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少年時》教我們的親子對話藝術:在二元世界中培養思考的彈性

《混沌少年時》最珍貴的啟示是:每個「問題行為」背後,都有一連串未被聽見的對話需求。主角傑米需要的不是被貼上「偏差少年」的標籤,而是一個能幫助他區分「獲得父親認同」與「符合陽剛期待」的對話空間。這樣的對話不需要戲劇性的轉變,而是藏在日常的互動當中,當孩子被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維性別標籤困住時,引導他們看見自己的特質。

《混沌少年時》從一樁兇殺案出發探討青少年議題。圖/Netflix
《混沌少年時》從一樁兇殺案出發探討青少年議題。圖/Netflix

《混沌少年時》中有個令人心碎的一段:父親回憶:主角傑米在場上踢球時表現很糟,父親轉過頭去不願意看傑米,這個小動作讓傑米深受打擊。小小細節,卻生動地展現了青少年敏感而矛盾的心理狀態。他們渴望被理解與認可,卻又常常被困在自己建構較小的認知框架中,這樣的矛盾常常困擾著青少年。

《混沌少年時》中同學間的互動發人深省,那些看似平常的社交行為與網路互動,實則暗藏著隱微而現實的權力互動。影集中提及「80%的女性被20%的男性吸引」的現象(註),不僅呈現青少年間流行的價值觀,更凸顯同儕互動中較強烈的對比。這種環境催生了自覺被邊緣化的「非自願單身者」(Incel,involuntary celibate),他們被排除在主流社交圈外,內心纏繞著難以說出口的無助感,而由此衍生的挫敗與痛苦,往往連當事人都難以釐清。

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維,青少年成為刻板印象受害者

這種現象的根源,可能可以追溯到我們從小學習到、也自然地灌輸給孩子的二元思維模式。無論是影視卡通或民俗文化中,人們常以較為簡單的方式用「好人」與「壞人」來劃分世界,無形地在孩子心中種下了不是好人就是壞人,也就是非黑即白的認知框架。

《混沌少年時》中,有不自覺地已將他人妖魔化成「應該被排擠的異類」;有為了獲得群體歸屬感,不得不參與製造新的邊緣者,也有為了證明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人」,勇敢告白卻引發不可預知的後果。而在二元思維過程中,性別標籤往往成為最便捷的區分工具,讓許多像傑米這樣的青少年,既成為性別刻板印象的受害者,又不知不覺成為它的維護者。

人們常用簡單的「好人」「壞人」劃分世界,無形中也灌輸給孩子二元思維。圖/Netflix《混沌少年時》
人們常用簡單的「好人」「壞人」劃分世界,無形中也灌輸給孩子二元思維。圖/Netflix《混沌少年時》

以下三種親子對話的練習方式,有助於養成思考的彈性:

(1) 親子互動中的社交理解力培養

青少年常陷入的困境,就是將「獲得認同」與「符合特定標籤」錯誤地劃上等號。傑米渴望父親的認同,卻將這種渴望窄化為「展現陽剛氣質」。同樣地,許多青少年也會為了想被同儕接納,選擇用排擠他人來換取歸屬感。而這樣思考模式的形成,可能來自於日常生活中未被察覺的想法與對話慣性。

當孩子說出「他是壞人」時,多數家長會直接認同或否定,較少停下來討論:「你覺得他是做了什麼,才讓你這樣認為?」或許有類似如此的反思對話,會是培養孩子社交理解力的關鍵。影集中那些可能排擠他人的孩子,或許是將對方當成了「壞人」,如果能有機會被提醒:「你覺得自己這樣做,是不是來自於怎麼樣的情緒?心中的擔心與害怕是什麼呢?」獲得了自己的理解與認同,或許對待他人時會有不同的方向。

(2)日常對話中的思考練習

培養思考彈性,其實藏在日常親子互動中。當全家一起觀看影片時,大家容易跟著劇情而心情起伏。或許,在關鍵時刻按下暫停鍵,或是影片播畢後,讓大家一起來想想人物與劇情發生了什麼事。當所謂的反派角色做出決定性動作時,可以問:「你覺得是什麼讓他選擇這樣做?」這個簡單的問題,能讓孩子從「他是壞人」的直覺判斷,轉向思考行為背後的複雜動機。

