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填飽肚子!研究證實「烹飪治療」有益心理健康,有助找回生活動力

「烹飪治療」如同藝術治療、園藝治療、遊戲治療等表達性治療法,在歐美是一門專業的心理諮商方法。烹飪過程包含問題解決、時間管理、溝通、團隊合作,能幫助人變得更穩定踏實並減低焦慮。澳洲名廚奧利佛就曾與弱勢社區民眾一起翻轉餐桌,讓烹飪成為自我培力的途徑,成功提升了自信與成就感。

圖/《就算一個人也可以好好吃飯》
圖/《就算一個人也可以好好的吃飯》

結束疲憊的一天,你都怎麼療癒自己?

對許多人來說,烹飪或許是最接近魔法的過程,一個療癒身心的儀式。即便你獨自一人,只要手邊有簡單的廚具,就能為自己好好做一頓飯,享受料理的魔幻時光。

下班後,先播放一首自己喜歡的歌,將五顏六色食材擺放、清洗、切段,按照食譜步驟或隨心所欲地排列組合,蒸煮煎炒燉拌,一邊翻攪著火爐上彷彿在跳舞的食材,一邊釋放今天累積的疲憊與壓力,最後享用一盤香氣四溢的美味料理,不知不覺,你的心也被療癒了。

影集《就算一個人也可以好好的吃飯》

烹飪是人類社會最古老的活動之一,根據人類學研究,烹飪不僅增加了人類的生存與延續,也強化了與伴侶、社群和社會關係的連結。在工業化社會中,為了有更多時間投入職場、育兒或其他領域的成就,我們發明了速食、工業食品和微波爐,將自己從廚房中「解放」,但也因此對飲食、身心乃至與土地的關係,都變得更加疏離。

直到全球疫情爆發,長時間的封鎖,讓許多人再度拾起這個古老的傳統與技藝,畢竟,還有什麼比一盤熱騰騰的食物或剛出爐的海綿蛋糕更療癒?不過,你可能不知道,烹飪不只能紓壓,也是一項行之有年的心理治療的方法。

充分專注品嚐一塊巧克力,從此改變你與食物的關係

「烹飪治療」原文為Culinary Therapy或Cooking Therapy,如同藝術治療、園藝治療、遊戲治療等表達性治療法,在歐美是一門專業的心理諮商方法。許多研究證實,烹飪治療能夠帶來行為與心理健康有正面的影響,對憂鬱症、焦慮症、飲食失調、成癮與過動症等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烹飪治療」先行推廣者是美國芝加哥心理學院的Michael Kocet博士。他率先定義烹飪治療是「一門透過廚藝、烹飪、美食,以及個人、文化與家庭與飲食的關係,來處理個人、家庭乃至團體的情感和心理議題的治療技術。烹飪療法探索個人與飲食之間相互影響的關係,包含心理功能和健康。」

從理論走向實踐,一切從用心品嚐開始。

Kocet在系上開了一堂烹飪療法的課程,他發明了一個「巧克力冥想法」。首先,他引導學生慢慢打開一枚巧克力棒的包裝,但先別急著吃掉巧克力!先深呼吸,品聞香氣——你感受到什麼?試著召喚和你所聯想到的記憶。將巧克力放進嘴中,不要吞下,慢慢享受它融化在舌尖的美妙,全神貫注的去感受當下的動作與覺知,就是「正念」(mindfulness)。

「重點在於,當你學會充分且專注地品嚐那一小塊巧克力,就改變了你和食物的關係。」Kocet博士說。

烹飪治療三元素:象徵、正念與掌控

根據Kocet博士的研究,烹飪治療包含三個元素,簡稱為3M,分別是:象徵(metaphor)、正念(cooking)和掌控(mastery)。料理前,諮商師透過象徵方式,引導個案將食物與個人議題連結,例如,當食物不小心燒焦時,你是否也有類似的焦頭爛額的經驗?當你用力捶打麵糰時,想像你正在對某些人事物發洩情緒,你的情緒從何而來?

