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歷史系教授藍適齊:歷史劇從歷史取材,但歷史劇不是歷史

《聽海湧》歷史顧問、政大歷史系教授藍適齊
《聽海湧》歷史顧問、政大歷史系教授藍適齊

公共電視視舉辦【真實與虛構—時代戲劇創作與相關法律問題,以《聽海湧》為例】座談會,以下為政大歷史系教授、《聽海湧》歷史顧問藍適齊發言之逐字稿整理。

謝謝主持人,也謝謝主辦單位,我今天來這邊其實角色有點微妙,看到我的title就像老師要上課了,現在晚上不上課。我還蠻高興,我沒想到我也算是業界的人,因為有機會可以參與這樣子的戲劇創作跟相關的工作。

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今天來這裡,我覺得我有一個感謝跟一個感動,感謝什麼?感謝有這麼多人對歷史有興趣,然後更感動的是有這麼多人的投入,把非常豐富、有趣的歷史轉化成為戲劇呈現給觀眾,讓更多的人有機會能夠接近歷史。

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這次自己有一點小小的心得,其實歷史學界,也有很多的學者在討論,究竟歷史,寫歷史跟歷史電影、歷史戲劇、歷史創作之間的關係究竟是什麼?我自己的小小的心得是,如我剛剛所說的,我覺得不管是電影還是時代劇,最大的作用就是讓社會大眾能夠更接近歷史。坦白說我們自己所做的學術研究,或者是在學校教書,我們做的人大概就一隻手舉的出來吧,在學校教書,學生被我強迫,所以大概會多個幾十個學生,會被我強迫一定要讀我自己的東西。可是一旦我們所研究發現的歷史能夠轉化成為影像、電影或是戲劇的時候,它其實有很大很大的開創性。我覺得這個第一個開創性是,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本來可能大家比較陌生的一段歷史,或是歷史當中的許許多多的人物,所以我覺得這是一開頭,我為什麼說開創性?就是其實它是讓更多人對歷史會有興趣,可是更重要的一個開創性,其實是我自己,在研究許多學者的研究之後,大家有這樣的一個共識,就是我們在寫歷史,其實透過文字來傳達歷史,傳達就是告訴大家,過去發生過什麼事情,還有更重要的是,我們跟過去之間有什麼關係?可是影像、電影或是戲劇能夠傳達更多,在文字的歷史書籍之外的資訊或是知識,我待會再跟大家再做進一步的說明。

歷史劇/時代劇取材歷史 但不等於歷史

我自己有一個心得,這個是在整個參與戲劇創作的過程當中,自己所得到的,其實我也跟導演跟編劇有過很多的爭論,我的心得是,歷史劇從歷史取材,但是歷史劇不是歷史,你說:歷史老師怎麼講這樣,我更難理解了,為什麼我說歷史劇不是歷史,歷史劇不是傳統的文字歷史,可是在許多方面,戲劇或是電影以歷史取材,可是它能夠呈現出來的,其實更甚於文字書寫的歷史,其實歷史學界已經有很強的這個反思,就是因為有太多的人,太多的社會大眾,他們了解歷史其實是透過影像透過電影,所以我們現在開始再重新建立,究竟什麼是最好的書寫歷史的方式,會不會文字或是文字歷史,其實只是諸多記錄歷史的方式之一,更不要說它是呈現歷史的方式,意思就是,其實戲劇或者是電影以歷史取材,可是它能夠呈現出來的,可能是另外一種我們學習歷史、寫歷史的方式。

