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用冰山理論創作《老人與海》與《戰地春夢》:用字精確且要眼見為憑

如果你在網路的搜尋引擎鍵入「海明威」三個字,很快就會跳出這些關鍵字:獵人、漁夫、酒鬼、男子氣概、戰爭英雄、諾貝爾文學獎、舉槍自殺等,海明威的人生經歷不僅開創寫作的題材,也成為一種創作的經典。海明威在成名前,情傷比他在戰場受的傷更重,甚至窮到獵公園的鴿子來填飽肚子;當然,他在名利雙收後的生活也格外精彩,流連在女人、酒吧、荒野、戰場上,打造自己的英雄傳奇。

海明威對海釣充滿熱情,會仔細的測量、稱重他釣到的每一條大魚。劇照/《海明威:四場婚禮與一場葬禮》
海明威對海釣充滿熱情,會仔細的測量、稱重他釣到的每一條大魚。劇照/《海明威:四場婚禮與一場葬禮》

年輕時,海明威的眼睛有缺陷,多次被拒絕入伍從軍。他沒有向現實低頭,他以紅十字會救護車司機的身份,闖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前線。那年,他十九歲,被砲彈碎片嚴重炸傷,因英雄行為而被授予勳章。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打,他以記者身份前往倫敦,跟英國空軍一起執行任務。

紀錄片《海明威:四場婚禮與一場葬禮》以海明威生命歷程的幾段愛情際遇來拼湊和還原海明威小說的寫作時空脈絡,強調地域和事件如何創造海明威的生命,進而讓海明威轉化自己的真實經歷來創造作品的生命。

海明威十九歲時,被砲彈碎片嚴重炸傷,因英雄行為而被授予勳章。劇照/《海明威:四場婚禮與一場葬禮》
海明威十九歲時,被砲彈碎片嚴重炸傷,因英雄行為而被授予勳章。劇照/《海明威:四場婚禮與一場葬禮》

一條乾枯魚骨打造無形價值,活出《老人與海》的奮戰精神

要怎麼不從海明威的性格和選擇去聯想到《老人與海》那個跟巨大馬林魚搏鬥的古巴漁夫?

難忘之處不在於非凡的捕獵技巧,而是老漁夫在搏鬥過程陷入肉體抽筋、精神昏厥的頹敗狀態也沒有放手。沒有放手的不是一尾大魚,而是他在重壓下的執著和堅忍。於是,好不容易捕獲的馬林魚最後被鯊魚吞食,老人疲憊地帶著魚骨回到岸邊。抓在手裡的不是一條乾枯魚骨,而是存在的豐盛禮讚。非得透過最後的一無所有,才能反襯老漁夫在失敗行為中獲得了道德和尊嚴的勝利。他不是在捕捉有形的事物,而是為了無形的價值在奮戰。

就像《老人與海》經典的句子:「人不是生來失敗的」、「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對海明威來說,英雄的意思是:「在一個時而混亂、時而充滿壓力、時而痛苦的世界中,遵循榮譽、勇氣和忍耐的理想。」主動投身戰場的海明威和他筆下的老漁夫,活出了這樣的一種美國精神。

《老人與海》中巨大馬林魚搏鬥的古巴漁夫或許是海明威的人生寫照。劇照/《海明威:四場婚禮與一場葬禮》
《老人與海》中巨大馬林魚搏鬥的古巴漁夫或許是海明威的人生寫照。劇照/《海明威:四場婚禮與一場葬禮》

一九五四年諾貝爾文學獎獻給海明威的授獎致詞,再次打亮這樣的生命姿態:「毫不誇張地說,海明威比其他美國作家更讓我們感覺到,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仍然年輕的國家,它正在尋求並找到它確切的表達形式。戲劇性的節奏和尖銳的曲線也是海明威自身存在的特徵,在許多方面與一般作家截然不同。在他身上,這種生命力以自己的方式發展,不受這個時代典型的悲觀主義和幻滅感所影響。」

《老人與海》經典的句子:「人不是生來失敗的」、「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劇照/《海明威:四場婚禮與一場葬禮》
《老人與海》經典的句子:「人不是生來失敗的」、「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劇照/《海明威:四場婚禮與一場葬禮》

