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活在地獄裡!」精神病人仍需活在有溫度的社會

2023年日本瀧山醫院爆發虐待病患事件,患者遭受護理人員辱罵威脅與暴力對待;台灣類似事件也層出不窮,「保護管束18個小時沒解開」、「在寢室隔離用臉盆大便」、「像畜生被對待」……我們應從這些血淋淋的事實中汲取教訓,回應在角落受苦的人們需求,從國家政策、社區與家庭照護系統等管道,為精神疾病經驗者創造更平等與尊嚴的生活環境。

日本瀧山醫院爆發虐待病患事件。圖/《出院比死亡更難—精神病院實錄》
日本瀧山醫院爆發虐待病患事件。圖/《出院比死亡更難—精神病院實錄》

2023年,日本媒體揭露位在東京八王子市的瀧山醫院虐待病患事件,日本放送協會(NHK)進行深度報導,從病患家屬處獲得了醫療記錄,更對專家和醫院官員進行訪談與紀錄。

在NHK《出院比死亡更難—精神病院實錄》記錄的人們,住院前的人生,也曾是父親、母親,是誰的家人,是計程車司機,是漫畫家,是在社會中跟我們一樣勤勤懇懇的人,他們從沒想過因為後來的身心狀況出現問題後,會得到那麼不堪而沒有尊嚴的對待,因此我建議觀眾帶著這樣的視角去觀影—住院裡的人們是我們的未來,或者是我們身邊的任何人,而什麼樣的治療及對待才是我們需要的?我們一起思考及促成改變,其實我們是在幫助自己跟所愛的人,而不是局外人。

為了減輕家人壓力,因此默許崩壞的醫療機制

《出院比死亡更難—精神病院實錄》揭示了日本精神疾病經驗者在院內遭受嚴重虐待的情景,這些情景讓人不禁驚訝於精神疾病經驗者在聲稱治療及保護的醫療機構所要經歷的痛苦。影片中的精神疾病經驗者不僅被護理人員辱罵和威脅,甚至在身體和精神上遭受暴力。這些事件反映了醫療體制的嚴重問題:「醫療科技的發達似乎並未真正改善精神疾病經驗者的待遇。」依據影片紀錄顯示,這些精神疾病經驗者長期被約束,甚至有些病患連吃飯和喝水的權利都被剝奪,這無疑是對人權的嚴重侵犯。

其次,紀錄片揭露了醫療機構對於精神疾病經驗者出院的嚴格控制。影片中,一位名為幸田清的精神疾病經驗者在面對律師相原啟介時,表達了他對於回病房的恐懼,因為他害怕再一次受到暴力的對待。他的經歷反映出精神疾病經驗者的出院程序異常艱難,甚至到了「除非死去,否則無法離開」的地步。

這種現象令人疑惑:為什麼在醫療技術如此先進的今天,這些精神疾病經驗者仍然無法獲得應有的照護和尊重?答案可能涉及到醫療體制內部的結構性問題,如資源不足、醫護人員短缺、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等;另一方面是,會送到瀧山病院就醫的人們,除了醫療需求外,也反映著照顧者的無力負擔,無法把家人接回家照顧或沒有其它選擇,而這也是為何照護品質如此低劣的瀧山醫院仍舊是必要之惡的存在。

日本瀧山醫院內部影像。圖/《出院比死亡更難—精神病院實錄》
日本瀧山醫院內部影像。圖/《出院比死亡更難—精神病院實錄》

台灣精神疾病經驗者遭虐待侵犯事件也層出不窮

看見日本的精神病院事件讓人不禁反思台灣的情況。雖然台灣的精神照護系統在許多方面是更佳進步,但仍有許多不足之處亟待改進。

首先,台灣的精神疾病經驗者在住院期間也經常面臨被忽視和不當照護的問題。儘管近年來政府投入更多資源改善精神疾病經驗者的處境,但一些醫療機構仍然缺乏足夠的專業人力,尤其是在偏遠地區。這與紀錄片中揭示的日本情況有相似之處:精神疾病經驗者無法獲得充分的照護,甚至面臨被不當對待的風險。