面對較大的孩子,進階的對話可以更為深入:「如果你是導演或編劇,你會建議給這個角色什麼樣的背景故事?」這種提問不僅打破好人壞人的二分法,也讓孩子練習站在創作者角度思考。回到校園來看,當孩子在學校遇到衝突時,在事情處理一個段落後,或許還可以一同思考:「當時孩子你怎麼了?我很好奇對方當時的感受可能是什麼?」不僅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覺,也引導他們想像對方可能有的感受與情緒。

(3)解構性別標籤的對話藝術

青少年時期,性別刻板印象可能是最難避免的想法。要減少這樣標籤化的思考模式,或許在家中,就可以進行一個簡單卻深刻的「特質圈」練習:準備兩張大圓紙,分別寫上「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然後全家人一起填寫。近一步,後續討論可能會是:「為什麼我們會覺得『溫柔』應該寫在女性那邊?爸爸不溫柔嗎?」、「『勇敢』只能屬於男性嗎?媽媽遇到困難時不勇敢嗎?」

透過這種對話,孩子會驚訝地發現,大多數特質其實都能存在於每個人身上,每一個人是都同時有著原先想像的男性與女性特質的。

對於男孩的情緒表達,需要特別細緻的引導。面對難題,與其說「男生要勇敢」,不如問:「這也會讓我害怕,那今天是有什麼事讓你感到不愉快?」這種問法本身就傳遞了一個訊息: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能夠承認並面對恐懼。當孩子說出「小明罵我,我很生氣」時,可以追問:「你覺得是什麼讓小明說出那些話?」這同樣能一同區分「行為」與「人格」,避免落入「他是壞人」的簡化判斷。

主角傑米渴望認同,卻將這種渴望窄化為「展現陽剛氣質」。圖/Netflix《混沌少年時》
主角傑米渴望認同,卻將這種渴望窄化為「展現陽剛氣質」。圖/Netflix《混沌少年時》

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才能拆解二元偏見

網路世界放大了所有我們在現實中努力避免的思考陷阱。當孩子觀看的YouTuber大喊「我們女生就要⋯⋯」「是男人就應該⋯⋯」時,孩子們接收的不只是字面訊息,還有一整套二元對立的價值系統。這時,與其直接否定,不如開啟對話,「拆解」字面下的資訊:

「你覺得這位YouTuber為什麼要這樣說?這樣說能幫他獲得什麼?」
「如果攝影機關掉後,你覺得他私下會完全按照自己說的做嗎?」
「你能想出三種不同意這個說法的方式嗎?」

或許這樣的對話不是在教孩子反駁,而是在培養他們對於媒體內容的主動思考能力。

《混沌少年時》最珍貴的啟示是:每個「問題行為」背後,都有一連串未被聽見的對話需求。傑米需要的不是被貼上「偏差少年」的標籤,而是一個能幫助他區分「獲得父親認同」與「符合陽剛期待」的對話空間。這樣的對話不需要戲劇性的轉變,而是藏在日常的互動當中:當孩子評價他人時,多問一個「為什麼」;當他們陷入非黑即白的判斷時,提供一個「還有第三種可能嗎?」;當他們被性別標籤困住時,引導他們看見自己的特質。

在這個資訊爆炸卻思考貧乏的時代,或許最好的禮物就是給孩子一顆彈性思考的心靈。從《混沌少年時》中,我們期待另一個可能結尾:當孩子學會在混沌中保持思考的靈活性,他們就能在人生的球場上,即使看到父親轉頭的瞬間,也能理解那可能只是陽光太刺眼,而非對自己的否定。

註:影集中被害者曾在男主角的IG留言「100」,意指「80-20法則」:80%的女性會被20%的男性吸引,嘲諷霸凌男主角是那剩下「沒人要」的80%「非自願單身者」。

【延伸推薦】

文章|親子有代溝很正常,爸媽要勇敢接受孩子想的早就跟你不一樣

文章|媽媽用演戲模擬霸凌情境,讓孩子不再害怕言語暴力

作者:廖泊喬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5.19

廖泊喬

雲林虎尾人,臺灣大學醫學系畢,為精神科專科醫師、成癮專科醫師,目前在醫院服務。著有《古人解憂療鬱帖》、《文豪酒癮診斷書》。臉書:喬喬看癮科學;Instagram:addiction_ch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