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接住撐不住的大人?放下面子向外求援喘息,再嘗試修補親子關係

《我們與惡的距離Ⅱ》鏡頭深入角色的家庭,劇中縱火案的元兇胡冠駿從小被鑑定過動,父母用高壓方式矯正孩子,卻衍伸出悲劇的骨牌效應。身為父母的觀眾,一定能同理劇中父母親深沉的無力感:誰來接住不能選擇小孩,以及被控失格卻不能放棄的父母?當父母本身能量不足,絕對需要放下面子向外求援,接軌社會福利制度,練習接納自己與小孩的需求。

當家人出現身心狀況,其他家庭成員也需要被理解。圖/《我們與惡的距離Ⅱ》
當家人出現身心狀況,其他家庭成員也需要被理解。圖/《我們與惡的距離Ⅱ》

社會是由每一個家庭組成的,當「家」這個單位出問題的時候,社會制度真的能接住任何一人嗎?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Ⅱ》揭開基層人民生活困境與社福制度的現況,不論是大人或小孩一旦出現身心狀況,骨牌效應讓一個家庭瞬間崩盤瓦解,而原本期待發揮功能的社會安全網,因社工與醫護負荷嚴重超載疲於奔命,無人為惡卻也只能眼睜睜看見「惡」在縫隙中悄然成形……。

沒有放棄的選項,能量不足的父母該怎麼辦?

劇中縱火案的元兇胡冠駿,是一名從小就被鑑定過動的孩子,家中經濟支柱的父親家威因事業忙碌而忽略對過動症的了解,導致原本聽從醫囑服藥的冠駿停藥,母親只能承接教養不力的指責與壓力,開始強迫冠駿「學文靜的東西」。可想而知,根本無法克制衝動情緒的冠駿,不僅在強制懲罰、強力壓制的童年中長大,到了青春期更是學校頭痛人物,父母漸漸失去耐性轉為逃避,送到寄宿學校眼不見為淨。或許是潛意識裡想引起父母的關注與反應,冠駿惹出的風波隨著年紀越鬧越大。

無法接納、理解過動症,只想「矯正」孩子的父母各自選擇「正當理由」逃避,劇中爸爸家威全新投入事業不想回家,媽媽則是以照顧另一位孩子遠至國外;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多「冠駿版家庭」,有家庭之殼卻無家庭之實;然而看著劇中下班呆坐沙發、面對空無一人客廳的父親,同樣身為父母的觀眾,一定能同理深沉的無力感:誰來接住不能選擇小孩、被控失格卻不能放棄的父母?

高壓的親子關係恐有家庭之殼,無家庭之實。圖/《我們與惡的距離Ⅱ》
高壓的親子關係恐有家庭之殼,無家庭之實。圖/《我們與惡的距離Ⅱ》

沒有人天生會當父母,更何況面對需要特殊照顧的孩子。當父母本身能量不足,絕對需要放下面子向外求援,不是將孩子關在家裡、更不能高壓強制管理,尋求家人朋友的支援,走向戶外大自然等非人群密集處,先營造友善低壓力的喘息環境,自行建構人際安全網是首要工作,並與社會福利制度接軌,練習接納自己與小孩的需求。

「沒有地方可以關住小孩一輩子!」小孩也終將成人有獨立的行動與想法,然而長大後的特殊需求成人不容易被識別,導致一有摩擦就容易升級為巨大衝突甚至成為社會事件。過於追求經濟成長的台灣,與其花大錢補破洞,不如重視家庭功能、給予父母更多時間與資源,才是安定和諧社會的最佳保障。

關係修復是最困難的過程,家人陪著才有奮鬥的目標

知名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曾表達:「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劇中鏡頭深入事件相關人的家庭,觀看「每個人與他的產地」,了解每位父母的教養脈絡;每個家庭、每對親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組合,因此教養從來無法複製成功,只能不斷學習與進步,學會看見、協助每一個人的課題。

