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現葛飾北齋86歲巨作「須佐之男命厄神退治之圖」,考驗名畫修復師美感與倫理

身為台灣少見的「名畫修復師」,吳盈君從小就對充滿歷史的痕跡的文物感到好奇,還特別到西班牙學成修復博士,因此對紀錄片《重現名畫:葛飾北齋》中的修復專家,面臨還原色彩的難題特別有感,因為修復不只是一項科學技術工作,更是一種情感的投入,如何兼顧修復倫理與美學文化價值,考驗當代修復師的信念與功力。

重現葛飾北齋的失落名作「須佐之男命厄神退治之圖」。圖/紀錄片《重現名畫:葛飾北齋》

葛飾北齋,江戶時代的藝術巨匠,以其獨特的筆觸和色彩,把生活的瞬間和情感凝固在畫作上。他的浮世繪不僅在當時的日本深受喜愛,而且跨海影響了歐洲的藝術界,包括著名的梵谷。其中北齋的《富嶽三十六景》及其特有的「北齋藍」更是成為了他的辨識特色。

《富嶽三十六景》及特有的「北齋藍」成為葛飾北齋的辨識特色。圖/紀錄片《重現名畫:葛飾北齋》

堅持創作到90歲臨終,透過藝術來對抗現實災厄

然而,最引人入勝的是那幅描述須佐之男命消滅疫病神的神奇畫作—「須佐之男命懲治惡神圖」。雖然原畫在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中被毀,只以一張黑白照片的形式流傳下來,但它背後所揭示的江戶時代的社會風俗、信仰以及人們對生死的看法仍為今人所著迷。畫中都是北齋對大自然和庶民生活的深度觀察與情感的結合。金色的背景、色彩絢麗的厄神以及威武的須佐之男命,表現了當時北齋如何透過藝術來面對現實的挑戰,北齋在九十歲時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臨終前感慨的說:

「如果天能再給我十年的生命。」過了一會,他又說:「如果天能再保佑我五年的生命,我將能成為真正的畫家。」

考慮到這樣的背景,他在86歲時所創作的「須佐之男命厄神退治之圖」,無疑是其藝術生涯中的一大巔峰,彷彿證明即使在高齡,內心藝術火焰依然熾熱不滅。

葛飾北齋86歲創作的「須佐之男命厄神退治之圖」局部黑白照。圖/紀錄片《重現名畫:葛飾北齋》

這幅畫不僅是一幅藝術品,也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的寫照。對紀錄片《重現名畫:葛飾北齋》中的計畫主持者來說,對藝術的復原,亦是對歷史的傳承。北齋作品每每都充滿了寓意和象征,這也表示復原這幅畫需要極高的技巧和對藝術家的深入了解。畫作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通道,讓觀畫者更深入地了解江戶時代的文化和人們的生活。直到近日,我們仍然被新冠疫情影響戴著口罩生活,這種時候欣賞近260年的江戶時代浮世繪師葛飾北齋(1760~1849年)的作品「須佐之男命厄神退治之圖」,真是有跨時空的共鳴。

葛飾北齋活到90歲,有「畫狂老人」之稱。圖/紀錄片《重現名畫:葛飾北

尋回失落畫作「墨田河」,幫助復原「須佐之男命厄神退治之圖」

「須佐之男命懲治惡神圖」是一幅展現日本浮世繪藝術巔峰的作品,具有2m76cm的寬度和1m26cm的高度,大尺幅的作品是非常令人震撼的。作品在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中受損,如今只剩下明治時代的「國華」雜誌第240期(明治43(1910)年刊)中的黑白照片。幸好當時的攝影技術對這幅作品有非常詳細的紀錄,保留了原作中的豐富又帶有層次的色調。這給了專家們一個珍貴的機會,使用當今的先進技術將這幅畫從黑白照片中恢復成原來的彩色。

雖然從高難度的黑白影像中恢復色彩是極為困難的,不過在這個復原過程中,多個領域的專家攜手合作,透過凸版印刷所累積的數位檔案技術、擁有傳統技能的職人、科學調查和美術史等知識的融合。在尋找北齋原作的色彩期間,恰巧發現了另一幅失落的北齋畫作「墨田河」,這幅畫為復原團隊提供了寶貴的線索。復原這幅畫作除了技術上的挑戰,這次的復原計畫將技術與藝術巧妙結合,同時也是與過去的一次對話。在片中我們看到了兩年多專家們的嘗試、討論與對人物動態及顏色的探究之下,復原後的「須佐之男命厄神退治之圖」不僅重現了原作的美感,也再次讓人們感受到北齋的魅力。

