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先天聽障者,遇過許多被歧視或被捉弄的狀況,高中前我一直感到自卑,直到考上大學我才感受到自己的勇氣和成長,開始接觸多元事物。《謝謝再聯絡》聽障女孩的故事讓我讓我深感共鳴,我也曾像主角一樣缺乏自信,但我選擇面對挑戰、創設聽障舞團,希望對社會傳達「同理」與「共融」的想法。
編按:本文討論涉及《謝謝再聯絡》劇情,請斟酌閱讀。
我是先天聽障者,2歲時被診斷為重度聽覺障礙。
我在家中排行老大,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家中叔叔與姑姑也都是聽障者。然而,由於缺乏正統手語教育,只能比手畫腳溝通。當時資源有限,想要詢問有關助聽器配戴和語言治療的資訊,並不容易。受到刻板印象的影響,我母親希望我能夠使用口語溝通,以免在社會上感到脫節。
我曾遇過許多被歧視的狀況。在國小六年級的時候,突然被同學丟粉筆、捉弄,我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搭捷運時,因為聽不到後面的人說「借過」而被推;買東西時,對方產生不耐煩的表情……等等狀況。之前上班開會時,同事都用筆談口語溝通,變得沒有效率,公司對我們這些聽障者的執行能力也有所質疑,直到我申請手語翻譯員協助,才讓溝通變得順利。
觀看《謝謝再聯絡》讓我深感共鳴,影片中描述了兩位來自不同家庭、有聽覺障礙的女孩:一位是伊曼,配戴人工電子耳,在一般家庭接受聽力訓練並使用口語溝通,她的個性活潑外向;另一位是較為內向安靜的潔米,她的家人都學會了手語,以便與她更順暢地交流。這兩位女孩攜手踏上一場旅程,迎面而來許多困難與考驗,也遇到別人對聽障者的歧視,兩個好朋友還因故發生了衝突。
不能因為自己聽不到,而委屈自己
在高中之前,我一直對自己的障礙感到自卑,直到我準備考大學時,我開始與伊曼一樣,希望能夠獨立面對每個挑戰。最終,我成功考入了台東大學的特殊教育學系,這段經歷讓我感受到自己的勇氣和成長。
在大學期間,我兼顧工作和學業,接觸了各種不同的事物,並樂於與其他同學交流討論。現在我反而會勇於表達:我本來就是聽障,我會用手機打字給他們看,讓他們理解我們的不便,也會透過短影音分享聾人文化,以及聽障者平常生活中會遇到的狀況。
2010年2月,我著手籌備成立了「林靖嵐聽障舞蹈團」,希望讓社會大眾化解對於聽障者「聽不到音樂、就不會跳舞」的刻板印象。
一開始成立聽障舞團,大部分舞蹈邀約都是來電,礙於我自己是聽障沒辦法聽電話,我會傳簡訊希望他們可以用Email的方式來談。有些邀約者不習慣這樣的方式,就沒有下文了。但,我還是堅持自己的原則,不能因為自己聽不到、而委屈自己找別人來幫忙代打電話。
我堅持了許久,舞蹈邀約信件越來越多,我認為這樣才是「同理」與「共融」。
用自己習慣的溝通方式,會更容易分享想法與情感
當我開始在舞團教授小朋友跳舞時,我意識到在一般人的世界裡,交流往往只聚焦於重點,而忽略了完整的傳達者。聽障小朋友的程度各不相同,有些人配戴著人工電子耳,但卻有自閉症,無法使用口語溝通,只能借助手語;另一些則戴著助聽器,但缺乏同理心,習慣使用口語。我總是告訴那些能夠使用口語的孩子,要學會同理心,因為我們並沒有什麼不同,我們都是聽障者。
在《謝謝再聯絡》片中,個性較害羞的潔米希望戴電子耳的伊曼能像她一樣使用手語,不要跟聽人講話到忽略她,應該要一起比手語讓聽人知道聾人文化,不被邊緣。潔米因此藏起了伊曼的人工電子耳,造成後續的衝突。
有些新加入的舞團成員,他們也像潔米一樣害怕嘗試,缺乏自信。然而,我後來鼓勵他們分享自己的想法,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腦袋去評估和判斷。
最近,我注意到越來越多的聽障小朋友學習跳舞,他們都用手語溝通,有別於以前的口語或人工電子耳的學生。他們的父母會為了他們學手語,以便與他們溝通。這樣的社會轉變讓我感到非常幸福,因為當他們用自己的語言去交流時,他們更願意分享自己的想法。
在《謝謝再聯絡》最後,兩個女孩之間的誤會釐清,感情也變得更好了。儘管這可能看起來是平凡的生活情境,但這也代表著當代社會的一種現象。放手讓他們去做吧!這樣反而能夠激發他們對世界的不同看法,促使他們更快地成長。
【延伸推薦】
國際兒童影展|《謝謝再聯絡》:12歲的潔米有聽力障礙,轉學到寄宿啟聰學校後,生性害羞的她不太能融入環境。在一個臨時不能回家的周末,同學伊曼提出了大膽的想法,兩人決定去巴黎玩一趟!冒險之旅就此展開。
文章|大坦誠老師:會讓孩子心碎的,往往都是大人眼裡微不足道的小事
節目|《聽聽看》:紀錄了許多台灣聽障朋友的文化、事件、議題和故事,提供觀眾知性的學習資訊和感性關懷的分享空間。
作者:林靖嵐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4.03.29
台灣聽障舞團創辦/國際級聽障表演者
台北出身,國立台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畢
現任林靖嵐聽障舞蹈團團長
众月藝創所主理藝術工作者
舞蹈經歷 30年,演出經歷 25 年,教學經歷 18年。
是首位運用腳底板並靠著音樂傳遞到木板產生出的震動感受而跳舞的聾人舞者。
於2015年催生「月芽計畫」,月(Moon)代表耳朵,象徵聾人,芽(Bud)代表種子發芽,象徵培植。 把每個孩子當作一粒種子,適度地呵護、灌溉與滋潤,雖然聽不見,但也能在無聲的世界裡「聽見 舞蹈、跳出聲音」,靠自己的力量增添信心並成長,走出自己的道路,促進多元理解並鼓勵面臨困頓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