《戰地春夢》結局重寫39次,海明威:要用字精確

海明威經歷的一切,為他敞開了寫作的題材和內容,但是,單純以海明威的生平經歷和愛情軼事來為海明威的作品定調,力圖從現實世界挖出小說的原型人物,不斷比較對照他的遭遇和小說背景,未免太輕忽他鑽研出來的藝術技藝。因為文學的珍貴之處並非一個創作者寫了什麼內容,而是他用什麼樣的形式去寫。

海明威在小說〈關於寫作〉提到:「寫任何真事都不好。永遠會扼殺那件事。……你得吸收生活,然後創造自己的人物。……如果你奮戰到底,你就辦得到。倘若你眼見為憑地生活。」

作為一個讀者,要怎麼不被海明威的神祕感和傳奇性,毀滅地蓋住自己對他的認識和探究?怎麼恢復清澈的目光,隨著每一隻字的肉身去經歷創作意識的起伏、掙扎和追尋?海明威在文學上的傳奇技藝是什麼?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一九五八年接受《巴黎評論》的專訪時,說他《戰地春夢》的結局重寫了三十九次,記者追問:「是什麼困住了你?」海明威說:「要用字精確。」

海明威受傷時愛上了當時照顧他的夜班護士,也成為小說《戰地春夢》的原型。劇照/《海明威:四場婚禮與一場葬禮》
海明威受傷時愛上了當時照顧他的夜班護士,也成為小說《戰地春夢》的原型。劇照/《海明威:四場婚禮與一場葬禮》

善用簡潔句子創造繁複意蘊,海明威:要眼見為憑地生活

用字精確,是什麼意思?眼見為憑地生活,是什麼意思?談及《老人與海》時,海明威曾說:「我試著塑造一名真正的老人、真正的男孩、真正的大海,以及真正的魚跟鯊魚。」隨意翻看《老人與海》,無處不是這樣的簡潔句子:

I’m clear enough in the head, he thought. Too clear. I am as clear as the stars that are my brothers.

我腦子很清晰,他想。太清晰了。我跟那些星星一樣清晰,它們是我的兄弟。

簡潔的意思是,海明威使用尋常簡單的詞彙和基本文法,放棄深奧抽象的字詞堆砌,同時拒絕冗長的解釋。海明威曾說:「我的目標是將我眼見和感覺的事物,以最簡單但最好的方式書寫於紙頁。」如果寫作變得太複雜花俏,海明威就會刪掉重寫,寫一個簡單的陳述句。謹慎使用形容詞和副詞,盡可能運用名詞和動詞來讓句子變得生動。而且,大量運用主動語態的動詞,直接切中要點,具有強烈的即時性。

1952年生活雜誌率先刊登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熱賣打破銷售紀錄。劇照/《海明威:四場婚禮與一場葬禮》
1952年生活雜誌率先刊登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熱賣打破銷售紀錄。劇照/《海明威:四場婚禮與一場葬禮》

他還刻意縮短句子的長度,也因此刪除了那些不增加意義的單字來提高聲音的清晰度。但是,他也不是全用短句,而是讓短句和長句交錯,製造起伏跌宕的節奏韻律,例如:

You are killing me, fish, the old man thought. But you have a right to. Never have I seen a greater, or more beautiful, or a calmer or more noble thing than you, brother. Come on and kill me. I do not care who kills who.

你在折磨我,魚,老人想。但你有權這樣做。我從沒見過比你更偉大、更美麗、更平靜、更高貴的東西,兄弟。來吧,殺了我。我不在乎是誰殺誰。

除了寫作形式上的精準和節制,海明威的每個句子都會圍繞一個微小的想法逐步展開,並且擅用隱喻的修辭手法,例如,他在《戰地春夢》寫道:

World War I was like watching your house burn down and not being able to do anything.

