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會一直都是黑夜,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用溫暖故事理解精神疾患

這幾年台灣與韓國影劇中,議題關照的層面有許多近似之處,即將開拍第二季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第一季直接點出精神疾病診斷與污名,更帶到輿論、司法與人權的討論;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則介紹了多面向的精神疾患,它用另一種溫暖且理解的角度,邀請觀眾一同來思考,過往對於精神疾患的刻板印象,是否因劇集而有新的想像。

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用溫暖且理解的角度來解構精神疾患 。劇照/NETFLIX
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用溫暖且理解的角度來解構精神疾患 。劇照/NETFLIX

Nexflix於2022年推出了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讓更多人了解精神科相關診斷—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與其表現之後,到了2023年年末,Nexflix推出另一齣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這次,從主角護理師鄭多恩的角度,呈現出精神病房內外溫馨動人的生命故事,其中,如實而不帶負面觀感地呈現精神科相關診斷與症狀,讓觀眾能重新理解疾病,都讓人感受到編導的用心。

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從主角護理師鄭多恩的角度,呈現出精神病房內外溫馨動人的生命故事 。劇照/NETFLIX

心理疾病無法預測,先同理才能助人

「精神疾患就是這樣的病,不知會在何時何地,也不知道會發生在誰身上,就是這麼無法預測。」最讓我受感動的,是劇中精神科護理長宋曉信幾次氣勢滂薄的話語,她想對病患家屬表達,會有這樣的想法,是來自於人人內心的焦慮,還有過往的成見,然而,這不能否定一個人其他各方面的努力。有時候碰巧發在在一個人身上了,就像是感冒或發炎,與其執著地探究可能原因,不如一同思考,現在要怎麼做,才能一同走過去。

同樣地,護理長也對護理師鄭多恩說:「你是成了什麼罪犯嗎?精神疾病又怎樣?得了憂鬱症又怎樣?難道有人是自願生病的嗎?」沒有人願意生病,尤其是負責情緒與想法的腦部疾病,影響情緒外,更會上思考上轉為負面。宋曉信用她所理解的方式,要跟每一個正在受心理疾病所苦的人說:「這樣的心理疾病,有人懂、有人理解。」她進一步想說的話便呼之欲出,這是心理助人者都想跟大家說的:「讓大家一起來幫忙你/妳吧。」

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護理長宋曉信對罹患憂鬱症的護理師鄭多恩說:「讓大家一起來幫忙妳吧。」 。劇照/NETFLIX
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護理長宋曉信對罹患憂鬱症的護理師鄭多恩說:「讓大家一起來幫忙妳吧。」 。劇照/NETFLIX

不必拘泥於病名診斷,疾病成因也沒有單一答案

《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中,每一集呈現一個個案故事,從精神疾病診斷看,似乎有憂鬱症、躁鬱症(雙相情緒障礙症)、社交恐懼症、恐慌症、妄想症(或可能是思覺失調症)等。然而,在劇中呈現出的診斷與症狀表現,不是為了讓觀眾感到害怕或厭惡,或許,反而更能讓觀眾有可以重新看到:「原來可能這樣表現啊!」其實,就算是同樣的精神疾病診斷,也會有差距極大的症狀表現方式,這部分可交給精神專業人員研究。

精神疾患有諸多類別,憂鬱症、躁鬱症、社交恐懼症、恐慌症、妄想症、思覺失調症都屬之。圖/示意圖
精神疾患有諸多類別,憂鬱症、躁鬱症、社交恐懼症、恐慌症、妄想症、思覺失調症都屬之。圖/示意圖

也因此,我們不一定拘泥於精神疾病診斷為何,在現實生活中,也不一定執著於某個人的某個表現,是否就如同劇中的某個疾病。或許,劇中更提醒我們的是,保持開放的心胸與不立即評斷的態度,去聽聽面前這個「人」,他正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劇中在許多精神疾患上,都試著找出其中發作的原因,或許是為了劇情走向需要,也滿足觀眾的求知慾,劇中都找到了某個理由或解答。必須要自我提醒的是,精神疾病的背後成因更為複雜,除了劇中較為單一的答案之外,或許大家還可以更自由地想像,同時還有許多劇中較沒有呈現出來的各樣因素。