葛飾北齋的「墨田河」提供復原線索。圖/紀錄片《重現名畫:葛飾北齋》

畫作復原的倫理,需尊重原作真實性與創作意圖

當葛飾北齋的神秘畫作透過現代科技得以復原,我們面臨著復原倫理的重要考慮。這次的工作不僅是藝術和科技的交匯,更是一種融合過去與現代的美麗對話。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平衡使用科技的力量,確保復原的過程不會破壞原作的真實性。同時也要尊重葛飾北齋作為藝術家的創作意圖,避免過度干預。像是影片中修復師在模擬還原色彩的過程中,找尋其原始的顏料,透過多件作品的色彩與顏料比對中間也經過長時間的嘗試,雖然原作失落,但在過程中的職人們盡全力保留北齋的視覺風格。這種尊重是對藝術歷史的重要承諾,復原作品的過程也象徵著文化的傳承。

藉由詳細研究當時的社會風貌、信仰和價值觀我們能夠重現北齋的藝術,也能夠揭示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思維。復原也需要在尊重原作的同時,適度引入現代技術的創新。除了技術的進步之外,更是為了讓復原作品在現代觀眾中引起共鳴。這種創新並非單純地將現代元素加諸於作品,而是一種尊重原作的情感。

修復師在模擬還原色彩的過程中,找尋其原始的顏料。圖/紀錄片《重現名畫:葛飾北齋》

這不僅僅關乎藝術,也涉及到可持續性。必須確保復原後作品能夠長期保存不受時間的侵蝕。這表示要選擇合適的材料和技術,並在復原的過程中考慮未來的保存與維護。這樣的復原計劃也提供了一個教育和交流的平台。透過展示復原的過程向公眾傳達藝術修復的價值及技術、歷史和文化的互動關係。這種交流也能夠豐富觀者的知識,更能夠好好地理解藝術的價值與意義。

修復師透過情感投射,跨時空和藝術家對話

筆者從小就對這些充滿歷史的痕跡的文物感到好奇。每當看到古老文物或藝術品,總會想像當年的人們是如何生活,那些藝術家是如何創作的。這種好奇心驅使筆者走入了文物修復的領域,並產生了深厚的情感連結,工作的每一天,都是開心不已的。收到邀稿前幾日,正坐在飛往日本的班機上,看了《北齋:浮世繪傳奇》這部傳記電影,過去對於北齋的了解僅停留在表面,但這部影片讓筆者深入認識了大師的一生。降落後不久就收到了這次的邀稿。這樣的巧合讓筆者深感,生活中的每一刻都與自己的專業和興趣有著不可思議的連接。

在修復的過程中經常會被藝術品上的每個筆觸所吸引,感受到藝術家當初創作時的情境。這些筆觸都是藝術家情感和思考的結晶。當修復這些藝術品時,筆者彷彿與藝術家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試圖理解他們當時的生活、他們的喜怒哀樂,以及他們對藝術的熱情。修復不只是一項科學技術工作,它更是一種情感的投入,每一次的修復都是對藝術的敬意和對歷史的尊重。

修復藝術品時,修復師彷彿與藝術家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圖/吳盈君提供

復原是重建與再現,修復更需重視文物保護中的倫理與情感

復原與修復在文物保護領域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雖然在某些情境下這兩個詞彙可能會被混淆或互換使用,從修復倫理的角度來看,它們有著不一樣的目的和明確的區別。

在特定的情境下,復原在此是以照片作為參考,試圖重建或再現原始作品的外觀和細節。而修復由於沒有原始物件可能不太適用。但如果將修復的原則應用於這種情形,可能表示著確實是要從照片中復原的作品盡可能地接近原始作品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修復和復原有本質上的不同,但均須恪守修復倫理。圖/紀錄片《重現名畫:葛飾北齋》

無論是復原還是修復,都應該嚴格遵循修復倫理,確保觀者能夠體驗和欣賞原始作品的美學和文化價值。是對過去的尊重,也是對未來的投資。透過復原倫理,我們能夠在科技和藝術的引導下,保留歷史和文化的寶藏,並將其傳遞給後代。這樣的努力不僅是對葛飾北齋的致敬,也是對藝術和人類智慧的持續讚美。

【延伸推薦】

紀錄片|《重現名畫:葛飾北齋》:在綠町公園旁的墨田葛飾北齋美術館,和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的名畫面對面,深刻體驗重現『須佐之男命懲治惡神圖』這幅畫作的修復過程,感受現代人對大師的敬仰與追憶,記錄片裡也用了動畫,表現出葛飾北齋的一輩子,與謙遜的日常生活。

影集|《世界名畫的故事》:進到10段西洋藝術史的藝術時刻,觀看他們的創作故事與被完成之後的經歷,將重現螢光幕前。

文章|真跡再臨,重現葛飾北齋的「須佐之男命厄神退治之圖」

文章|茶屋店主為何終生不嫁?揭開京都祇園的神秘面紗

作者:吳盈君
責任編輯:陳逸雯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2023.09.20

吳盈君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副教授。西班牙塞維亞(Sevilla)大學繪畫保存修復博士、西班牙塞維亞大學歐洲學程藝術文化經營管理保存碩士。2013年歸國後即在臺灣從事文物修護教學與相關工作,專長為架上繪畫、彩繪木質文物與當代藝術品修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