歷史照片、文件和影像。

節目|《奔馳世界絕景鐵道》:系列飛越壯麗風景,從空中拍攝並呈現世界上最令人屏息的壯觀鐵道,帶領觀眾踏上難忘的冒險之旅。

文章|阿里山小火車將全線通車!林鐵團隊鑽研史料與電腦動畫,修復百年國寶阿里山蒸汽火車

文章|搭乘阿里山林鐵飽覽阿里山絕美五奇:森林、鐵路、日出、雲海、晚霞

文章|我從鐵道迷變成阿里山林鐵人員,追火車後才真正認識家鄉

文章|重溫台灣的「軌道傳奇」,台鐵的捷運化與觀光化將成為未來的新趨勢

文章|環遊世界鐵道五十多國,蘇昭旭:鐵道之旅首重精緻的服務,回歸心靈需求才能真正享受旅程

作者:蘇昭旭
責任編輯:陳逸雯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4.07.04

蘇昭旭

1967年生,建立軌道工具書體系為終身職志,目前為繁體中文鐵道著作數目最多的學者,至2022年為止,ISBN著作共有57冊。環遊世界鐵道五十餘國,現職為交通科學技術博物館館長,高雄餐旅大學航運系助理教授。

其專書著作,榮獲2000年,2001年的金鼎獎,2004年運輸傑出青年獎,以及2020年綠色奧斯卡獎等。其影視作品,散見於公共電視,大愛電視台,TVBS等,2012年與總統馬英九的治國週記,談國家的鐵道文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