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大港開唱舞台,楊秀卿讓台語唸歌傳唱

電影「血觀音」中楊秀卿唱唸歌的風姿令人印象深刻。兩眼全盲的她博聞強記,把自身困苦經歷融合入劇本與音樂中,唸歌的傳神表演令觀眾動容,她與接班人的努力,也將台語唸歌文化帶往下一個世紀。

圖/《唸歌走江湖-國寶藝師楊秀卿的音樂旅程》

說起人間國寶楊秀卿,青年人大概都不認識,但要是講起「血觀音」裡頭的「唸歌」,大概就會有一種「啊,那個唱台語的」這樣的印象,那個充滿故事性的聲音就是楊秀卿—那個雖然已經離開人世,卻仍然傳唱的聲音。

初學唸歌沒記性,養母藤條狠抽下去

新店屈尺,屬於台北大文山區茶葉產地,居民以相關行業維生,採樟與木材業同樣發達。1934年,走唱藝術家楊秀卿在出生,還沒失明之前,她每日和其他村里的小孩玩扮家家酒、拔草。生病失明之後,她也和孩子們賽跑,完全不因身體缺陷而服輸。

只是再如何不服輸,楊秀卿仍然敵不過困頓的現實生活;十歲那年爸爸把楊秀卿送養,養母為了生計,也為了讓楊秀卿長大後至少有一技之長,便要她跟著同樣視障的養姐蕭金鳳學唱歌,並教她彈月琴、背曲牌;一開始學「江湖調」、再學較難的「七字調」。只是講起這段往事,楊秀卿總覺得害怕,經不住就想掉淚:「剛開始還不會,經常被打……養母有時候很氣找不到藤條,隨便抓了壞掉的竹子就打下去,分岔的竹刺就插在肉裡面,但我就跟壁虎一樣不出聲。」

每當回想起這過往,楊秀卿總會悲嘆自己的命運:「我怎麼那麼苦命,如果不是眼睛看不見,也不用那麼辛苦。」而這樣的生命經歷往往也就成為「唸歌」的材料,「養母嚴格又受刑遲,一段一段來經過,要是記不得歌詞,就等著皮痛……」原本以為眼盲已經是人生至大考驗,沒想到十四歲那年,楊秀卿的腿長了頭膿,腳才跛了。

下午讀古書、晚上就能表演,唸歌厲害是為了一口飯

夫婿楊再興23歲時和她結婚,為了替楊秀卿伴奏他還自學廣大弦,從此婦唱夫隨。「我很佩服她,她真的很聰明。她哪一點強呢?一部古書總會唱完。那時候我們做電台節目,一天兩小時,她竟然可以唱三年。」當時為了讓楊秀卿記住古書內容,楊再興找來一台小錄音機,每天早上錄一段,楊秀卿花一個下午邊聽邊記,晚上就能表演了!「有的人聽見說怎麼那麼厲害?!不是厲害,是為了吃飯。」

聽楊秀卿唱歌總會讓人走心,有人說是因為她唱得好、很入神,楊秀卿則自述:「其實是唱到故事裡面悲苦的地方,我就覺得遭遇跟我很像,想到就會流眼淚;客人聽見了就跟著哭。」不過楊秀卿也感謝過去的生命,感念養母那時如此嚴厲,「假如當時養母沒有那麼嚴厲,我現在也不會成功。」

楊秀卿(右)與先生楊再興。圖/《邊走邊唱–走唱藝術家楊秀卿》

把生命經歷變成作品,學習新知不被淘汰

民俗學者林茂賢覺得楊秀卿之所以厲害,因為她除了會演唱一段故事,還能角色扮演:「她一下子演陳三,一下子扮五娘;有時還可以做蒼蠅、蚊子、蜜蜂。所以聽她說唱就好像千變萬化……這比國外的遊唱詩人更厲害!」

此外,楊秀卿在傳統技藝上的堅持和努力讓後世佩服,前師大藝術學院院長許瑞坤說到:「她兩眼全盲,學習過程肯定比別人辛苦;必須要博聞強記,還把所有劇本跟音樂融和在她的腦子裡,使原本分離的素材結為一體。」許瑞坤認為這是她表演之所有傳神,以及在藝術成就最為人感動的原因。

民俗音樂工作者洪瑞珍也觀察到楊秀卿隨時都在聽收音機、時事新聞或其他民間故事,吸收各種養分:「因為你的東西跟不跟得上時代,不被社會淘汰很重要。」走唱時楊秀卿碰到戲班表演,也會在一旁聽同時跟著學,「歌仔戲在演,我琴拿著過去跟他彈,聽完所有調,覺得不錯的曲子,我就先學韻,回家再用月琴一句一句合起來。」