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呈現多種精神疾患的個案故事 。劇照/NETFLIX
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呈現多種精神疾患的個案故事 。劇照/NETFLIX

自殺遺族如何繼續走人生路,比起治療患者有時更需要安慰

劇中後幾集呈現出了較困難的「自殺」議題。從「自殺念頭」的產生,到「自殺舉動」的完成,劇情讓人深思。幾乎人人都曾有「一了百了」的想法,而這想法冒出來之後,情緒如何加深這想法,之後怎麼化成具體計畫,再到什麼時機點要去做,劇中呈現出來的幾個樣態,讓人不捨也隨之惋惜。

然而,透過劇中前後呈現,觀眾也明白,「自殺」可能與憂鬱情緒有關、與妄想症狀有關、也可能與你我多少都會經歷的壓力事件有關。人人遇上的情境不一,不太能去一概而論。而實際上的陪伴、理解與支持,將會更為有意義。劇中,甚至討論到更難的自殺遺族,留在世上的家人,要如何面對他自己繼續走下去的人生呢?透過劇中的團體心理治療,每一個人說出自己背負的親友故事,觀眾看到了不同的曙光。

有些患者比起治療,更需要的是安慰 。圖/示意圖
有些患者比起治療,更需要的是安慰 。圖/示意圖

劇中還有許多動人的語句,翻譯也相當的好。尹萬天在劇中是一位類似台灣病房護佐或照護員的角色,他說:「有時候,有些患者比起治療,更需要的是安慰。」每一位醫療照顧者都不可或缺,由尹萬天說出來別具意義。這段可能來自於19世紀美國醫師Trudeau的墓誌銘:「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有時候,能治好疾病;更多時候,能減輕病痛;而安慰身心,則是時時刻刻希求盡力做到的。不得不說精神科護理長是我最愛的角色啊,她看到了來來往往的人,有些人正受苦、有些人正復原,而她想對每一個人說:「怎麼可能一直都是黑夜呢?清晨很快就會到來!」

【延伸推薦】
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宋喬安的兒子二年前因李曉明無差別殺人事件罹難,夫妻因現實磨難準備離婚,11歲的女兒卻日漸失序。【《我們與惡的距離2》挑戰律政與精神疾病問題,第二季開拍敬請期待!】

文章|轉念無助緩解憂鬱症,患者真正渴求的是聆聽與理解

書籍|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心理衛生專輯手冊

書籍|憂鬱症自救手冊:如何治療?怎樣照顧?你和家人的自助指引;作者:李.科爾曼( Lee H. Coleman);出版社:日出出版。

書籍|按下暫停鍵也沒關係:在憂鬱症中掙扎了一年,我學到的事;作者:阿滴(都省瑞) ;出版社:如何

書籍|與你相鬱的日子:給患者與陪伴者的憂鬱症基礎指南;作者:點點心理學 Winnie;出版社:商鼎。

書籍|沒事的,我的焦慮怪獸:小大人和照護者的減壓指南,認識憤怒、恐慌,緩解身心不適與關係障礙;作者:蘇.諾爾斯(Sue Knowles)、布麗迪.蓋樂(Bridie Gallagher)格、菲比.麥克尤恩(Phoebe McEwen);出版社:天下雜誌。

書籍|思覺失調症完全手冊:給病患、家屬及助人者的實用指南;作者:福樂.托利 (E. Fuller Torrey);出版社:心靈工坊。

作者:廖泊喬
責任編輯:陳逸雯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2023.01.03

廖泊喬

雲林虎尾人,臺灣大學醫學系畢,為精神科專科醫師、成癮專科醫師,目前在醫院服務。著有《古人解憂療鬱帖》、《文豪酒癮診斷書》。臉書:喬喬看癮科學;Instagram:addiction_ch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