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霸凌寫成劇本演出來,「酷凌計畫」培養覺察與理解的情緒能力

學生如何透過戲劇學會理解自己與他人,累積應對霸凌與衝突的力量?源自瑞典與英國的「酷凌計畫」(Cooling Conflict),引導學生以真實事件建構出劇本、親自表演、溝通互動的過程,重新認識衝突與解決方式。在理解霸凌者、受霸凌者、旁觀者的心理層面時,培養出同理心,還可以在演出時喊「暫停」來重新表達,有機會改變原本的應對模式,轉化為在日常生活中也能靈活運用的情緒能力。

「酷凌計畫」引導學生用真實事件建構劇本並表演出來。圖/《青春發言人》
「酷凌計畫」引導學生用真實事件建構劇本並表演出來。圖/《青春發言人》

在校園裡,霸凌往往不是一次性的事件,而是一連串小小的語言、行為堆疊而成。一句嘲諷的綽號、一個眼神的排擠、一次「好玩」的惡作劇,最後可能變成一個孩子最沉重的記憶。

我們往往都是在事情「爆發」之後,才透過輔導室、學務處等機制進行介入。但這裡有幾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1.被霸凌的孩子,真的完全是無辜的嗎?
2.霸凌的學生,就一定「可惡至極」嗎?是不是他的內在也有情緒不懂如何表達?
3.如果被害者在輔導室學會了新的表達方式,但班級氛圍沒有跟著調整,他能真正脫離困境嗎?

「酷凌計畫」陪學生看見霸凌脈絡,重新思考溝通方式

因此,「酷凌計畫」(Cooling Conflict)關注的不只是事件發生後的補救,而是直接回到孩子日常生活的現場。計畫會先蒐集學生們真實經歷過的衝突或霸凌情境,再透過戲劇演繹與角色扮演,讓學生重新置身其中並進行思考。過程中,孩子們不只是「重演」事件,而是在學習:

• 看見衝突能量如何一點一滴被堆疊;
• 嘗試理解不同角色背後的情緒與立場;
• 在情境暫停的時刻,嘗試用更好的方式表達與溝通。

換句話說,酷凌計畫的重點,不是急著判斷誰對誰錯,而是透過戲劇的真實感,讓孩子在扮演角色時,有機會停下腳步、換個角度思考、練習同理,甚至嘗試「重新表達」。這樣的練習在有系統的架構下不斷累積,有機會逐漸改變他們原本的應對模式,並轉化為在日常生活中也能靈活運用的能力。

校園霸凌劇本還有可能改寫嗎?旁觀者還有什麼選擇?《青春發言人》

透過寫劇本與表演,探究人為什麼會霸凌

「酷凌」英文為「Cooling Conflict」,「酷凌計畫」(O’ Toole, 2007)源於瑞典和英國,最初著重在種族歧視,直到澳洲昆士蘭教育局將焦點放在「校園霸凌」,「酷凌計畫」因此成形。研究與實務經驗顯示,多數學生在衝突與霸凌處理能力上均有明顯提升,顯示此計畫成效顯著。

計畫核心目標,是讓學生認識衝突的本質,並透過建構劇本的過程中,思考衝突的三個階段「潛伏期」、「萌發期」和「爆發期」如何發生。參與者將扮演不同角色,包括霸凌者、受霸凌者、旁觀者,從行動與心理層面學習拆解衝突、培養同理心、接納他人,以及練習更有效的表達方式,並將這些技巧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此外,學生的劇本會透過同儕教學的方式,帶至鄰近學校或其他班級進行互動演出。透過戲劇策略如「思想軌跡」(Thought Tracking,註1)與「坐針氈」(Hot Seating,註2),觀眾不僅看到表象,也一起學習探究衝突背後的真相。最後,「新式論壇」策略,會邀請觀眾在不改變角色的前提下,可嘗試替代演員重新演出,探索解決衝突的表達方式,甚至改寫情境。因此觀眾不只是觀看,更會一起思考、參與和互動。透過排練和觀演的過程,期許學生不僅能增強衝突管理能力、減少霸凌事件,更提供自我展能的機會,逐步成為具影響力的社區成員。