台語唸歌登上大港開唱、血觀音,迎向年輕世代

「青年苦來老嚐甜」,這句俗諺正是楊秀卿的人生寫照。1989年中華民國教育部率先看見她在傳統藝術上的努力,頒授「民族藝術薪傳獎」,後來又入圍金曲獎、獲頒國家文藝獎等重大成就。2009年台灣行政院文建會指定楊秀卿為「重要傳統藝術說唱(唸歌仔)保存者」又可稱為「人間國寶」。而這都是因為她的堅持和努力,得以完整保存流傳三百多年的傳統文化。

之後,楊秀卿跟著晚近弟子微笑唸歌團團長儲見智,兩人一起站上台灣指標性獨立音樂節「大港開唱」的舞台,以搖滾搭配傳統月琴和唸歌,讓不少苦尋台灣道地樂曲的年輕人一聽愛上。長期從事流行音樂製作的製作人柯智豪,談起邀請楊秀卿合作的經過,言語間充滿激動:「我認識老師很久了,其實就很迷她。我對唸歌這件事情本來就很著迷……和老師正式密切合作是電影『血觀音』開始。」2016年《唸啥咪歌》與雲科動畫視覺系大學生合作的專輯,不僅將唸歌文化推向台灣年輕族群,更因此獲得享譽國際的「紅點年度設計大獎」。

儲見智與楊秀卿在搖滾音樂會中表演。圖/《唸歌走江湖-國寶藝師楊秀卿的音樂旅程》

儲見智和林恬安,接班唸歌文化

年紀漸長的楊秀卿唸歌事業,也漸漸交給儲見智和妻子林恬安接棒。兩人拜入楊秀卿門下後,很快就把「唸歌」當做志業,只是這條路很難;「唸歌扛著復興台語文化的重擔。真的是相當吃力。」

不過楊秀卿很看好他們的發展,「安安跟阿智現在很努力,在台中等地也打拼出一些名堂。只是現在跌入子女坑,兩個孩子需要培育。就像我以前,我以前生了六個,兩女四男!」楊秀卿內心也覺得他們是很適合的接班人,「他們兩個比較適合,剛好一組配,一個拉廣大弦、一個彈月琴,若說接班人,他們夫妻可以。」兩人也四處尋找楊秀卿早期錄製的表演唱片與電台錄音,做這個工作是想要比較早期楊秀卿的彈唱和後期有哪些變化。

儲見智和林恬安兩人至今仍堅持在這條路上,不停探詢「四十年前、六十年前、甚至八十年前,唸歌到底發展到什麼狀況,我們四處搜集這些唱片回來,播放並整理,也將其數位化,讓更多人知道和聽到。」

微笑唸歌團團長儲見智(左)與林恬安。圖/《唸歌走江湖-國寶藝師楊秀卿的音樂旅程》

音樂製作人柯智豪也認為台灣唸歌和楊秀卿所堅持的事情縱使和主流社會有扞格,但卻無損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甚至產生更強的連結:「時間不會等人,每個時代都會有一種,那個時代要認可,或那個時代會產生的價值。我們二十年後會變成更老的人,楊秀卿老師的價值也可能跟現在不一樣,但這個價值的交換跟傳遞,卻讓我們更加緊密。」

現在有這群人承接了台灣唸歌文化,承傳了楊秀卿的志願,讓唸歌拓展他們的生命經驗,開闊他們的心靈視野,並將台語唸歌文化帶往下一個世紀!

【延伸推薦】
文章|虛實難辨的人間廖添丁:《就是這個聲音》廣播名嘴吳樂天
紀錄片|《唸歌走江湖-國寶藝師楊秀卿的音樂旅程》透過這趟如公路電影般的音樂旅程,帶領觀眾重新進入台灣精彩的百年唸歌歷史、重現當年楊秀卿老師的唸歌江湖。
紀錄片|《邊走邊唱–走唱藝術家楊秀卿》楊秀卿幼時眼盲,為求溫飽,從十歲開始,跟著養姐蕭金鳳,拿起月琴開始學唸歌。自小的苦學奠定下厚實的基礎,她巧妙的運用台灣民間歌調,以大家最熟悉的語言,詮釋民間生活題材。沙啞的嗓音,隨著月琴及夫婿楊再興的大廣弦,四處走唱,唱出一段段深具台灣特色的歌謠。
節目|《王祿仔大歌廳(微笑唸歌團)》在臺灣那段醫療較不普及的年代,唸歌賣藥團走唱於各鄉各鎮帶來娛樂也肩負平衡醫療資源的任務隨著時代演進唸歌賣藥團已淡出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王祿仔大歌廳」為大家重現那段美好的庶⺠記憶緊來緊來緊來看慢來你著看一半無看你會捶心肝。

作者:方嵐萱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3.1.17

從主流媒體出逃,但仍然在字海裡浮沈,書寫他人的故事與經營各類專題報導。喜歡和人聊天,喜歡聽故事,更愛把聽到的故事寫成故事。現在還喜歡起捻花惹草,期待有生之年寫出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