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曾以「台灣隊」為名參賽奧運,「中華台北」名稱來自「洛桑協議」

2024世界十二強賽場上,台灣隊長陳傑憲開轟後雙手在胸前比框,其他隊伍都有國名,只有台灣隊服胸前空白一片,左邊為「CT」,引發討論。美籍導演項睿(Garret Clarke)製作紀錄片爬梳歷史,闡述「中華台北」名字的由來,1960年代台灣也曾以「Taiwan」為隊名參賽,但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則認為台灣應以「中華民國」參賽,才能獲得國際認同。

圖/《名字的重要性?中華台北的故事》
圖/《What’s in a Name? A Chinese Taipei Story》(名字的重要性?中華台北的故事)

當「Team Taiwan」的喊聲迴盪在2023年世界棒球經典賽(World Baseball Classic,WBC)賽場上,最能團結人心的國際級運動賽事,台灣只能以「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作為名稱參與,台灣人真實的感受如何?

在台灣生活近20年的美籍紀錄片導演項睿(Garret Clarke)和其團隊前往台灣大街小巷進行街訪,《名字的重要性?中華台北的故事》紀錄片中,受訪者多半不樂見「中華台北」這個名稱。有民眾提到:「把名稱換成台灣,會顯示我們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但中國不會允許這種事情發生,這是困難所在」。項睿則認為,要真正了解「中華台北」的意義,需要先細緻地爬梳台灣的歷史。

台灣在1960年代曾以「Taiwan」之名參與奧運

1949年,國民黨在國共內戰中失利,撤退來臺,兩岸進入緊張的對峙局勢。這為國際奧委會(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IOC)帶來挑戰,因為一個國家只能有一支隊伍參加奧運,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兩邊都聲稱自己代表中國。

1952年,國際奧委會為了安撫中共,提出台灣隊伍必須更換名稱的訴求,這也使得台灣在當年夏季奧運中退賽。1956年,中共抵制奧運、更在1960年代完全退出國際賽事。1960年羅馬奧運台灣使用「福爾摩沙(Formosa)」參賽;1964年東京奧運與1968年墨西哥奧運,台灣皆以「台灣(Taiwan)」名稱參加(註)。但當時國民黨政府對此名稱表示不滿,他們認為台灣應以「中華民國」參賽,才能獲得國際認同。

1971年,中國正式加入聯合國,中華民國被驅逐、退出聯合國。1976年蒙特婁奧運,加拿大政府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堅持台灣不得使用中華民國的隊名、國旗、國歌參賽,國際奧委會遂提出台灣以「台灣」隊名參賽,卻遭當時國民黨政府拒絕、最後退賽。

1981年,國際奧委會和中華民國奧林匹克委員會簽訂《洛桑協議》,確認台灣以「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參賽名稱、旗、歌及排序等規定,參加奧會轄下的比賽、會議與相關活動,稱為「奧會模式」。

時至今日,政大法律系副教授林佳和指出,台灣走到使用「中華台北」這個稱呼,並不是誤會(misunderstanding),而是政治權力(political power)拉鋸的結果。台灣在奧運國際賽場上,不能使用國旗、國歌,取而代之的是中華奧委會的會旗和國旗歌改編版。

2018年東奧正名公投案遭否決,多數人不願破壞現狀

2018年,台灣舉辦公投,其中一項公投案:「你是否同意,以台灣(Taiwan)為全名申請參加所有國際運動賽事及2020年東京奧運?」遭否決。駐台獨立記者何貴森(Chris Horton)點出,此公投案遭否決的因素很多,多數台灣民眾不願破壞現狀,冒著無法參加奧運的風險。

於2004年雅典奧運摘金的台灣跆拳道選手朱木炎也提到,曾有台灣選手在國際賽事上獲勝、拿著台灣國旗繞場,最後比賽暫停,選手遭大會遣返回國。他認為選手出賽的權利至關重要,「即使改變名字,但選手無法參賽,那這個名字也就沒有意義了。」

2018東奧正名相關報導。《公視新聞》

政大法律系副教授林佳和的看法則是,在運動賽場上,所有對手都認為你是來自台灣,只是你被迫冠上一個怪異的名字在衣服上,這是台灣選手的處境。但為了參加比賽,而接受這個名稱,「個人覺得這是對運動員非常壞的影響,那個影響就是,只要能夠參加比賽,我不在乎公平性。我覺得那是一個嚴重的扭曲。」

台灣社會不斷在變化,國際社會也是。前福斯體育台球評徐正賢分析,新冠疫情後,全世界都意識到「台灣」與「中國」兩個不同國家的區別,中國無法以誠信、信任或友誼與台灣競爭。又如,在2021年於賽普勒斯舉辦的世界自由潛水錦標賽中,主辦單位無預警移除台灣選手在成績榜上的國旗,引起其他國家選手的不平,隔天幾乎所有選手都要求主辦單位撤下自己的國旗,以聲援台灣選手。

「中華台北」背後的故事,不僅有歷史上遭受的外交打壓、台灣人民對自我身分認同的追尋,無法更名的不平,更有著國際社會的多元聲浪。「台灣在改變,因為世界在改變、中國在改變,這也會影響台灣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世界,」林佳和說,這段路途雖遙遠,台灣人要勇敢走下去,並確認自己的想法,才有辦法去面對這些問題。

註:1960年代,台灣參與夏季奧運的名稱分別是:1960年羅馬奧運,台灣以「Formosa」名稱參加,當年台灣代表團並舉著「抗議中」(Under Protest)的牌子進入場。1964年東京奧運與1968年墨西哥奧運,台灣則皆以「Taiwan」名稱參加。

【延伸推薦】

紀錄片|《名字的重要性?中華台北的故事》:中華台北,不只是一個名稱。本片揭開台灣隊在國際賽事背後的歷史與身份認同。深入探討台灣運動員與奧運政治的角力,以及他們如何用熱血讓世界看見台灣。

作者:公視數位內容部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8.18

觀點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