例如在大家族裡從事政治的高張玉敏,在男人派系間周旋的她只能強硬到底,無法消化小三之女政茗存在的事實,想盡辦法逼走她,卻也因此與充滿理想性的兒子政光有極大矛盾與衝突。兒子選擇用關係疏離表達抗議,而我們在玉敏身上看見,她從來沒有放棄過與孩子的連結,漸漸地接納自己的怒氣、選擇看見無辜的政茗,也理解兒子的改革與堅持,以行動修補關係,親自下廚協助扶養政茗的兩個孩子,世代間逐漸和解。

劇中高張玉敏(右)不放棄孩子的連結,用行動修補關係。圖/《我們與惡的距離Ⅱ》
劇中高張玉敏(右)不放棄孩子的連結,用行動修補關係。圖/《我們與惡的距離Ⅱ》

劇中有句話:沒有愛,那些改變是不可能的。

另一個以老一輩政治人物為核心的家庭,作主的阿公簡光坤教養風格看似權威實則溺愛,每當孩子出錯,即使心中自知理虧仍出手安撫調解,不曾讓孩子自己收拾後果,直至自己也忍無可忍,也是採取暴力揮巴掌的方式教養,這個家庭其實毫無對話、反思的練習機會,阿公的愛是決斷、單一的價值觀加值。這樣的阿公仍舊為了愛改變。透過一次突如其來的大病,領悟到自己終究無法替下一代永遠遮風擋雨,於是做了親身示範,認錯、道歉、作出修復式的彌補。

不論是哪一個家庭,我們都看見為愛作出改變的勇氣和嘗試,只要開始,永遠不會嫌晚。

劇中政治世家長輩代替兒子道歉,嘗試彌補與改變。圖/《我們與惡的距離Ⅱ》
劇中政治世家長輩代替兒子道歉,嘗試彌補與改變。圖/《我們與惡的距離Ⅱ》

隨著孩子出生而誕生的「家」,永遠是希望的開始

隨著縱火案開庭,我們終於明白縱火犯冠駿與女友的孩子剛誕生,急於找工作卻因情緒障礙一再受阻,最後憤而點火鑄下大錯。默默旁聽的父親家威此時也才知曉自己孫子已出生。

久未聯繫的父子再見面,已是牢中探視場景,家威拿起電話第一句話:「你的孩子叫什麼名字?」冠駿原本充滿心結憤怒的眼神,轉換成驚訝、柔和的眼光看向父親。此時,我們看見的是一個「家」的誕生。

最後結局停留在此,冠駿因孩子而努力、家威看見冠駿努力而重拾關係,他們都因下一代看見重生機會,彌補失衡的過去並創造一個不一樣的家。

《我們與惡的距離Ⅱ》議題短片。

【延伸推薦】

影集|《我們與惡的距離Ⅱ》:故事從一場超市縱火案展開,24歲的嫌犯造成五死十二傷的慘劇,這案件成為施⾏國民法官制度後,首個可能判處死刑的案例。大火也燒出了六個家庭交織的命運,時有錯過又彼此牽扯,他們背負著各自生命故事跨越了20年,復仇、背叛、傷害、墜落,並相互救贖,在隨機殺人事故之後,命運會將這六個家庭帶往何處?

文章|過動症孩子教養不再崩潰:學會放下心結,善用資源共同成長

文章|《我們與惡的距離Ⅱ》背後的精神世:精神科醫師馬大元談疾病、復原與「接住」

作者:羅怡君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08.13

羅怡君

斜槓中年,現以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為主要身分。

曾任職於奧美公關、三立電視與外商,擔任行銷公關與企業溝通之角色,離開職場後已溝通與教養為出發點,展開多元人生的探索與實踐,創立「Home Page首頁讀書館」,成立讀書會推廣兒少閱讀小說。

出版七本著作,fb粉專為:「羅怡君:孩子教我們的事」、「Home Page首頁讀書館」

Podcast:《K歌Su房》、親子天下《少年特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