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憂鬱症外顯症狀常為「生氣」,家長恐誤解讀為叛逆

大眾普遍認為青春是陽光燦爛、充滿活力的人生階段,因此難以理解「這麼年輕,怎麼會得憂鬱症?」精神科醫師鄧惠文強調,憂鬱其實並不是當事人可以選擇的。憂鬱症與挫折導致低落的憂鬱情緒不同,「憂鬱症」是大腦中的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減少所導致的疾病症狀,難以從外在表現來判斷;有心理師指出「生氣」是青少年憂鬱症較明顯的表徵,但又容易被家長誤解為叛逆,因此若有憂鬱傾向建議可先做量表測試,發現異狀需要就醫求助專業。

示意圖
示意圖

就讀大學三年級的詔得有個願望——他希望自己能夠發自內心的笑。詔得覺得自己已經有好多年,較難感受到正面的情緒,有時遇到同學講笑話逗大家笑,他會假笑捧場,維持熱絡場面和人際關係,但真實的他,其實一點都不開心。

青少年罹患憂鬱症的比例越來越高,《少年願望事務所》節目主持人黃豪平、鄧惠文呼籲大家共同來關注這個議題,「『憂鬱症』不等同於『憂鬱的情緒』,『憂鬱情緒』可能是因為遇到挫折,導致心情低落;『憂鬱症』則是大腦當中的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減少所導致的疾病症狀,很多人會誤會憂鬱症只要多想開就好了,但他們其實是大腦機制出了問題。」

在《少年願望事務所》邀請的學生代表中,每個人都曾有過憂鬱的經驗,像若語從幼稚園就遭到同儕霸凌,成長過程中一直都很不快樂,高一時去看精神科,被醫生診斷出中度憂鬱症;加恩高中時因為籃球校隊比賽壓力大,回家會亂吼亂叫,卻被爸媽誤認是在搞笑、耍白癡,加恩沒有向任何人表達心情,直到後來承受不了壓力,決定休學。

有憂鬱傾向可先做量表測試,若有異狀務必盡速就醫

憂鬱症患者很難從外在表現來判斷,很多人會不想讓別人察覺自己的狀況,刻意裝沒事、強顏歡笑,反而造成更大的內耗,讓自己陷入負面情緒的無限迴圈中。

Youtuber建銘回憶自己過去在高中校外教學時,認識了一個學弟,對方很有才華也很幽默風趣,短暫相處中,完全看不出他有什麼異樣,不久後,建銘竟在學校目睹那位學弟從高樓墜落,才知道那位學弟患有重度憂鬱症。

Youtuber建銘。圖/《少年願望事務所》
Youtuber建銘。圖/《少年願望事務所》

諮商心理師杜珝萌指出,兒童青少年若有憂鬱傾向,需尋求兒童精神科專科醫師診斷,未滿18歲須由家長或監護人陪同,也可透過「病人健康量表」(PHQ-9)進行簡單的「快篩」,如有異狀需就醫確認症狀。

病人健康量表(PHQ-9)包括以下幾個問題:
1.睡眠問題,包括入睡困難或過度睡眠。
2.食慾變化,包括食慾減少或增加。
3.注意力和集中力下降。
4.感到沮喪、無望,或是對自己產生否定的想法。
5.有負罪感,或是無故地自責。
6.感到疲勞或缺乏精力。
7.對生活失去興趣或樂趣的感覺。
8.情緒莫名暴躁易怒或波動。
9.對生命的價值感到絕望,甚至有傷害自己的念頭。

以上9項描述,若有5項以上符合,代表有憂鬱傾向,需要盡速就醫。杜珝萌強調,「生氣」是青少年憂鬱症較明顯的表徵,青少年常透過「生氣」來展現自己所有的情緒,無論是害怕、難過、不知所措……,都會用「生氣」來傳達。很多家長會將孩子生氣解讀成叛逆,忽視了憂鬱症的徵兆。