我相信,在台灣絕大多數的照護機構投入這樣的服務工作仍舊以提供最好的照護為己任,是善盡職責及保障精神疾病經驗者的權益,但仍有少數機構,不論是醫療院所或社會福利機構,發生了嚴重虐待與侵犯的不人道行為,也同樣在我們的新聞裡層出不窮,然而這些非人對待一下子就離開人們的眼球,精神疾病經驗者被人嚴重傷害的事件事實上更多,然而留在人們心中更多的卻是精神病人傷人的新聞印象。

病患控訴:像動物被關在籠裡

案例一:台東一名陳姓男子戒護收治不到2日即猝死 家屬陳情、申冤

家屬控訴43歲身體狀況健康的家人,因憂鬱症入住身心病房不到28小時就死亡,
且已死亡一小時多才通知家屬;住院第二天晚上血氧掉到80%,院方沒有任何一通電話撥給家屬!保護管束每2小時,就要解開病患四肢15分鐘,這是規定!監視器還原一切,長達18個小時都沒有解放過!

案例二:台中宏恩醫院人員遭控毆打患者 總院長出面致歉

台中宏恩醫院龍安分院人員遭控涉嫌毆打1名患者,台中宏恩醫療體系總院長吳子鈞今天出面向家屬與社會致歉,並表示照顧者被毆打是不能被接受、容許的,會依照政府的規定辦理。

案例三:隔離精神病患卻給惡劣環境!監院糾舉玉里醫院長王作仁

以下是當時院民寫給我的心聲:

「這不是生活,是折磨。」一位院民表示,疫情期間動輒被關,自己已經被關好幾次,都要關傻了。

有次5、6個人關在同一間房,只能共用一張便盆椅,很髒,沒人想用。當時一直拜託工作人員開門讓人去廁所,求不到,只能在便盆椅大便。吃飯也在房間裡聞著臭味吃,覺得自己好像被養在籠子裡的動物一樣,超級痛苦。

「隔離期間的餐盒量常常吃不飽,這是豬吃了都要流眼淚的食物。」

「這三年我們活得像狗,總是被醫院的政策說怎樣就得配合,我們只差脖子上沒有繩子而已。」

「當我們在寢室隔離用臉盆大便,又要在旁邊吃難吃的餐盒,整天關在裡面,我就覺得這好像是雞籠,我們像畜生被對待。」

監察院糾舉案文表示,玉里醫院將住民就地隔離期間,仍應維護住民的人性尊嚴,提供符合住民個別需求的飲食條件、衛浴設備及適足照護人力,不因其為精神疾病所致身心障礙,而給予差別待遇。王作仁院長未能維護住民的人性尊嚴,已違反精神衛生法第29條及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規定,並傷害玉里醫院院譽,有急速處分調離現職必要,因此依憲法及監察法規定提案糾舉,移送衛生福利部依法處理。

案例四:控護理師凌虐痛毆 專挑虛弱病患打

被指控的醫院,位在台中市清水區,民眾控訴,院內蔡姓護理師跟陳姓護佐,四年來經常對病患施暴,不僅家屬不知情,連向主管反應也不了了之,因此施暴情形也越來越誇張。像是這家醫院的狀況,其實施暴的嚴重程度相似,而醫院的縱容程度也與日本瀧山醫院一樣。

面對不當對待,國家應制定標準與獨立監督機制

觀賞《出院比死亡更難—精神病院實錄》紀錄片後,筆者不禁思考:在面對精神疾病經驗者的時候,我們作為個體和社會能夠做些什麼?紀錄片揭露了社會系統中的種種黑暗面,但它同時也提醒我們,精神疾病經驗者和普通人一樣,都應該享有基本的人權和尊嚴。

紀錄片看似揭露的是許多精神疾病經驗者被醫療機構疏忽、虐待,最終導致死亡,但更核心的問題該直指的是為何我們默許這樣的機構存在,同時他們為何被家屬遺棄在那裡,而這樣的機構如何成為家屬的唯一選擇,這背後是整個社會系統的失靈,而國家該承擔最大的責任,但我們國家人民願意出更多成本(稅金)給政府去照顧這些病人及需要支持的家屬嗎?

