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帝王條款」事件,令人擔憂網路霸凌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影響。如果孩子遇到網路霸凌,家長要先穩定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練習「聽」讓孩子說出自己的經歷跟感受,協助孩子辨識內在的情緒,再建立新的人際策略,要相信孩子、陪伴他長出面對衝突的能力。
最近被火到炎上的「帝王條款」事件,有網紅發文質疑美術比賽「畫作醜化台灣行人,卻還得了全國性的美術獎」,訴求要「追回獎項」,引發後續輿論爭議。有人認為網紅有言論自由、學生有創作自由。不禁讓我們思考,究竟我們推崇的網路人人平等、言論自由這件事,會不會也是下一個造成網路霸凌氾濫的「帝王條款」呢?
針對特定、相對弱勢的對象大量評論,可能造成青少年身心問題
我們都享受著民主自由與科技的成果,短時間內可以迅速讓大眾有興趣的議題爆紅,也讓全民公審更容易,炎上的事件更頻繁,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言論自由在「無線上網」的時代,也被「無限上綱」成恣意表達個人意見,甚至是評論和批評,網路世界已經進入大航海時代,人人都可以是「鍵盤俠」。
如果大家都同時對單一、相對弱勢的對象大量的評論,進行過度、過激的評論,有可能形成網路霸凌,網路無所不在也與個人生活緊密,其殺傷力不亞於其他霸凌行為。
霸凌(bullying)一詞相信大家並不陌生,2022年火紅的韓劇《黑暗榮耀》中就充分演繹,現實比我們想的更殘酷,真人真事改編成戲劇不斷的提醒我們,校園中、青少年族群間,兩方權力不對等並長期侵凌的行為。霸凌不僅存在校園中,網路上更有層出不窮的霸凌行為,過往多出現在校園的霸凌種類,包含肢體霸凌、言語霸凌、關係霸凌、性霸凌、反擊型霸凌、網路霸凌,已擴大到社會大眾之間。
若遇霸凌,可能對正處於重要發展階段的學童與青少年帶來極大的傷害。遭受霸凌的青少年可能會自尊心受挫、自我價值低弱,人際部分可能難以與他人建立穩定的關係,嚴重更會造成身心上的問題。而教育部在民國103年推動學生輔導法,正式在國中小學建立專任輔導老師,就是要維護學生們的心理健康。
別跟網路霸凌被害者說「別放心上」「少聽少看」等風涼話
其他傳統的霸凌類型這裡就不多做介紹,今天想跟大家探討的是網路霸凌的危機。過往有很多一線藝人明星,即便已經是身心發展相對穩定的成年人,仍然飽受網路霸凌的威脅,憂鬱症、恐慌症等,有些人嚴重到甚至選擇結束生命遠離網路的評論。
網路霸凌遠比我們想的還可怕,千萬別跟被害者說「網友就是說幾句」、「不要放在心上」、「少聽少看」等風涼話。因為他們承受的壓力,可能已經超過負荷,如果身邊的人沒有適時的接住他們、同理他們,很可能將他們推向絕望的深淵。
當父母知道孩子在同儕間、Line群組、FB社團等地方被排擠或霸凌時,請先穩定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唯有情緒平穩的父母才有能力好好接住孩子情緒。大人們的言行同時也是在向孩子示範,當面對衝突、挫折時,該如何好好地面對與處理。
想像一個生氣氣、氣噗噗的家長,在聽孩子談被霸凌的經驗時,馬上憤怒地打電話給對方劈哩趴啦罵了一頓,或用孩子的手機登入聊天群組反擊,甚至用自己的帳號羞辱、恐嚇對方。這些不恰當的行為,可能讓孩子錯誤解讀到「我被欺負就要欺負回去」、「對方讓我不開心,我就找更厲害的人懲罰他」等非理性信念,若是這樣的信念種下,孩子心中「惡的循環」會就此展開,以後會變成反擊型霸凌者,也難以建立正向的人際關係。
讓孩子說出經歷的事件,陪他辨識內在情緒並調整人際策略
更好的做法是,當下給予孩子滿滿的支持和同理,陪伴孩子重視自己的感受和權益,討論正確的交友方法,檢討他人錯誤行為並改善自己的交友技巧。當然,我們不是在孩子被霸凌時悶不吭聲、包容霸凌者,而是理性的傾聽孩子的感受並給予情緒上的支持(切記!不是行動上),我們要做的是讓孩子長出能力,相信孩子是有能力面對這些衝突,倘若兩方的關係不對等,家長可以涉入的是遠離有毒的環境,選擇好的朋友。如果是網路社群平台的衝突,建議家長先讓孩子停用,暫停接受新的訊息或批評,好好修復已經沒力沒電的心再出發。
分享我在諮商輔導創傷經驗、被霸凌經驗的孩子時,常用的技巧順序:
(1)了解孩子經歷的事件:讓他說!練習聽而非替他解決,不管父母如何插手,最後他孩子要自己面對的,除非你打算換一個環境。
(2)聚焦內在:問問孩子的想法,以及對這件事情對他的影響。
(3)體驗情緒並留住它:問孩子事情發生當下、現在回想起來的感覺和心情。
(4)辨識與認識情緒:協助孩子辨識,孩子常常將負面的情緒解讀成「生氣」,我們可以陪著他去細分傷心、害怕、緊張、驚訝、忌妒等…
(5)協助孩子了解自己的人際信念:討論孩子理想的人際關係,交友技巧等。
(6)從其他成功的人際經驗中找到方法:如果孩子在其他地方有好朋友,整理他是如何與他們建立好關係的。
(7)整理現況並建立新的人際策略:最後,要能不在意評論,很重要的是要能相信自己的能力、調整人際技巧,並選擇適合自己的交友圈。
「交朋友千萬別在一棵樹上吊死」,不要覺得沒有這個朋友就不行了,有時孩子過於重視某一個群體的認同,所以看不見真正適合自己的地方,在有毒的環境遍體麟傷,最後失去希望。家長要練習當孩子背後的靠山,必要時才衝鋒陷陣!
【延伸推薦】
作者:高乃芸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3.12.22
諮商心理師,「守護民主價值、愛台灣!」
曾任醫院實習心理師、大學實習心理師,現職為國小專任輔導教師。
兒童、小學生、大學生、碩士生的諮商輔導,擅長兒童發展、遊戲治療、情緒管理、正念減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