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與夢想無法共存,港仔記者在台灣找到「夢想之地」

大學時期我隻身赴台求學、後來就業、成家,現在台灣當記者,大家 都知道我是香港人,我也時刻警惕自己:我的一舉一動都代表著香港人。 我很感謝台灣讓可以從事喜歡的新聞工作,台灣是我的「夢想之地」,希望能盡量保存更多記憶,向後代訴說不一樣的香港。

香港街景。照片提供/陳祖傑
香港街景。照片提供/陳祖傑

2014年我在機場向家人、朋友道別後,隻身來到台灣。這些年來,我完成了碩士學程、找到工作、與交往6年的女友結婚,而且講華語不會馬上被認出來是香港人,台語也聽懂一半。許多台灣朋友說我很「台」,連回去香港也會被朋友笑說是「台灣人」,但我的內心始終認為,我只是一個能理解、願意融入台灣文化的「港仔」。

台灣是港人的夢想之地,來台實現香港無法實現的夢想

香港攝影師謝至德接受公共電視《藝術很有事–香港離散文藝》訪問時表示,「住在香港50多年,從小到大都想離開香港。」該節目還有訪問其他前往台灣居住的香港人,而謝至德的動機跟我最相似,讓我最有共鳴。

「你為什麼會來台灣?」相信每一位在台灣讀書的僑生都會被問過類似的問題,而我都會回答「其實我不太喜歡香港。」

近30年來,香港共出現三波移民潮,而且有一個共同點:跟政治事件有關,包括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2014年雨傘革命、2019年反送中運動。而我是個2014年8月前往台灣讀大學,剛好在雨傘革命發生前,所以我的離開跟政治事件沒有太大關係。

謝至德在台灣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節奏,可以開著露營車到瑞芳的海邊或山上享受大自然,又可以在苗栗自己動手蓋房子、成立工作室,從笑容就知道他非常滿意在台灣的生活。

若要進一步說明為何「不太喜歡香港」,我會說,因為自己的夢想沒辦法在香港實現。決定來台前,我曾經跟朋友到墾丁旅遊,有一天晚上去買宵夜,經過一家鹽酥雞店,看到老闆、老闆娘和兒子一家三口,老闆忙著炸食物,老闆娘則負責調味、包裝,兒子在嬰兒床上跳來跳去,雖然忙碌,但臉上總是掛著笑容。

對我而言,這畫面是人生中的夢想:開一家小店,跟太太一起營業,不求大富大貴,能養活自己就夠,然後週末就開車到處遊山玩水,但香港的狹窄、高店租讓我沒辦法完夢,所以台灣是我的夢想之地。

《藝術很有事》製作香港離散文藝專題。

台灣人的「還好」等於「禮貌地拒絕」

近年來香港人移民台灣數量大增,有人落地生根,也有人水土不服,而不適應的人大多是因為沒辦法學會理解、尊重與接納,就像謝至德訪問中所說「尊重當地人的生活習慣」,所以他會跟雜貨店的阿嬤聊天,也會請教阿嬤的發音是「阿摸」還是「阿罵」。

剛到台灣時,我也曾經以為同學口中的「還好」是指不錯、OK,直到後來才發現這是普普,甚至是不喜歡的意思。當然這有可能成為人家所謂的「說話好假」,但對我來說,在進一步理解後,就會發現這可能受日本文化影響,是有禮貌的拒絕。

我曾經也覺得台灣人迷信,到處都是宮廟,媽祖遶境要走上百公里讓我覺得很不可思議,所以我同意學會入鄉隨俗是件困難事,即便我在台灣生活將近10年,我也不敢說自己做得到。

在香港生活已久的人,可能難以放下過去的作事風格或生活習慣,但我要強調的是,這裡是人家的地方,既然選擇移民或居住,就要學會理解、尊重與接納。

在台灣當記者,一舉一動都「代表著香港人」

在台灣人眼中,我們到底是香港人,還是中國人?我曾經在移民署申請文件時,遇過有職員用全場都聽得到的聲量說「你說你是香港?那就是中國人啦!」但慶幸的是,這些年所認識的朋友、同事、師長,都把我當香港人。同時,看《藝術很有事–香港離散文藝》系列紀錄時,我也覺得很高興,因為一群受訪者跟台灣人相處都非常融洽。

我自己的經驗,不管在就學和工作上,「香港人」的身分都有加分效果,因為大家都會記得我「不是台灣人」,所以即便是只有見過一、兩次的受訪者,也會記住我的名字。但也因為大家都知道我是香港人,我也時刻警惕自己:我的一舉一動都代表著香港人,尤其台灣僱主不太願意請外籍人士,所以在職場上我必須證明自己不比其他人差。

此外,香港人的靈活變通更是工作上的重要實力,尤其在新聞行業,找不到受訪者就要想辦法解決,或是用另一個切入點處理報導。但也因為背景不一樣,我在工作上遇過跟台灣同事觀點上出現歧異,比如2022年撰寫有關九合一大選的解釋性報導時,台灣人可能對「樁腳」習以為常,我卻覺得這是接近賄選的行為。

離散是這代港人的命運,但香港終究是家鄉

「你覺得自己是香港人,還是台灣人?」曾經有人在一場在台港人的活動中,拋出這樣的疑問。現場有人覺得自己仍然是香港人,也有人說自己是台灣人,但也有人提出「在台灣的香港人」的新概念,而我也傾向這樣子的身分認同。

我會把香港形容為「我成長、培育我」的地方,台灣則是「理想的生活與夢想之地」。即便過幾年後會拿到台灣身分證,但我仍然無法把自己定義為「台灣人」,因為我生於香港,受精英主義影響,知道時刻都要力爭上游,因為怠惰就會被淘汰。同時,我到現在講話還是很直接,不要就不要,不喜歡就說不喜歡,這樣應該很「不台灣人」。

在《藝術很有事-香港離散文藝》節目後段,談到會不會回去香港,謝至德說「沒有想海的另一端是自己的家鄉。」詩人廖偉棠則表示「我老了可能也會回去香港,這就是家郷吧。」對我來說,雖然距離開店的夢想還很遙遠,但我很感謝台灣讓我可以從事自己喜歡的新聞工作,有足夠的居住空間可以收養貓咪,還找到終身伴侶。

離散是這代香港人的命運,唯一能做的就是盡量保存我們的記憶,向後代訴說不一樣的香港。

【延伸推薦】

節目|《藝術很有事》中年離鄉如何在異地重啟人生?|香港離散文藝: 謝至德 x 廖偉棠

節目|《皇都電姬》:座臺灣的老戲院「電姬戲院」與一座香港的老戲院「皇都戲院」,都面臨著隨時代凋零,即將被拆除的命運。港臺兩地,有著兩個女孩的心事,關於語言,也關於命運。

作者:陳祖傑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2023.09.18

陳祖傑

陳祖傑,現職政治新聞記者,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傳播碩士學位學程,曾任職於公共電視台。熱愛新聞攝影,身為文字記者,但每次採訪都會背著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