第一次世界大戰就像看著自己的房子被燒毀卻無能為力。

海明威的小說《戰地春夢》。劇照/《海明威:四場婚禮與一場葬禮》
海明威的小說《戰地春夢》。劇照/《海明威:四場婚禮與一場葬禮》

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寫作省略才能意猶未竟

淺白的句子其實不是海明威最驚人的風格,而是再現口語中的細微差別,挖掘淺白內裡的層次。還有,欲言又止的懸宕,它的模糊性和神秘感吞噬了沉默之前的所有言說。淺白,於是成為謎面。而真正的謎底,是那些在空白中曖昧浮動的情思。海明威力求的用字精確,就是為了深刻而意猶未盡。

有時,海明威的故事從一些沒頭沒尾的人物對白開始,而真正重要的情節或人物感受卻被隱藏在對白之中。對海明威來說,寫作的本質是省略,而不是羅列。例如,他在《法蘭西斯.麥坎伯幸福而短暫的一生》描寫一個獵人如何跟一頭獅子對峙,他集中描寫獵人怎麼舉槍、瞄準、扣動扳機等連續動作,他不說獵人的緊張與懦弱,也不說在場其他人的震驚反應,但藉由明快而具體的短句,將獵人內心的情緒波動,化為他的外在行為表現,營造出了生動的臨場感,讓我們很快就補足了小說刻意留白之處的種種情緒。

海明威在書中描寫獵人如何跟一頭獅子對峙,現實生活中他也樂於冒險,曾到非洲遊獵。劇照/《海明威:四場婚禮與一場葬禮》
海明威在書中描寫獵人如何跟一頭獅子對峙,現實生活中他也樂於冒險,曾到非洲遊獵。劇照/《海明威:四場婚禮與一場葬禮》

海明威的小說敘述與小說意旨之間的斷裂,與他擔任記者的書寫訓練有關,因為報導講求客觀中性的透明書寫。於是,海明威也在小說創作上奉行「冰山理論」。他認為顯現的一角之外,應該還有八分之七留在水面下。任何一清二楚的地方都應該刪去,因為只有看不見的地方才能鞏固一座冰山。

海明威也在小說創作上奉行「冰山理論」。劇照/《海明威:四場婚禮與一場葬禮》
海明威也在小說創作上奉行「冰山理論」。劇照/《海明威:四場婚禮與一場葬禮》

眼見為憑,就是描寫所有可見的細節,以此召喚不可見的情感風景。我想像眼見為憑地生活,就像海明威談到狩獵,內心要很冷靜,彷彿身處教堂,信仰堅定,然後,放手一搏。

海明威:我只想以單純作家的身分被評斷一生。劇照/《海明威:四場婚禮與一場葬禮》
海明威:我只想以單純作家的身分被評斷一生。劇照/《海明威:四場婚禮與一場葬禮》

【延伸推薦】

節目|《海明威:四場婚禮與一場葬禮》:介紹二十世紀美國文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明威的生平、感情生活與重要作品的關聯,人生與作品一樣精彩。

節目|《沙漠中的花朵─歐姬芙》:介紹二十世紀藝術大師、美國現代主義知名畫家、女性主義先驅喬治亞歐姬芙的精彩生平,畫作反映時代精神。

節目|《藝術家與他的情人》:藝術家的愛情故事跟一般人不同嗎?愛情和藝術創作會起什麼樣的化學作用?本系列紀錄片挑選了八對藝術家,帶大家一窺藝術家最私密的關係,繼而更了解他們的創作。:

文章|陳雪:寫小說是為了挽救自己

文章|因車禍不孕、丈夫又外遇親妹妹,畫家芙烈達卡羅用詩意和鮮明色彩表達痛苦人生

文章|藍騎士康丁斯基靠藝術聯覺作畫,能聽見色彩、看到聲音,百幅作品被情人深藏地窖

文章|從割耳到舉槍自盡,梵谷雖瘋狂但只在快樂時作畫

文章|拍下士兵倒地的決定性瞬間,戰地記者羅伯特卡帕用生命和勇氣勇闖最前線

作者:吳俞萱
責任編輯:陳逸雯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4.04.09

吳俞萱

台東人,著迷於自然與人性的荒野。著有詩集《交換愛人的肋骨》、《暮落焚田》;文集《隨地腐朽──小影迷的99封情書》、《忘形──聖塔菲駐村碎筆》等九本書。曾獲選為美國Santa Fe Art Institute、紐約Jane St. Art Center、法國La Porte Peinte、冰島Skaftfell Art Center駐村藝術家。目前就讀美國印地安藝術學院創意寫作研究所。渴望越過邊界,成為自己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