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雙語政策時,為了保持與發展台灣語言多樣性,我們必須把語言等級的樓梯拆掉,營造多語言並存的無障礙空間。母語乘載著族群的文化、身份和靈魂,提供語言學習的基礎,讓我們理解掌握其他語言。英語必須在母語優先的多語言教育政策下,以包容母語的方式加以推廣,才能成為多語台灣的朋友。
是「雙語政策」還是「雙重壓力」?
台灣本土語言受到中國化與全球化的雙重壓力。過去,中國化為主軸的政策推行獨尊華語,壓制了台灣本土語言的發展。近年來,雖然對本土語言較為寬容,但另一方面卻出現了以全球化為名的獨尊英語的雙語政策。
這樣的政策忽略了英語擴展對本土語言的衝擊,也無視本土語言作為語言教育「基石」的價值,不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定義的「母語為本的多語言教育」的國際語言教育趨勢。因此,本文擬探討,台灣獨尊英語的雙語政策對本土語言的影響,並提出邁向多語言教育的主張。
當今台灣的雙語教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大眾對於「中英雙語」的普遍想像。許多人相信,英語是全球競爭力的象徵,也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手段。雙語教育可以視為官方對英語的銷售(selling),進一步強化大眾對英語等同於競爭力、國際化的迷思。
然而,在這一切光鮮亮麗的口號下,我們需要仔細思考其代價。台灣語言教育是走向「排擠」或是「包容」的雙語教育?對母語而言,雙語政策是否能達成母語發展同時學會第二語言的「添加式雙語現象」還是犧牲母語的「減少式雙語現象」?
盲目推廣雙語教育,等同用「靈魂」交換「經濟資本」
競爭與經濟是獨尊英語的雙語政策背後的價值觀。在偏狹的價值觀引導下,雙語政策未將台灣本土母語納入,進行整體的規劃。母語作為社區生活存在的溝通和認同皆未受重視。在不平等的地位與功能安排下,高舉英語、貶低本土語言,導致一窩蜂的「英語熱」及隨之而來的本土語言的邊緣化。
在雙語政策的盲目推廣下,類似《浮士德》的情節不斷上演,台灣人以母語作為「靈魂」交換作為「經濟資本」的英語。忘了母語不但是社區生活的重要溝通管道,還乘載著族群的文化、身份和靈魂。在追求經濟利益的過程中,遠離母語和「出賣靈魂」或許能帶來短期的經濟成功,但可能會嚴重的失去了與自己文化和身份的深刻聯繫。
擴展英語導致族群語言急劇流失:新加坡的案例
新加坡的例子清楚地顯示過度依賴英語會對本地語言造成急劇的損害,甚至可能導致語言多樣性的消失和語言同質化。在過去幾十年中,新加坡的語言環境發生了劇變。一個曾經多語言豐富的社會逐漸變成「英語至上」,而族群語言日漸流失的社會。
新加坡在1956年決定採用英語作為第一語言的雙語政策後,英語的使用大為擴展;接著1979年講華語運動開始之後,華語也跟著成長。但是,卻導致新加坡語言在兩方面的流失:不同的漢語語言被華語所取代,以及各族群轉向使用英語,造成新加坡成為語言越來越單一化。2020年新加坡的人口普查數據更加強化了這一點。結果顯示,家庭最常使用的語言中,英語以49.3%占多數,華語跟在其後,只有29.9%,而其他的「漢語方言」則跌至僅8.7%。這些數據清楚地表明,過度推崇英語而忽視本土語言,將會破壞語言多樣性和弱化在地文化。
以印度與歐洲為鏡:教育政策應防止語言壟斷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肯定母語的重要性,主張「母語為本的多語言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3年出版的《多語世界中的教育》是世界各國制定語言教育政策的重要參考依據。該報告提出母語教學應當貫穿整個教育過程,同時也主張包括母語、地區語言或民族語言及國際語言的多語言教育,以順應國際參與和全民參與的狀況。
印度和歐洲的多語言教育政策都有其值得借鑑的地方。印度實行的「三語公式」規定學生需要學習母語、英語以及一種印度官方語言(印度共有22種官方語言)。這種做法防止任何一種語言壟斷,不僅促進了多元文化和族群之間的溝通,還確保了語言多樣性。
歐洲則有各種多語教育模型。許多歐洲國家鼓勵學生學習第二語言,如英語、法語、德語或西班牙語等國際通用語言。語言多樣的地區則推行多語教育政策,讓學生能夠學習和使用多種語言,也會注重保存地區性的少數語言。盧森堡採用多語言教育政策,旨在培養學生在多語言的流利度和多元文化理解能力,三種官方語言(盧森堡語、德語和法語)皆在教育體系教授,英語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在高等教育和商業環境中使用。這些多語言教育是把母語作為教學語言之一,而非一門語言學科而已。
布魯塞爾實施一個雙向沉浸教育計畫,將佔多數的法語學生和說荷蘭語的少數學生混合在一起,並在小學多年級中幾乎全部用荷蘭語授課。透過雙向沉浸的方法,為少數語言營造在公共領域使用自己語言的機會,同時也有讓多數人有機會學習、理解少數語言。
拆掉語言等級的樓梯!邁向母語優先的多語言教育政策
為了保持與發展台灣語言多樣性,我們必須把語言等級的樓梯拆掉,營造多語言並存的無障礙空間。母語就像是語言的根,它提供了語言學習的基礎,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他語言。英語必須在母語優先的多語言教育政策下,以納入母語,重視語言學習轉移和跨語言實踐的方式加以推廣,才能成為多語台灣的朋友。
無視母語存在的雙語政策將危及台灣本土語言的生存。英語如果成爲社區語言,並且像在花蓮玉里或苗栗南庄的客家人與原住民彼此通曉彼此的語言,透過雙向的語言學習,和衆多的台灣語言平等的生活中一起。這樣一來,英語就會成爲台灣多語言花園的朋友。當然這就需要透過語言生態的規劃在語言政策上,重視語言正義,改變單向的語言學習,義務教育優先學習最弱的語言,進行雙向雙語的教育,才能重建台灣的多語言花園。
註:本文作者張學謙另書寫台語文版全文,供讀者閱讀。
【延伸推薦】
文章|雙語政策非萬能,家庭雙語化與親子自主學習才是根本
作者:張學謙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3.09.15
張學謙為國立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教授,台灣語文學會及台灣羅馬字協會理事。他致力於語言復振的理論與實踐,尤關注家庭、社區和學校的母語復振。他重視語言平等、語言正義和語言人權,希望建立語言多樣性永續的世界。因此,積極的推廣各種雙語實踐,以突破單語教學的限制,開創雙語雙文的意識形態空間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