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社交媒體濾鏡下「大家都很完美」的錯覺,時下青少年相當容易面臨「容貌焦慮」問題,轉而對自己的外貌感到不滿。容貌焦慮的根源通常來自於不安全感與對自我價值的懷疑,青少年要學習將注意力轉向內在價值,例如個性、能力或影響力等學習新技能、參加活動帶來成就感,也能發現自己的內在魅力,容貌焦慮的影響自然會減弱。

高校生交友實境節目《Meet Up!高校生 #校外教學》中,六位來自不同學校的高校生參加了一場三天兩夜的校外教學。他們透過破冰遊戲、互動課程、團體任務、心理測驗,甚至還有兩人體驗等活動,探索自我並與他人建立連結。在這些互動中,幾位同學坦誠地表達了對自身外貌的不滿,像是「我不喜歡自己的雀斑」、「戴牙套讓我不敢露齒笑」、「我覺得自己的臉型很大」。這些話語讓人心疼,但也似乎反應出青少年可能面臨的共同課題:容貌焦慮。
容貌焦慮恐導致社交恐懼,引發身心健康問題
人類是群居動物,天生渴望被接納與喜歡,這是一種源自生存本能的需求。特別是在青春期,青少年逐漸形成自己的想法,開始脫離對家庭的依賴,將更多注意力與認同感轉向同儕群體。他們希望在團體中找到歸屬感,而外貌常是建立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這個階段,青少年對外貌的關注會更加強烈。有關注便會比較,有比較便可能會失望,自信心因此受到影響,進而引發容貌焦慮。
在青少年的社交生活中,有人選擇安靜觀察,等待他人主動互動;有人則努力活躍氣氛,避免尷尬。這些行為背後,反映的是希望被看見、甚至被喜歡的渴望。而當幾位同學談到自己不滿意的外貌特徵時,也讓我們看到了每個人內心中或許都曾經出現過的真實脆弱。

容貌焦慮是指對自己外貌的過度擔憂,通常來自於擔心自己不符合社會對外貌的期待,害怕自己不夠吸引人,或者因與他人比較而感到自卑。適度的容貌焦慮其實很常見,甚至能成為一種動力,促使我們更注重儀容,進一步提升自信。然而,當這種焦慮超出適當範圍,可能會對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有些人可能因對自己外貌的不滿而過度依賴修圖軟體,甚至不敢以真實面貌示人;有些人則可能過度打扮或購買昂貴衣物,試圖用外在來提升自我價值。在較為嚴重的情況下,容貌焦慮可能導致社交恐懼,讓人在與他人互動時感到畏懼或羞怯,甚至可能引發飲食失調等心理或身體健康問題。
適度的容貌焦慮或許能幫助我們關注自身形象,但當這種焦慮成為生活中的主要困擾時,便需要引起重視。
「濾鏡效應」造就別人都很完美的錯覺
過去,青少年的容貌焦慮主要來自於同儕間的比較。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這一問題變得更加複雜。調查顯示,長時間使用社交媒體的青少年,更容易對自己的外貌感到不滿。這不難理解,當我們快速滑過一個又一個「完美」形象時,會產生「大家都很完美」的錯覺。這種錯覺的來源在於,社交媒體上的照片往往經過修圖與濾鏡處理,呈現出不切實際的「完美形象」。當青少年將這些形象視為標準時,便更容易對自己的真實模樣感到自卑。
這種「濾鏡效應」不僅影響青少年的自我認知,也可能引發一系列情緒與行為的連鎖反應。例如,有些人會因覺得自己不夠好看而避免參加社交活動,進一步感到孤單與焦慮;另一些人則可能過度依賴修圖軟體或濾鏡,試圖打造理想化形象,卻加深了對真實自我的否定。這些現象都顯示出,社交媒體在推動容貌焦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學會欣賞自己,是克服容貌焦慮的第一步
面對容貌焦慮,我們需要學習如何擁抱自己的不完美,並找到自信的來源。這是一個在「希望被喜歡」與「愛自己」之間找到平衡的過程。

許多人可能會建議青少年減少照鏡子或縮短打扮的時間,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更有意義的事情上。然而,若直接要求青少年改變這些行為,可能會讓他們感到壓力,甚至產生反彈效應,進一步加重對外貌的關注。因此,解決容貌焦慮的關鍵在於改變內心的思考方式,而非僅僅壓抑外在行為。
容貌焦慮的根源通常來自於內心的不安全感與對自我價值的懷疑。如果這些深層議題未能得到妥善處理,單純改變行為可能難以奏效,甚至會讓焦慮轉移到其他方面。因此,每個人的情況需要個別化調整。例如,有些青少年可能因社交媒體影響而感到焦慮,而另一些人則可能因同儕壓力而不自信。針對不同情境,採取相應的策略,才能更有效地幫助青少年去面對容貌焦慮。
學會欣賞自己,是克服容貌焦慮的重要一步。青少年可以嘗試列出自己的「優點清單」,不僅包括外貌上的特點,也包括性格、能力與待人處事的優勢,甚至可以邀請親友幫忙補充,從他人的眼中發現自己的亮點。這些優點能提醒自己,外貌只是眾多特質中的一部分,並非全部。每天早晨對著鏡子中的自己說一句「我很棒」,雖然簡單,卻能逐漸建立自信,幫助自己以更正面的態度面對一天。
此外,青少年也需要學習將注意力轉向內在價值。真正吸引人的,往往是個性、能力或對他人的影響力,而非單純的外貌。可以鼓勵青少年培養興趣愛好,例如學習新技能、參加志願活動或運動,這些經歷不僅能帶來成就感,也能幫助他們認識到自我價值的多樣面向。當青少年逐漸發現自己的內在魅力時,容貌焦慮的影響自然會減弱。

青春期的容貌焦慮,是一場自我接納的反覆練習
青春期是每個人探索自我、建立自信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過程中,適度的容貌焦慮是正常的,甚至能促使我們更加注重自我形象。然而,當焦慮過度時,就需要引起重視,並尋求適當的支持與幫助。作為家長與教育者,我們也應該反思,是否無意中強化了青少年對外貌的過度關注?我們是否能以身作則,展現對自己外貌的接納與自信?只有當我們自己學會愛自己,才能更好地幫助下一代找到自信的力量。
外貌或許是我們與世界接觸的第一印象,但真正打動人的,永遠是我們的內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價值,遠遠超過一張臉孔所能定義的。學會愛自己,認識內在的價值,是幫助青少年走出容貌焦慮的關鍵,也是他們成長中重要的一課。
【延伸推薦】
節目|《Meet Up!高校生 #校外教學》:延續畢業祭「當大人」主題,用⾼校⽣對⼤學⽣活和聯誼的期待做為核⼼,展開⼀場快速的配對聯誼,跳脫網路交友框架,用真實互動創造青春回憶。
節目|《少年願望事務所》:每集會有一位許願者來到節目說出願望,透過主持人鄧惠文和黃豪平的穿針引線,以及大人和青少年組成的願望團,大家一起「說」個痛快、「聽」得盡興!
文|「175以下算半殘」、「52公斤是大隻女」?想消彌「身形歧視」,先從不評價自己開始
文|蔡康永與吳曉樂關於成長的N個提問:人生不是非黑即白,當我們漸變成小時候討厭的模樣又會怎樣?
作者:廖泊喬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11.19

雲林虎尾人,臺灣大學醫學系畢,為精神科專科醫師、成癮專科醫師,目前在醫院服務。著有《古人解憂療鬱帖》、《文豪酒癮診斷書》。臉書:喬喬看癮科學;Instagram:addiction_chi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