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價值不是隨機炒作,搶佔數位藝術商機關鍵在於「注意力」

NFT(Non-Fungible Token)意指「非同質化代幣」,屬於數位加密貨幣的一種,它的本質雖與藝術無關,但確實創造了一種突破性的新交易模式。在紀錄片《NFT:虛擬貨幣與藝術狂潮》裡面,提到不少區塊鏈和 NFT 的重要概念,例如:一種去國家主權的貨幣、真正擁有數位資產、更容易參與的藝術市場等,這些理念直到現在仍然沒有改變。但有多少人能夠真正了解NFT,並且掌握甚至運用它所帶來的商機。與其關注 NFT 的市場,或許我們應該多去了解 NFT 的技術和應用本身,或是與藝術作品的凝視關係。

歡迎來到NFT的奇幻世界。劇照/《NFT:虛擬貨幣與藝術狂潮》
歡迎來到NFT的奇幻世界。劇照/《NFT:虛擬貨幣與藝術狂潮》

2021 年的下半年俗稱「NFT 之夏」,是 NFT 有史以來聲勢最浩大、大眾關注度最高的一個時期。而紀錄片所拍攝和採訪的時間點,便是當年 12 月位於邁阿密的巴賽爾藝術博覽會(Art Basel)。

Art Basel 中的 Tezos 展區。圖片來源/Art Basel

巴賽爾是世界有名的藝博會,當年能夠在展會中設立 NFT 專區,象徵著 NFT 的出圈、以及藝術界的認可,可說是圈內相當令人興奮的一件事。然而若在 2024 的今天來回顧,我們可以知道那已經是頂峰,之後便一路下滑。儘管中間偶有一些零星的小波動,但基本上再也沒有回去過了。

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我想紀錄片中 Luiz Ramolo 說到了關鍵,這個時代是一個關於「注意力」的戰場。

NFT 的大航海時代,區塊鏈世界人人都可以成為收藏家

要理解整個 NFT 市場的興起,我們可以從 Tyler Hobbs 的 Fidenza 這件作品開始。

在台灣時間 2021 年的 8 月 23 號下午,在 ArtBlocks 平台上發行的生成式藝術作品 Fidenza 編號 313 號,以驚人的 1,000 以太幣的價格售出,依當時的幣值來說將近一億新台幣。不過比起這筆銷售的金額,更引人注目的是 Fidenza 這件作品的「初始售價」居然僅僅只要 0.17 以太幣,是一般人也能夠負擔的價格。也就是說,不只是藝術家,而是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收藏家,並藉由轉售藝術品,在這個市場上獲利。

NFT作品Fidenza #313。圖/黃新提供
NFT作品Fidenza #313。圖/黃新提供

當時的區塊鏈世界可說是相當熱鬧,每天都有大量的藝術家加入,同時也有大量的收藏家在一旁伺機而動,等著要在第一時間收購具有潛力的作品。

另外一般可能會認為 NFT 都是一些怪東西,但事實並非如此,以我熟悉的 Tezos 鏈來說,其中不乏一些傳統意義上的藝術作品。例如德國概念藝術家 Kevin Abocsh、曾獲林茲獎的新媒藝術家 Memo Akten、知名軟體 Processing 的創辦人 Casey Reas 等,都開始在鏈上發行作品。得益於 NFT 這種新的媒材,讓數位作品能被擁有,這些過往在數位創作領域聞名的藝術家們,終於也能在市場上嶄露頭角。

Casey Reas 的作品 CAAI #014,當時他化名為 Caesuras 在鏈上發表作品,這件是筆者最驕傲的 NFT 收藏。圖/黃新提供
Casey Reas 的作品 CAAI #014,當時他化名為 Caesuras 在鏈上發表作品,這件是筆者最驕傲的 NFT 收藏。圖/黃新提供

