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II》中羅譽兄妹的故事,映照出青少年飲酒問題的複雜性。根據統計,臺灣每七位孩子中就有一人30天內曾接觸酒精,超過六成是家人提供。青少年時期的飲酒行為,未來更容易形成酒精依賴,真正保護青少年的方式,是讓他們理解:面對壓力與情緒風暴,永遠有比酒精更可靠的工具箱,例如找親友談話或運動,這些選擇會成為終生受用的情緒調節能力,也讓成長中的大腦,能在更安全的環境中發育成熟。

《我們與惡的距離II》中,一幕關於酒精的場景令人印象深刻。當精神科醫生馬亦森因情緒失控而服用藥物後,急著找飲料配藥時,國中生羅譽立刻上前阻止:「不行啦,酒和藥不能一起吃。」雖然羅譽及時搶下了紅酒瓶,但馬亦森還是喝了一口酒。這一幕不僅展現了羅譽的機警,也讓人暗中讚賞,國中生也知道酒精與藥物可能會有交互作用!
接下來的場景更值得深思。羅譽的妹妹國小生羅卉,看到哥哥手握紅酒瓶,立刻將酒瓶拿到自己手上。她的動作看似簡單,卻透露出對家人的深切關懷。羅卉想必是想到了羅譽之前醉酒的模樣,那種不安與害怕,已經烙印在她的記憶中。當羅譽偷偷喝酒被羅卉發現時,她擔憂地說:「你有酒癮了啦你。」這句話不僅是對哥哥的關心、對於家人飲酒的擔憂,也是劇中對於青少年飲酒議題的提醒。
臺灣每7名國中生有1人近期飲酒
羅譽的飲酒行為並非特例。根據臺灣國民健康署於2021年的調查,臺灣國中生過去30天內的飲酒率達14.1%,相當於每7位孩子中就有1人近期接觸酒精。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些飲酒的國中生中,有63.3%會在喝酒時一天攝取超過1杯(約含10公克酒精),也就是當天的飲酒量不少,更要注意短時間大量飲酒的身心影響。而這樣的數據提醒我們,臺灣青少年飲酒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議題。
青春期是大腦發展的黃金期,此時神經仍正在發育成熟當中。酒精會直接干擾成熟中的大腦,就像在未乾的水泥地上踩腳印。這些「痕跡」可能影響未來的認知功能、學習力與情緒管理能力。研究也顯示,14歲前就開始飲酒的孩子,成年後酒精依賴的風險是20歲後才開始飲酒者的4倍。這意味著,青少年時期的飲酒行為,未來更容易酒精依賴,也可能會對他們的一生產生較難以估量的影響。

「喝一點沒關係」?青少年的酒精六成以上是家人提供
然而,許多家長可能並未意識到,自己無意間可能成了孩子接觸酒精的管道。調查發現,有超過一半的國中生取得酒精的主要管道是「家人提供」(佔64.7%)。或許有些父母可能認為「讓孩子淺嘗就好」,或覺得「節日喝一點沒關係」,而這樣的想法再加上文化中包裝的酒精形象,之後更容易觸發長期的飲酒模式。
面對這樣的議題,或許家長可以採取一些具體的行動。例如,用氣泡水加水果自製「無酒精雞尾酒」,讓孩子感受到儀式感而不需接觸酒精。同時,明確表達「18歲前不飲酒」的家庭原則,這比「偶爾沒關係」的模糊界線更有保護力。若發現孩子飲酒,先同理「是不是好奇或想放鬆?」再說明大腦保護的觀念,這樣的做法更能讓孩子理解並接受。
建立說「不」的能力與勇氣,喝氣泡水也很酷
青少年飲酒不只影響當下,更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因青少年體型較小,同樣酒量更容易酒精過量或中毒,也可能因判斷力下降導致意外或危險行為。酒精還會影響記憶中樞「海馬迴」與情緒中樞「杏仁核」,短期記憶清空(斷片)之外,也將影響情緒的因應方式與衝動的控制模式。而青春期本就容易情緒較為起伏波動,酒精可能成為「快速紓壓」的錯誤選擇,反而延緩孩子發展健康應對技巧。
與其強硬禁止,不如幫助孩子建立「主動選擇不喝酒」的能力。用孩子聽得懂的話解釋「酒精如何暫停大腦的施工藍圖」,創造替代方案,例如當孩子說「朋友都在喝」,可以建議「那我們帶超商的新款氣泡水去開箱!」強化支持系統,學校師長與同學、社團夥伴與周遭親友都是重要夥伴,共同營造「不喝酒也很酷」的氛圍。
《我們與惡的距離II》中羅譽兄妹的故事,像一面鏡子映照出青少年飲酒問題的複雜性。酒精的影響往往隱微卻深遠,可能悄然改寫一個人的成長軌跡。不過,這並不是一個無解的困境。當我們用科學知識拆解「一杯酒背後的生理代價」、以創意提案取代「喝一口」的社交儀式,並在家庭與校園織起支持網絡時,實質上是為孩子搭建了更堅固的防護網。
真正的保護,不在於單純禁止酒精的接觸,而是讓青少年理解:即使面對壓力與情緒風暴,他們永遠有比酒精更可靠的工具箱,或許是一杯冰涼的氣泡水搭配真心對話,或許是一場揮汗的球賽釋放壓力。這些選擇,之後將會累積成為他們終生受用的情緒調節能力,也讓成長中的大腦,能在更為安全的環境中發育成熟。
【延伸推薦】
影集|《我們與惡的距離》:故事從一場超市縱火案展開,24歲的嫌犯造成五死十二傷的慘劇,本案成為施⾏國民法官制度後,首個可能判處死刑的案例。大火也燒出了六個家庭交織的命運,時有錯過又彼此牽扯,他們背負著各自生命故事跨越了20年,復仇、背叛、傷害、墜落,並相互救贖,在隨機殺人事故之後,命運會將這六個家庭帶往何處?
文章|《混沌少年時》教我們的親子對話藝術:在二元世界中培養思考的彈性
作者:廖泊喬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7.25

雲林虎尾人,臺灣大學醫學系畢,為精神科專科醫師、成癮專科醫師,目前在醫院服務。著有《古人解憂療鬱帖》、《文豪酒癮診斷書》。臉書:喬喬看癮科學;Instagram:addiction_ch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