那它能夠帶給我們哪些,是在傳統的文字書寫當中,比較不會出現的?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我們每個人所處的這個環境,我們今天大家都覺得,我的工作很累,我的人際關係很複雜,相信古人也是這樣子的,更不要說在很多變遷非常快速的歷史時刻當中,其實每個人他所處的環境是非常複雜,而且多面向,我們當然在歷史研究當中,很努力的想要去還原歷史現場,可是大家都可以想想,文字能夠呈現,能夠描述的其實有限。我講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好了,我們看了這麼多歷史人物的故事,我們什麼時候知道他們長什麼樣子?我們什麼時候知道他們生氣的時候是什麼表情?可是,一旦從歷史取材,成為電影或戲劇之後,因為有聲音,有影像,其實它能夠呈現的歷史情境,事實上可能比文字能夠呈現的,還要更貼近真實的生活,比如說我們在生活當中,會有一些每個人的思考,每個人思考當中,不見得是理性的思考,有很多時候我們會分析,有很多時候我們會跳躍式的思考,有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會受到情緒的影響等等的,有意識無意識的這些動機或選擇,或是我們的情感,這些東西其實都是歷史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是在文字書寫的歷史當中,很難充分的呈現,我認為,這個其實就是歷史劇、時代劇或電影能夠帶給我們,在文字書寫之外的資訊跟知識。

更重要的是,它除了引發興趣之外,它就會開始能夠開啟討論,我想特別是對教育,對學生來說,或是對社會大眾來說,其實就會讓我們更認識到,其實歷史當中,有許多不同的觀點跟立場,有很多事實上可能跟我們本來的認知,是跟當事人的認知是不一樣的,它就會挑戰,或是讓我們反思我們既有的歷史認識,這個其實就是晚近教育學界,一直在討論的歷史素養。這個歷史素養,其實簡單來說就是能夠讓大家更了解到,歷史當中本來就有多元不同的人物,歷史人物的行為也不是訂於一時,更重要的是,我們其實就會開始去思考,從多元的觀點來了解歷史的變化,還有歷史人物他們在特定的時候,所做的選擇,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響?又帶來了什麼樣子的作用?我覺得這些需要歷史素養。我想在這裏可能有一些老師,有些高中老師,其實這些歷史素養,就是讓我們能夠從歷史事件當中,更能夠思考我們自己所處的處境。然後更重要的,我想跟大家強調的就是,我們看了更多的歷史,會讓自己的心胸更寬廣,因為寬廣,就越能夠聆聽別人的意見,了解透過同理心,來跟很多種意見不同的人討論。

歷史劇人物是時代綜合體

我覺得很重要的是,歷史劇就能夠呈現這個非常多元的歷史脈絡,可是又出現一個問題,每一個戲劇當中的角色是有限的,所以我自己認為,歷史劇當中的人物,他其實都是一個時代的綜合體,他不是一個人,他其實可能是好幾個我們在歷史當中看到的人物,他們的情緒、他們的想法結合起來,放在一個角色上面,為什麼?因為這樣才能夠真的呈現這樣子經驗的人,他們所處的非常複雜、多面向的世界。還有更重要的是,他們自己內心非常複雜,甚至矛盾的情感,我覺得,這個是我認為戲劇虛構的必要性,的確,戲劇從歷史取材,可是戲劇就一定會有虛構的成分,虛構什麼?虛構的角色,或是每一個角色當中,會有一些被創造出來的故事,這些故事其實會讓我們知道,歷史當中的確存在過這些人物,可是他們是一群人物,而他們的這個聲音、動作等等的,其實就透過我們現在看到的戲劇來呈現。

我很快跟大家講,再講兩分鐘,講一下時代背景,《聽海湧》我想大家很多人都看過。《聽海湧》其實是1943到1946年,地點是在北婆羅洲,戰俘營當中的故事,其實這個大背景,事實上是日本戰敗之後,國際進行的戰犯審判,只是在這個戰犯審判當中,有不少人是臺灣籍的。

這些人,當然是在大歷史之下,曾經出現過的人物,可是他們在戲劇當中,就有如我剛所說的,他們其實是綜合體,其實是配合特定的角色,所以我們呈現了一些虛構的人物。

我再跟大家講一下小小的歷史,二戰結束之後,其實中華民國,也審判了臺籍戰犯。中華民國審判了500多位「日籍戰犯」,當中有58位,事實上是臺灣人。全體遭到盟國判刑確定的臺籍戰犯大概有190位,其實算一下比例,這個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其實是中華民國審判的。