NFT價值不是隨機炒作,想搶佔市場需先認真做功課

說到 NFT 轉售,一般可能會有一種單純炒作的印象,但這個過程其實要投入非常多的注意力,持續追蹤藝術家和作品的狀況。

舉例來說,台灣藝術家王新仁 2021 年初在 Hic et nunc 上鑄造的〈Paths to the Future〉系列,初始價格只要 8 xtz(Tezos 鏈的代幣,當時 1 xtz 約為 90 新台幣)。後來在 8 月王新仁創作了另一件作品 Good Vibration 並成功在 ArtBlocks 發行。ArtBlocks 被認為是生成式藝術的殿堂,能夠發行作品表示藝術家被認可,因此王新仁在鏈上的聲勢大漲,年初的〈Paths to the Future〉系列作品也漲到 100 xtz 左右。

在鏈上類似的例子不少,例如我自己的作品〈共振若水〉也在確認獲得 akaSwap 若水藝術獎後,漲價了一波。但在此想要說明的是,作品漲價並非全然的隨機,因此若是想要搶得先機,是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在社群上追蹤動態,甚至進一步研究藝術家本身的創作資歷。

NFT藝術家王新仁在 Hic et nunc 發表的系列第一件〈Paths to The Future #Su'ao〉。圖/黃新提供
NFT藝術家王新仁在 Hic et nunc 發表的系列第一件〈Paths to The Future #Su’ao〉。圖/黃新提供

互利共生有利推廣,NFT讓群眾成為藝術家的創作動力

雖然說當時的這股「注意力」具有一定程度的金融性質,但我認為這對藝術來說並非壞事。

畢竟若是審美的體驗要發生,必須先有對於作品的凝視[註1]。群眾們基於自身的利益,主動去了解、關注作品,這對於推廣藝術來說絕非壞事。甚至我身邊也有一個實際的例子,是一個朋友因為想賺錢而開始研究 NFT,但卻在過程中耳濡目染,最後甚至成為創作者,發行了自己的作品[註2]。

而且這甚至有可能發展成一種互利共生的結構,讓群眾成為藝術家的助力。例如我很喜歡的插畫藝術家 CHOQOPi 原先在 Twitter 上僅有 80 人追蹤,但當她在 Hic et nunc 上鑄造第一件作品後,吸引到了第一批支持者。而後續這些人便開始在 Twitter 上幫 CHOQOPi 宣傳作品(可能因為想要轉賣),並打開了知名度,吸引到數百人追蹤,並且後來還參與了知名藝術家 Sutu 所策劃的一本 AR 畫冊計劃 Prosthetic Reality V.2。

藝術家可以全心專注在創作,只要作品夠好,群眾們便會基於自身的利益,積極的找上門來,甚至進一步幫藝術家宣傳。對於想要專注在創作的人來說,這樣的世界豈不美好?

CHOQOPi 第一件上鏈的 NFT 作品〈Peaceful Escape〉圖/黃新提供

高速發展下導致「注意力」疲乏,直接冷卻NFT市場

然而,後續就如大家知道的,這樣的景況並沒有持續太久。雖然不同鏈、不同類型的市場有一些差異,但大致上來說,整體的 NFT 市場在 2023 年末只剩下高峰時的 5% 左右。

冷卻背後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責怪那些炒賣的人,說他們的貪婪惹惱了那些真正的支持者,進而導致整體市場的萎縮;也有人說是因為疫情迎來解封,大家的注意力開始回歸到現實,不再關注虛擬世界。那甚至我個人認為,這也可能單純是在 NFT 的高速發展下,某種必然產生的疲乏。NFT 市場其實和藝術市場沒什麼兩樣,只是區塊鏈的世界太快了。

傳統的藝術市場裡,一位藝術家一年可能發表兩、三次新作品,NFT 藝術家則可能每週都發表新作;藝術博覽會一年可能辦個五、六次,而區塊鏈上則是 24 小時全年無休。

以生成式藝術平台 fxhash 來說,在網站開站的一年之內,就鑄造了超過 2 萬個新的系列作品(每個系列內約有 100 ~ 300 件作品),而 Hic et nunc 更是超過 60 萬件新作。即使是對藝術再有興趣的人,對於這樣的內容轟炸,難免不會審美疲勞。