接著,當你透過五感充分體驗食物,全心投入地去品嚐與體會食物,就是以「正念」方式面對生活,重新連結內在的情緒流動;除此之外,動手做料理的過程,牽涉到一系列認知、感官、資源與身心協調的過程,能夠帶來更多的掌控感和成就感,也能有效提升「幸福感」。

密西根烹飪治療師Julie Ohana也提出她執業多年的心得,「(烹飪)包含了問題解決、時間管理、溝通、團隊合作,以及我個人最喜歡的正念。這些都能幫助一個人變得更穩定踏實、喜悅,減低焦慮。」

烹飪能幫助人更穩定踏實,減低焦慮。
烹飪能幫助人更穩定踏實,減低焦慮。

名廚奧立佛前進底層社區教烹飪,居民提升自信與成就感

世界知名的廚藝家、飲食文化革命者Jaime Oliver,深知烹飪能夠帶來身心健康,他發起一項「食物部」(Ministry of Food)計畫,鼓勵弱勢的社區民眾一起翻轉餐桌,烹飪成為自我培力的途徑。

在澳洲,Jaime Oliver團隊進入了一個社經地位較低,居民過胖比例偏高的社區,當居民參與了每週90分鐘,為期10週的烹飪課之後,他們變得更喜愛下廚、在也培養出更健康的飲食習慣(吃更多蔬菜水果),他們的自我肯定感也明顯提升,許多居民在訪談中表示,烹飪課讓他們對自己感受更多自信與成就感。

在另一項研究中,一群癌症病患參與了10週的集體烹飪治療,他們在自我檢測的身心健康正面情緒明顯增加了。另一個針對燒燙傷病患的調查研究,發現即便有部分的傷患是在廚房中遭遇燒燙傷,但參與集體烹飪,讓他們進入廚房的焦慮感減輕了。

烹飪也能用來治癒悲傷,例如,至親逝世的失落。

想像當你再也無法為摯愛做一頓飯,你不僅要調適悲傷情緒,也要適應新的生活型態。美國伊利諾州的醫學中心和當地社區的烹飪計畫合作,幫助喪親者設計了「悲傷烹飪療法:一人煮食系列」的互動式認知行為療法與食譜,讓失去至親的人們,學習採購與分配食材,烹飪一人份飲食,同時搭配心理諮商治癒悲傷,打起精神,用日常飲食與烹飪,重新建立日常生活節奏與穩定感。

為自己做一頓飯吧!讓烹飪成為你的日常儀式

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之際,不妨試試親手下廚體會。若你早就是烹飪愛好者,不妨將烹飪治療的幾項建議納入日常得煮食儀式,或許,你會更加感受到烹飪的療癒力

1. 選擇簡單、好上手的食譜,不要有壓力,即便只是學習切一盤沙拉,都是好的開始。留出足夠的時間與空間,準備好食材、做好準備,好讓自己從容不迫。如果幫別人做飯太有壓力,不妨從為自己煮飯開始。

2. 記得!保持玩心,發揮創意,享受其中,不需要追求完美。勇敢嘗試,有時候不妨冒個險,試試看新的做法。

3. 烹飪過程中,請保持充分的覺知與正念,品嚐成果之際,記得先好好感受香氣,小口慢慢品嚐,打開五感,用心感受每一口滋味。

4. 餐後的整理,也是很重要的自我療癒過程,靜下心來慢慢洗淨、歸位,你會發現心情也隨之更加安定。

5. 就算沒辦法每一餐,都能夠以正念的方式放鬆享用,沒關係!當你察覺到自己正在狼吞虎嚥或是紓壓放縱的飲食,你也踏在覺知的路上了!

為自己做一頓飯,讓烹飪成為你的日常儀式。你會發現,烹飪原來不只帶來身心的滿足,也讓人找回了面對生活的勇氣。

【延伸推薦】

影集|《就算一個人也可以好好的吃飯》:遭女友悔婚分手的湯瑪士,與患有社交恐懼的艾蜜莉,兩人的生活與生命經歷截然不同,卻在相同的廚房,各自藉由料理與美酒療癒自我。

文章|當情緒被壓抑到只能厭食?從電影《餓之必要》反思孩子的自主掌控感

文章|轉念無助緩解憂鬱症,患者真正渴求的是聆聽與理解

作者:藍雨楨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4.05.28

藝文工作者,自由撰稿人,清華大學人類所碩士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