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來自台灣的國中小生親訪北極研究地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寫下台灣科學教育的創舉。成員盧羿涵在北極做塑膠微粒實驗,另外還觀察到冰河與海洋交界處水流的奇特現象,回台後與同校同學組團隊持續研究一年,獲2025年第65屆全國中小學科學展覽會「地球科學類組第一名」及「探究精神獎」,透過好奇心引發假設與驗證,就是最珍貴的科學探究精神。

在極地冰封之地,台灣中學生首次站上國際氣候觀察最前線 !三人小組盧羿涵、楊宜臻、葉于裴,憑藉《北極地區河口水體自然對流現象之實驗探討》一作,勇奪第65屆全國中小學科學展覽會「地球科學類組第一名」及「探究精神獎」雙項殊榮,掀起教育界的討論熱潮。
在北極河海交界處,觀察到被忽略的現象
故事的起點來自公視的節目《下課花路米:全球暖化系列》,在節目主持人林哲熹的帶領下,一群「探索小夥伴」踏上了前進北極的旅程,一探氣候變遷的真相。盧羿涵參加節目面試,實驗計劃是研究海水中的塑膠微粒,在北極完成採樣後,當她站在冰河流入海洋的交界處,卻意外觀察到水面下不斷冒出、如棉絮般的奇特流體,一路向海飄移。這不尋常的現象,連現場的專家也忽略的現象,反而點燃了她內心的火苗:「我想成為第一個知道的人。」
回國後盧羿涵與科展同伴展開長達一年的研究旅程,他們翻閱文獻、重建現場條件、親手設計模擬裝置,歷經超過30次失敗,終於還原了那個奇異現象的本質:原來,那是一種名為「羽流(plume)」的對流現象,源自冰融水與海水密度差異所引發的動力行為。
盧羿涵這份探究實驗的堅持和熱情,來自對世界的好奇心。她開玩笑說:「從我妹妹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就希望自己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知道別人不知道的知識。」
盧羿涵原本對科展並沒有特別的想法,七年級時,自然科教師陳英杰在永續課堂上看見她發亮的眼神,經常踴躍回答問題,因此邀請她加入科展團隊,從蒐集議題,到研究三部曲—觀察、假設、驗證,一步步累積紮實的科學核心素養。
陳英杰說,「學科學,玩興很重要。」如同小孩溜滑梯,會嘗試如何溜得更快、更省力,這就是一種探究;而把自己的觀察結果和別人分享,並且聽聽別人的說法,就是探究的樂趣。樂趣,讓學習者能夠主動尋找知識、自主學習,而非被動的接收知識。

親臨北極打開眼界,青少年的提問與思辯無極限
這次親訪北極,盧羿涵覺得自己除了能實地感受北極的自然環境,驗證平日累積的科學素養與獨立思考能力,最大的收穫,是在這趟旅程中遇見很多喜歡自然的人、願意為地球發聲的人。「他們的熱情深深感染我,讓我相信,科學不只是數據與理論,更是一種關懷世界的方式。」
陳英杰指出,這不只是節目,更像是一場教育上的創舉。過去電視節目所呈現的北極,多半是在旅遊節目踩點,少了提問與思辨。《下課花路米:全球暖化系列》用孩子的視角打開了大眾的眼界,透過中小學生的好奇心,引發真實的對話,這本身就是最珍貴的科學教材。
他也進一步呼籲家長:「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讓孩子親近自然,尤其是在陌生環境中探索,是啟發科學精神最好的起點。」

帶台灣青少年前進北極,傳承科學探究精神
作為全台第一個把國中小生帶到北極的節目,《下課花路米:全球暖化系列》除了擁有黃金製作團隊,合作單位「台灣極地研究中心」(Taiwan Polar Institute)更是幕後重要的推手。極地研究中心自2021年和波蘭哥白尼大學合作,開始在北極進行研究,2022年更建立第一個台灣極地工作站,肩負推動台灣科學家參與國際科研、深化科普教育和科學外交等任務。
台灣極地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錢樺坦言,最初對與兒少節目的合作並不樂觀。「極地研究節奏緊湊、任務艱鉅,中小學生能參與的幅度有限,我其實擔心會拖慢進度。」
但他也開始思考,氣候變遷衝擊最大的,正是這群下一代。如果讓科學只停留在專家與報告之中,它的影響力是有限的。「我們決定『Think Big』(大格局、大思維),讓這個節目成為跨世代對話的橋梁和指標,也讓科研的影響走得更長遠。」
節目的拍攝歷程,也讓錢樺意外找回自己投入科學的初心。「我不是為了完成報告而來,而是想成為那個站在第一線、最早知道世界正在發生什麼的人。這份熱情,其實與孩子們並無不同。」
錢樺認為,節目的最大價值是用「童心」打開了「科學的門」,把枯燥的科學變得充滿樂趣,且具感染力,能啟發中小學生對我們身處環境的關切。
。圖片提供/小公視《下課花路米》.jpg)
學生懷抱探究精神持續研究,獲邀至中研院交流
盧羿涵在科展競賽中奪下雙料冠軍,也讓錢樺深有感觸:「她的出發點不是為了比賽,而是為了理解那片冰封海面下到底發生了什麼。這才是真正的科學家精神。」
他補充,科展的題目不用高深,但必須對自己誠實。孩子願意走出去,敢問問題、追答案,就是最好的起點。
科展雖然告一段落,但這群中學生的研究旅程仍在延續。獲獎團隊已受邀前往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訪問,開啟更高層次的思考和交流。節目所拋出的問題仍在持續激盪:「全球暖化是人類造成的嗎?還是地球氣候本來就會變遷?我們是否只是加快了變化的速度?」
科學的價值,不只是尋找正確答案,更在於提問的勇氣與批判性的思考。它不只存在於實驗室,也能應用於日常之中。有些問題不一定能馬上回答,但願意問,願意去嘗試和找答案,那份探究的精神,就是改變未來的種子。
【延伸推薦】
節目|《下課花路米:全球暖化系列》:12位關心全球暖化現象的大人小孩,將兵分三路前往北極、帛琉、挪威三地,在暖化最前線,一探氣候變遷的真相。
文章|親眼目睹海龜排泄塑膠大便,水下攝影師在海洋中的無助瞬間
採訪撰文:黎詩彥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8.7

政大廣電系畢業。專職作家,斜槓新聞採訪、廣告文案等媒體工作。著有《一切從信心開始》、《親愛的老公》、《你在黑夜中閃耀》、《我那不完美卻幸福的單親旅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