學生正在進行「坐針氈」,扮演者要大家的接受提問。圖片提供/沈邑蓎
學生正在進行「坐針氈」,扮演者要大家的接受提問。圖片提供/沈邑蓎

以學生真實發生的故事作為戲劇材料,探究理解深層原因

在教育部推動SEL(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社會情緒學習)的元年,本計畫的步驟恰好對應 SEL的五大面向。在排練過程中,學生透過戲劇策略「思想軌跡」與薩提爾的「冰山系統」(註3),探究負向情緒背後的深層原因,並練習表達自己的渴望與期待。

這些策略,提供了一個系統化的方式,幫助學生練習自我覺察與自我管理。接著,每個人的互動方式,背後可能藏有人際、家庭、學校系統、自我價值等不同的原因和困境,於是透過戲劇策略「坐針氈」,學生能探究行動背後的原因,並練習用語言清楚表達,讓對方更容易理解。這種表達能力的提升,有助於增進社會覺察與人際技巧。

最後,戲劇策略「新式論壇」,邀請觀眾上來替代演出,嘗試是否能看見情緒上升的原因,並練習找到更適切的表達方式。這種後設能力,將有助於學生學習在在乎他人、表達自我,並在解決衝突前提下,做出SEL的負責任決策。

所謂「當責決策」(Accountability,註4),不僅是在面對衝突時,能夠分析事實與資訊、評估決策後果,並願意承擔結果。而「酷凌計畫」進一步拓展了當責決策的範圍:當學生願意跨出校門,帶著自己的故事被看見,並邀請觀眾共同探討與解決這些生命中不完美的故事時,這些故事便孕育出更美的力量。

這種轉化與面對挫折的過程,不僅讓學生自身成長,也教會觀眾拆解情緒與衝突的結構,進而達到社會行動的層面。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同時累積學生的「我能感」(Sense of Competence,註5),提升他們的自我價值感。

總結而言,「酷凌計畫」不僅是一個處理衝突與霸凌的教育工具,更是一個系統化的 SEL(社會情緒學習)學習過程。透過故事分享、角色扮演、戲劇策略與互動演出,學生學會覺察自我情緒、理解他人感受、有效表達自己,並在解決衝突的過程中培養負責任的決策能力。更重要的是,這些經驗讓學生逐步累積自我效能感與自我價值感,將所學應用於生活中,成為能在校園與社區中發揮正向影響力的人。

註1:「思想軌跡」(Thought Tracking)是戲劇教育中的策略方式之一,引導者可以暫停演出,請角色把心中潛藏的內心話語說出來。

註2:「坐針氈」(Hot Seating)是戲劇教育中的策略方式之一,扮演角色的同學要接受「盤問」,因此扮演者必須探索角色的思考與動機,以主觀的角度回答闡釋角色的想法。

註3:薩提爾的「冰山理論」認為,人的外在行為與情緒表露像是冰山浮在水面上的部份,所佔的比例只有冰山的一小部分;水面以下則是養成人們外顯行為基礎的思想、價值觀、情感等,佔了冰山的大部分體積。

註4:「當責決策」(Accountability),相較於「負責」(Responsibility)強調完成分內任務的過程,「當責」除了強調完成任務,還要對任務的結果負責,並承擔可能的結果,是更為積極主動的態度。

註5:「我能感」(Sense of Competence)指一種內在心理歷程,從「我想試試看」到「我試試看」,接著「我完成了」,最後「我覺得自己是有能力的」的過程。

【延伸推薦】

節目|《青春發言人》:節目內容涵蓋兩性平權、生命教育、轉型正義、情感教育及性教育等等,不廻避重大及困難議題的探討,是一個以兒少為主體的節目。

文章|媽媽用演戲模擬霸凌情境,讓孩子不再害怕言語暴力

文章|「胖等於大笨豬?」孩子的偏見與霸凌行為,通常來自大人所建立的刻板印象

作者:沈邑蓎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9.22

沈邑蓎

鳳山國中表演藝術教師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

◇臺南大學戲劇與創作應用學系研究所

◇鳳山國中表演藝術教師21年

◇夢的N次方藝術領域表演藝術講師

◇獲2019遠見天下未來教育台灣100課程【酷凌計畫】

◇獲113年度教育部教學卓越獎金質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