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聽障家庭中,情緒傳遞依賴更多非言語方式,反而讓家庭成員專注於彼此感受,電影《我生活的兩個世界》就展現許多溫馨的母子互動,一個眼神就能傳遞「我在你身旁」的支持與陪伴。而聽人家庭在情緒失控中斷溝通時,例如父母大聲斥責,此時「聲音」不再是溝通橋樑,反而成了情緒的利刃。家庭成員要練習暫停一下的技巧,在情緒平穩後重新展開溝通,才能讓互動回到正軌。

「妳之前什麼建議都沒有給我!」「妳太不負責任了!」
當孩子在大學聯考落榜後,對母親說出這樣的話,作為媽媽的心情會是如何?尤其當孩子所提到的「建議」與「負責」,可能因母親先天聽障的限制而無法做到,這份自責與難過或許更加沉重。媽媽可能不僅感到自己未能滿足孩子的期待,還可能深深懷疑自己的能力是否足以支持孩子的成長。這樣的情感衝擊,對任何人而言,都是難以承受的。
電影《我生活的兩個世界》描述了聽障父母與「健聽兒」(CODA,Child of Deaf Adults,健聽兒、聾父母聽小孩)的家庭,其中,CODA指由聽障父母養育的聽力正常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溝通的挑戰不僅來自生理上的限制,更需要情感連結與心理教養的支持。《我生活的兩個世界》中,人們透過手語、文字、表情與肢體動作,努力在無聲的世界中建立親子間的理解與支持,但仍然會有溝通不足或情緒高張的時刻。
同時,我們也反思:在擁有聲音這個工具的家庭中,為什麼溝通依然成為許多人的困難?從教養與互動的角度出發,《我生活的兩個世界》讓我們重新思索現代家庭中溝通的可能障礙。

要「看見」孩子的情緒,勿用話語打斷否定
在聽障家庭中,父母可能因聽力限制無法察覺孩子的哭聲,但他們透過觀察孩子的行為、表情,甚至生活中的細微線索,去彌補聲音的不足。然而,在聽人家庭中,父母雖擁有聲音這個工具,卻常因忙碌或忽視而未能真正「聽見」孩子的情緒需求。當孩子的情緒需求未被看見,可能會導致孤立感。例如,當孩子表達不開心時,父母可能以「你想太多了」或「這沒什麼大不了」的說詞中斷話題,讓孩子感到被否定或忽視。一同「看見」情緒,在聽人家庭中,父母可以練習傾聽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內在的需求,並以尊重的態度回應。
聽障父母與CODA可能因聽力差異而產生溝通上的距離,但透過手語、文字和情感交流,他們努力建立親子間的連結。電影中的CODA在成年後逐漸接受自己的身份,回想過往父母如何分享自身的感受,才理解這份深刻的愛。
現代家庭中,親子間的疏離感往往源於缺乏深度溝通。當父母只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卻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或孩子因害怕被批評而選擇保持沉默,這樣的情況可能像耳朵自動關上靜音。或許,透過情感交流的時間,主動探索彼此的所想、興趣與價值觀,即使不完全理解也沒有關係,這樣的互動能幫助修復親子間的情感聯繫。

別讓聲音成為情緒利刃
《我生活的兩個世界》中,由於父母的聽障,孩子時常面臨他人的誤解或偏見。影中,同學隨口評論「你媽媽說話方式怪怪的」,看似無意的一句話,卻在CODA心中留下難以抹去的印痕,讓他感到困惑甚至羞愧。同樣地,在聽人家庭中,外界的偏見或價值觀也可能成為親子溝通的障礙。例如,孩子因行為或表達方式與他人不同,遭受冷眼或不友善的態度,進而感到孤立,也更不願向父母敞開心扉。此時,父母若能以同理的態度尊重並理解孩子的感受,透過共同討論或情境模擬,幫助孩子接納自身與家庭的獨特性,並學習如何應對外界的挑戰。如此不僅能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也能促進親子間更深層的情感連結。
在聽障家庭中,情緒的傳遞更多依賴非語言的方式,這反而讓家庭成員更專注於彼此的感受。電影中展現了許多溫馨的母子互動畫面,一個眼神似乎就能傳遞「我在你身旁」的支持與陪伴。而在聽人家庭中,衝突往往因情緒失控而中斷溝通。例如,父母因孩子的行為感到憤怒而大聲斥責,或孩子因父母的批評而拒絕交流。此時,「聲音」不再是溝通的橋樑,而成了情緒的利刃。要化解這種局面,需要家庭成員具備冷靜處理情緒的能力。透過練習情緒管理的暫停技巧,包括語言和非語言的調整,在情緒相對平穩時重新展開溝通,才能讓親子互動回到正軌。

溝通的力量來自於情緒的理解
從《我生活的兩個世界》中我們可以觀察到,溝通並不僅僅依賴聲音,而是需要情感連結與支持。他們用手語、文字和非語言交流,克服了生理上的限制,展現出溝通的力量。有時候,雖然擁有聲音這個強大的工具,卻常因忽視、偏見、情緒失控或疏離而陷入溝通困境。
看見情緒、理解感受,透過同理心與交流來促進親子間的連結。我們可以重新審視自己的溝通模式,並運用以上幾個心法做互動嘗試。當我們努力讓溝通更加順暢時,能讓每一個家庭成員在情感交流中找到真正的歸屬。
【延伸推薦】
電影|《我生活的兩個世界》:大仔自小擔任聽障父母與外界溝通的橋梁,長大後因壓力逃赴東京。直到遇見一群聽障朋友,才重新體會母親的愛,開始與自己和解,找回家的方向。
電影|《吹夢無蹤》:聽障女孩洋洋熱愛徒手攀樓,追求自由,夢想成為攝影師。導演長期跟拍她,兩人以坦率對話分享生命與友誼,彼此映照自我。
文章|聽障舞團創辦者林靖嵐:不管用口語或手語,人際交流最重要還是同理心
作者:廖泊喬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8.21

雲林虎尾人,臺灣大學醫學系畢,為精神科專科醫師、成癮專科醫師,目前在醫院服務。著有《古人解憂療鬱帖》、《文豪酒癮診斷書》。臉書:喬喬看癮科學;Instagram:addiction_ch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