第一,面對不當的對待,我們應該有具體的作為,制定國家最低標準,在法規中規定所有身心障礙服務提供者應遵守的服務品質並建立一個獨立的機制來監督身心障礙者(含精神疾病經驗者)的設施和方案,處理對身心障礙者的剝削、暴力和虐待行為的投訴。這也就是2022年時聯合國國際審查委員就台灣身心障礙者人權所撰寫的結論性意見的要求。像是參考英、美的獨立倡導人制度,但請不要做一半,不然就變成以因地制宜為便宜行事的藉口。

第二,出院後的社區照護系統在台灣也存在缺陷。許多醫院沒有落實出院準備計畫,導致醫療與社區支持不連續及斷裂,再加上台灣社會缺乏投資在建立支持性社區服務,導致精神疾病經驗者當適應社區生活困難無人協助,進而可能再次住院。這說明精神疾病經驗者的照護並不僅僅是醫院的責任,而應該是整個社會的共同承擔。政府應加強社區照護資源的投入,確保精神疾病經驗者在出院後能夠順利融入社會,這幾年隨著社會安全網及精神衛生法修法已有改善,但仍遠遠不足。

第三,照顧精神疾病經驗者的責任不僅僅落在醫療機構和政府身上。家庭和社會也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家庭成員往往是精神疾病經驗者最直接的照護者,但他們常常因為缺乏專業知識和資源而感到無力。為此,台灣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家庭支持系統,讓照顧者在心理和物質上獲得更多幫助,從而減少他們的壓力和負擔,像是全面性為照顧者訂定「照顧者法」,這在國際上英國、澳洲都實行一段時間,澳洲照顧者聲明包含十條關鍵原則,這些原則闡明了在政策、計劃和服務提供設置中應如何對待和考量照顧者。

精神疾病經驗者的出院之路不應該比死亡更難,他們應該擁有回歸社會、享受自由生活的權利。這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問題,而是全球精神醫療體制共同面對的挑戰。台灣和日本在這方面的問題有許多相似之處,也各自面臨不同的挑戰。我們應該從這些血淋淋的事實中汲取教訓,加強對精神疾病經驗者的保障,並推動整個社會更加包容和理解這些處於脆弱狀態的人群,並創建一個也能「照顧照顧者」的支持性環境。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此發聲,並行動起來,共同為精神疾病經驗者創造一個更加平等有尊嚴的生活環境。

《出院比死亡更難—精神病院實錄》揭露日本精神科醫院的結構性問題。

【延伸推薦】

紀錄片|《出院比死亡更難—精神病院實錄》:透過院內吹哨者,NHK取得了獨家監視畫面及錄音,並組成特別調查小組尋找人證及物證,揭示日本精神科醫院的長期問題。

文章|人生不會一直都是黑夜,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用溫暖故事理解精神疾患

文章|我朋友住精神病院3000多天…生命從住院開始嘎然而止

作者:廖福源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2024.10.28

廖福源

一個「做社會工作的人」,憑著一鼓勁往前衝的是:怎麼理解他人的受苦,與處在差異裡如何互相對待。碰觸精神疾病經驗者的生命,讓我的生命質地得以解放與轉化,雖說本來就是真誠的人,現在更努力透明的活著,我的脆弱、孤獨與渴望是在與那些生命受苦夥伴的相處中,慢慢承認出來的。因此,我們彼此需要的也許不是幫助,而是一種相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