諮商心理師杜珝萌。圖/《少年願望事務所》
諮商心理師杜珝萌。圖/《少年願望事務所》

積極建議恐導致反效果,單純的陪伴傾聽就足夠

憂鬱症不只折磨當事人,對周遭的人也是一種挑戰,當家人好友罹患憂鬱症時,該如何接住他們?在國中任教的黃老師分享自身經驗:她剛開始當老師時,曾遇過一個憂鬱症學生,經常不來上課,她鼓勵對方:「你一定會好的」、「大家都做得到,你也沒問題的」,黃老師以為自己的態度已經夠友善了,後來才知道自己說的每句話,對憂鬱症患者來說都是一種傷害。

精神科醫師鄧惠文指出,憂鬱症患者經常被誤會是「不想」出門、「不要」上學……,事實上,他們不是「不想」,而是「無法」。憂鬱症患者無法控制自己的大腦,有時連作夢時,連夢境都會讓他焦慮,還有不少人會有極度倦怠、踏不出房門的狀況,爆棚的負能量不只困住自己,也會讓親朋好友想要保持距離。

單純的陪伴、傾聽和擁抱,對憂鬱症青少年來說,會是一個很大的幫助,但在執行上仍有一定的難度。鄧惠文解釋,陪伴憂鬱症患症非常困難,陪伴者常會有一種無力、被消磨的感覺,所以很多人會開始提供各式「速成」建議,像是:「走出去」、「多運動」、「去做你喜歡的事」,但這些建議反而會導致反效果。也有人會將憂鬱症患者貼上「自私」、「沒有同理心」等標籤,事實上,憂鬱症患者不只對自己的事情敏感,對其他人的處境也很敏感,他們知道,「如果我怎麼了,周邊的人會很難過」,卻對自己的狀況無能為力,內心越自責,壓力就會越大,最終讓自己被壓垮。

黃老師分享過來人的經驗:青少年常常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與其亂槍打鳥提供建議,不如保持沉默,告訴他:「沒關係,慢慢來」,不要急著給憂鬱症患者任何意見,如果一定要提供建議的話,最好講兩面的話,舉個例子,黃老師會建議憂鬱症的學生:「如果學校給你很大的壓力,你可以好好休息,先不要來學校;如果你來學校會覺得舒服一點,那你就來上學。」

國中教師黃老師分享陪伴憂鬱傾向學生的經驗。圖/《少年願望事務所》
國中教師黃老師分享陪伴憂鬱傾向學生的經驗。圖/《少年願望事務所》

憂鬱與否無法選擇,盡量忠於自我感受

在大眾的認知中,青春應該是陽光燦爛、充滿活力的人生階段,因此大多數人都很難理解:「這麼年輕,怎麼會憂鬱?」也有爸媽會認為:「你憂鬱什麼,整天對我大小聲,我才憂鬱呢!」、「小孩子整天沒事,憑什麼喊累?我上班賺錢都沒有你累!」甚至有爸媽即使看到了診斷書,都仍然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會罹患憂鬱症。

鄧惠文希望大家透過節目能理解:憂鬱,其實並不是當事人自己可以選擇的,而在價值觀越單一的社會,不能符合主流價值觀的人,越容易感到孤單,產生憂鬱。

黃豪平也和鄧惠文一起鼓勵所有「想發自內心笑出來」的年輕人:不用逼自己笑,我們越是想要用笑聲來療癒情緒時,有時反而會適得其反,能夠讓自己處於一種平靜的情緒之下,就已經很難得了。人生本來就是有笑有淚,不管你現在的狀況是什麼,你都可以忠於自己的感覺,有任何情緒,就勇敢地表達出來。憂鬱症是需要重視的疾病,要改善憂鬱症或得到更好的生活,就要從面對它、不欺騙自己、不迎合他人開始。

【延伸推薦】

節目|《少年願望事務所》:每集會有一位許願者來到節目說出願望,透過主持人鄧惠文和黃豪平的穿針引線,以及大人和青少年組成的願望團,大家一起「說」個痛快、「聽」得盡興!

文章|轉念無助緩解憂鬱症,患者真正渴求的是聆聽與理解

文章|我與躁鬱症共存二十年:學習接受自己的病,沒有光鮮亮麗也能綻放生命的美

作者:文蔚然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5.26

資深媒體人,作品散見於各大媒體。喜歡觀察,喜歡嘗試新鮮事物,期望能透過用書寫將正向力量匯聚筆尖,豐富讀者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