就如紀錄片中 Luiz Ramolo 提到的,這個時代是一個關於「注意力」的戰場。無論是疫情狀態的轉變、國際旅遊的重新流行、甚至生成式 AI 的崛起、或是 Netflix 的新片上映,都是拉走注意力的競爭者。少了注意力,市場便趨於平淡;市場平淡了,新人加入的誘因也跟著減弱。整個 NFT 市場就在這樣滾雪球的效應下,成為了今天大家知道的樣子。

這個時代是一個關於「注意力」的戰場。劇照/《NFT:虛擬貨幣與藝術狂潮》
這個時代是一個關於「注意力」的戰場。劇照/《NFT:虛擬貨幣與藝術狂潮》

NFT的價值成取決於應用與參與

到了 2024 的現在,我們可以說 NFT 作為一種新興媒材的光環與魔力,已經完全消失殆盡了。但這並不表示 NFT 在未來會消失、或變得沒有價值。

第一件全上鏈的生成式作品 Autoglyphs 才在 2024 年的二月,以十件一組的方式,以 5,000 以太的價格售出,折合台幣約六億元。重要的 NFT 作品仍然有價格。

紀錄片中的數位藝術家 Harm van den Dorpel 最近和 Bright Moment 合作,在巴黎的實體活動中發表新的 NFT 作品。活動現場熱鬧非凡,作品銷售一空。生成式藝術成了新興藝術類型,擁有一群忠實觀眾。

生成式藝術平台 fxhash 和鏈上藝術團體 LeRandom 的成員前來台灣,和台灣的團體 Volume DAO 一起舉辦了兩場生成式藝術相關的活動、展覽。NFT 讓國際間的社群連結變得更容易。

位於台灣的政大藝文中心,從 2023 年開始舉辦數位藝術徵件展,讓參展同學把作品以 NFT 的形式上鏈,並且納入藝文中心的數位館藏。NFT 作為一種媒材,確實降低了門檻,讓人們更容易參與藝術。


最終 NFT 有沒有用、能不能賣,還是要回到作品本身。回到創作、回到應用、回到真實世界的關係建立。

〈繫 Ties〉生成式藝術沙龍活動現場。鏈上的 cryptopunk 社群有匿名的習慣,所以釋出照片都必須遮臉。圖/黃新提供
〈繫 Ties〉生成式藝術沙龍活動現場。鏈上的 cryptopunk 社群有匿名的習慣,所以釋出照片都必須遮臉。圖/黃新提供

市場會如何變化,我們沒辦法預測。就像最近比特幣價格再度突破歷史的高點,但也沒辦法保證未來不會再掉下去。所以與其關注 NFT 的市場,或許我們應該多去了解 NFT 的技術和應用本身。

從這個角度來說的話,NFT 本質上是在做一種「數位資料的真偽驗證」。那如果我們認為在不遠的未來,會是一個 AI 技術爆發的時代。那麼,在那個大量的數位資訊湧現、真假資料難辨的時代理,我認為區塊鏈和 NFT,很有可能會是最關鍵的技術之一。

註1: 筆者之前在 Facebook 有寫過一篇關於 NFT 與藝術之間的關係討論

註2: 筆者之前在 Facebook 有寫過一篇關於 RedEYE 的故事

【延伸推薦】

節目|《NFT:虛擬貨幣與藝術狂潮》:藝術家利用NFT販售自己的數位創作,賺進數千萬美元。我們在邁阿密最大的藝術博覽會見到一群前衛的數位藝術家,新一代藝術收藏家首次展現自己的作品。在這個世界,NFT藝術家即是新的預言家。

文章|台灣網路社群的迷因文化特色是?元宇宙概念中那些迷因最紅?

文章|導演劉廣隸:現實世界常比虛擬更戲劇化,川普就是典型代表

作者:黃新
責任編輯:陳逸雯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4.03.27

黃新

黃新是一位開發者、生成式藝術家、教學者,自 2014 年開始互動新媒體的探索,並於 2021 年接觸到區塊鏈和 NFT 技術,開始進行加密藝術的創作。其作品曾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忠泰美術館等地展出,並曾獲 2022 akaSwap 若水藝術獎首獎、2023 華碩元宇宙數位創作競賽總冠軍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