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戀愛最難的是「看見自己」,走過「理想化」「幻滅」「共生」三階段才能好好愛

愛情的發展往往經過理想化(Idealization)、幻滅(Disillusionment)與共生(Integration)三階段,若能誠實看見彼此並願意調整,才能進入成熟的狀態。多年伴侶諮商的經驗讓我看到,愛裡最難的課題之一是「看見自己」,我們常把焦點放在對方身上,認為是他讓我受傷、讓我不快樂;然而,當我們願意停下來覺察自己在害怕什麼、在失落什麼,就有機會找到自由。

愛情的開始總是動人的。圖/《就算一個人也可以好好的吃飯2》
愛情的開始總是動人的。圖/《就算一個人也可以好好的吃飯2》

人們常以為愛情是兩個人的事,其實,它更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如何與自己相處。

最近看了影集《就算一個人也可以好好的吃飯2》,劇中有位與伴侶離婚的角色,他對偶遇的男主角湯瑪士說:「我來找回我不見的東西」,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那像一把鑰匙,開啟了我對愛與自我的思考:我們在關係裡,究竟丟掉了什麼?是自由、是自信,還是那個能安然與自己相處的心?

愛的開場:那個因浪漫而目眩神迷的自己

戀愛的開始總是動人的。兩個人被彼此吸引,像找到了久違的家。對話中充滿對未來的想像:旅行、婚禮、孩子。那些畫面,是每個人心裡最柔軟的夢。

但夢總會醒,現實會漸漸浮現。加班的訊息、敷衍的回覆、情緒的冷淡,慢慢取代最初的甜蜜。於是,我們開始想控制行程、對交友圈的懷疑、甚至偷看手機。表面上像是不信任對方,其實那是一種不安的呼喊:「我好怕失去你。」

女主角愛蜜莉的那句玩笑話說:「結婚都要玩這麼大嗎?」其實正點出婚姻像是一場需要勇氣與籌劃的投資。當愛被儀式、條件與期待層層包裹時,我們是否還記得,那個只因牽著手就能感到幸福的自己?

圖/《就算一個人也可以好好的吃飯2》
圖/《就算一個人也可以好好的吃飯2》

愛情發展三階段:理想化、幻滅與共生

心理學認為,愛的發展往往經過三個階段:理想化(Idealization)、幻滅(Disillusionment)與共生(Integration)。

在理想化階段,我們看到的並不是真實的對方,而是自己投射出的完美形象。那時的愛像光一樣明亮,也讓人暫時「失明」。

進入幻滅期後,光漸漸暗下來。我們開始看到現實,也看到彼此的不完美。於是,焦慮、控制與猜疑悄悄滲入關係,內心浮現許多問題:「他是不是沒那麼在乎我了?是不是我不夠好?」其實,這些問題都在探問同一件事:「我還安全嗎?」

若能誠實地看見彼此並願意繼續調整,愛就有機會進入第三階段:真實共生。這時的愛,不再只是依賴或期待對方改變,而是一種「我可以是我,你也可以是你,我們仍能在一起」的成熟狀態。

愛的現實:下樓梯的那一幕

劇中有個細節讓人動容:兩人一起下樓梯,手輕輕扶著對方。看似平凡的幾秒鐘,其實藏著深厚的情感。

許多人以為愛是「當我跌倒時你會來扶我」,但真正的愛,是彼此都願意伸出手。那是生活裡重複出現的小舉動:看著對方上車的背影、加班時遞上一杯水、或在爭吵後仍願意說「我們再試試看」。

愛不是名詞,而是一個需要練習的動詞。婚姻中最困難的,往往不是「相愛」,而是「持續努力」。

愛情初期的衝突是兩個人的張力,婚姻裡的痛卻常是一個人的孤單。那種孤單是「我努力了,但你好像沒看見」。當一方試著修補,另一方卻想逃避,時間久了,努力變成疲憊,愛變成責任。最終壓垮關係的,往往不是大事,而是那些「努力卻沒被理解」的小瞬間。

婚姻的本質是一種承諾,不只是對他人,更是對自己的承諾。婚禮上的誓言象徵著:「我願意在不容易的時候,仍然選擇去愛。」

圖/《就算一個人也可以好好的吃飯2》
圖/《就算一個人也可以好好的吃飯2》

最難的課題:在愛裡覺察自己的害怕與恐懼

多年伴侶諮商的經驗讓我看到,愛裡最難的課題之一是「看見自己」。當衝突發生時,我們常把焦點放在對方身上,認為是他讓我受傷、讓我不快樂。然而,當我們願意停下來覺察自己在害怕什麼、在失落什麼,就有機會找到自由。

「他沒回訊息=他不愛我」是常見的認知扭曲,這其實是情緒誇大的結果。若能多問一句:「有沒有別的可能?」關係就會多一點空氣。

公平理論也提醒我們,穩定的關係來自平衡。一味付出不求回報,久而久之會累積委屈;過度要求回報,又會讓彼此窒息。親密與獨立、付出與收穫,都需要並存。維持界限並非冷漠,而是讓愛持續呼吸的空間。

圖/《就算一個人也可以好好的吃飯2》
圖/《就算一個人也可以好好的吃飯2》

有關「愛」的五個心理建議,覺察自己、用訊息代替指責

1、每天三分鐘自我覺察:問自己「今天什麼讓我感到被愛?什麼讓我感到不安?」光是意識到,就能減少誤會。

2、用「我訊息」代替「你指責」:「我覺得孤單,因為最近我們很少說話」,比「你都不理我」更容易被聽見。

3、保留自己的空間與時間:愛不是形影不離,而是彼此都有呼吸的地方。

4、定期對話,不只談問題:偶爾問彼此:「我們最近還快樂嗎?」讓關係有機會更新。

5、需要時尋求專業協助:伴侶諮商不是失敗的象徵,而是成熟與負責的選擇。

愛的自由,始於獨立

《就算一個人也可以好好的吃飯》在說的,真正的愛不是依賴或不分開,而是能在獨立中選擇親近,在愛中能保有自由。

當我能一個人好好吃飯、好好生活,也就能更成熟地去愛別人。我不再是需要被拯救的人,而是能與你並肩走下樓梯的人。

有時,愛的樣子不是「你應該扶我」,而是「我們能彼此攙扶」。不是「誰離不開誰」,而是「即使一個人,也能在想起你時感到平靜與溫柔」。

學會獨自吃飯,也許正是我們在愛裡最重要的一課。

作者:黃春偉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11.10

黃春偉

黃春偉臨床心理師(心理字第000227號)

親子互動治療師(國際親子互動治療協會認證PCIT International)
中生代親子治療的權威之一, 全台第二位取得PCIT親子互動治療認證的臨床心
理師。
先後任職於台北市精神科專科醫院(聯醫松德院區)、台灣頂尖學府(台大學輔中
心),也是首批投入程序監理人、家事商談、親子會面工作的心理工作者,另分
別於法官學院、社福單位擔任講師與督導。
擅長資源整合與系統合作,目前在力人心理治療所專攻兒童、父母、伴侶、家
庭問題所引發的憂鬱焦慮。

專長/EXPERTISE

 成人及兒童精神疾病評估與治療
 伴侶溝通
 親子協商與司法心理
 兒童青少年情緒行為問題與適應
 志工訓練及大眾教育講座
 臨床督導

學歷/EDUCATION

國立中正大學 心理研究所碩士畢業

經歷(摘錄)/EXPERIENCE

心禾診所心理治療部主任
台灣大學輔導中心專任臨床心理師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師
台北地方法院程序監理人、家事商談員
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理事、講師團副團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