另外一個跟臺灣,中華民國有關係的是,臺灣人恢復中華民國國籍,大家都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可是其實,是在1946年透過行政院的行政命令公告,才恢復了臺灣人的國籍,這個只有在自己的國家境內,在國際上,其實要到了1946年6月之後,外交部才通電各個外國使館,要通知自己駐在國的政府:臺灣人是中華民國國籍,為什麼這個重要?因為這個其實突顯的,就是在1945年、46年這一段時間,事實上一直到舊金山合約簽訂之前,臺灣人的國籍歸屬,其實是很不確定的,這個事實上是臺灣歷史發展的過程當中,如果我們從國際的局勢變化來看,非常特殊的一段經驗,而這一段經驗,我覺得最可以對劇中看到的就是,我們看劇中看到許多的角色,它其實都陷在這個身份的困境當中。如果大家還記得,這個法庭上面的這一段對話的話,其實他突顯的是什麼?他突顯的是,盟國其實包括中華民國持續地把臺灣人當成是日本籍,更重要的是日本的戰敗,他只能被動的接受,所以你們可以想,你們可能還記得,這個日本律師非常消極的行為,因為臺灣人已經不再是日本管轄的範圍了,所以我們會看到,在這個劇中就會看到,有這樣子的情節出現。

我最後跟大家談一個,最近大家也有聽到這個,因為這個劇讓很多人有興趣,再去發掘相關的歷史,我們就看到了,其實在同一段時間,有中華民國駐北婆羅洲的外交官卓還來先生,我根據1947年留下來的記錄,卓先生其實在1945年就已經不幸遇害了。

那1947年留下來的記錄,包括中華民國後來的官職資料庫當中看到的,他其實是福州閩侯人,如果大家知道福州閩侯人,就會知道它其實是福建的北邊,他又後來到北平上中學,在燕京大學畢業。我認為從語言上來看,他其實應該是沒有辦法跟臺灣人溝通的,就算能溝通,可能也會很吃力。他的夫人是江西人,是他燕京大學的同學,我認為他的夫人其實在語言上,可能也沒有辦法那麼容易的跟臺灣人溝通。更重要的是,其實在戰爭期間,他們夫婦包括小孩子,都被日軍逮捕拘留,送進了戰俘營。戰俘營當中,其實我看到的資料,他跟他的妻兒是完全分開來的,不是只有在同一個戰俘營當中分開不同的地方,事實上是在完全不同的地點,因為卓先生是外交官,他其實,我看到的記錄,他跟一些西方的外交人員,同樣被日軍逮捕之後,被日軍拘留之後,他們是關在一起,所以他跟他的妻兒是在不同的地方。

而且更重要的是,其實卓先生經歷了好幾次的移動,因為日軍認為,卓先生有做了些不利他們的事情,所以日軍事實上把他判刑,關到軍事監獄的營區,軍事監獄跟戰俘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他其實在1945年,根據我後來的推敲,他後來就失蹤了,在戰後的推敲,發現他應該在戰爭結束之前就已經遇害了。

所以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們看到的歷史當中,有這些非常豐富的資料,可是我們要怎麼樣,讓它在戲劇當中、在影像當中呈現出來,我們就需要創作者更多的投入,然後創作者以虛構的方式,來讓我們更了解這一段複雜的歷史。

我最後講一個小小的心得,感謝大家,也希望大家認為歷史有很多有趣、豐富的故事,我真的很想看到大家繼續的為歷史劇,為歷史電影投入,讓我們有更多好看的作品。謝謝。

【延伸推薦】

文章|《聽海湧》導演孫介珩: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進行虛構創作

文章|律師黃秀蘭:《聽海湧》運用人物「元素」的領事身分創造新角色

全文|2024「公視與您面對面」座談會 會議紀錄:真實與虛構—時代戲劇創作與相關法律問題,以《聽海湧》為例

紀錄片|《漂流之海—聽海湧紀錄片》:由飾演台籍戰俘監視員阿遠的吳翰林重新出發,回到北婆羅洲,從他的視角追尋歷史。通過紀錄、重演、訪談及歷史畫面,帶領觀眾經歷虛構戲劇與真實歷史的震撼。

影集|《聽海湧》:太平洋戰爭末期,台籍青年阿遠被徵召監管戰俘。戰後捲入屠殺事件,追查真兇的過程中,他逐漸看清戰爭的殘酷本質。

文字整理:周籽涵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2024.10.30

觀點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