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中的月經教育以告別「月經羞恥」為主軸,提倡多元生理用品的選擇權;台大更有課程以藝術、宗教、醫學面向切入,鼓勵不論有無月經經驗者都加入討論,才能消弭月經羞恥的污名文化,規劃出真正月經友善的校園藍圖。
「上廁所前要悄悄地把衛生棉塞進口袋裡,因為被別人看到很尷尬」;「用各種暗語代替月經」……這些可能是多數月經經驗者共有的記憶,因此在進行月經議題倡議時,我們通常會以消弭「月經羞恥」作為主軸。
但近年來我們發現,若停留在思想層面的倡議會有些問題。一是改變羞恥想法與用語並不容易,二是在檢討「羞恥」時,我們期望月經經驗者應該要敢於談月經,但不僅缺乏具體的討論課題,也沒有提供他們表達自身感受與需求的機會,更沒有無月經經驗者的加入。
因此,近年的月經相關組織、學生團體倡議,試圖重新思考月經與我們的關係,並鼓勵月經經驗者公開月經身份、分享月經經驗,與表達生理用品使用需求。我們期望以此間接改善月經羞恥,也能回應實際問題:如何舒適地與月經共居。這些面向牽起所有性別與不同世代之間的聯繫,一起了解月經議題之於所有人的重要性。
校園倡議月經教育引熱潮,讓「台大來了初經」
台灣2022年10月,跨黨派女性立委和非營利組織「小紅帽 With Red」在立法院聯合舉行「疼惜咱的女兒 消除月經貧窮 校校免費衛生棉」的記者會,呼籲政府正視月經平權,研議在學校內提供免費生理用品,消弭月經貧窮議題。2023年3月,教育部宣布挹注1億200萬元,八月起實施「友善提供多元生理用品計畫」,對不利處境學生發放衛生棉等多元生理用品。看到台灣社會正視月經貧窮並著手推動政策,我們認為這是走向月經平權路上非常可貴的一步。
小紅帽、棉樂悅事等民間月經倡議組織,也在不同地點持續推動月經貧窮議題;前者更關注台灣社會,後者則是想改善尼泊爾的月經不友善環境。臺大學生會性別工作坊(以下簡稱台大性工坊)去年也思索能否在台大校園內以「月經貧窮」為題進行倡議,但是在詢問教授意見與評估後,發現台大學生較沒有月經貧窮的經驗,因此在做校園倡議活動時,我們選擇從其他面向切入。
2021年,台大醫學系教授黃韻如開設「月經:理論、思潮與行動」,從醫學、社會學、戲劇藝術、神教信仰等多種角度討論月經,也帶起台大師生討論月經議題的風潮,校園中討論月經議題的熱度提升,即使是無月經經驗的生理男性也開始關心月經及生理用品相關議題,如同黃老師所說:「台大來了初經」。例如台大性工坊負責人杜振銘為無月經經驗的生理男性,過去僅了解基本的經期生理知識。在黃韻如老師開課引起校內討論,以及台大性工坊推動生理用品交換站計畫後,他才對於月經議題有更深入的認識。他認為月經議題應該被社會重視,更需要各種人群(不管有無月經)持續推動。因世界約一半人口擁有月經,加上多數人忽略了月經與許多議題的交織性,例如與經濟階級相關的月經貧窮議題、打破女生一定有月經/男生無月經的多元性別觀點等,因此月經議題仍有許多待討論的面向。而另一位生理男性的性工坊夥伴阿和,則是在學習女權主義過程中,才開始了解月經貧窮與羞辱議題,他認為相較其他亞洲國家,目前台灣社會對於月經議題的討論不算少。
生理用品沒有高低級之分,重要的是擁有「選擇權」
「多元月經生理用品」,包含衛生棉片、衛生棉條、月亮杯、布衛生棉、月亮褲、月經碟片、月經海綿等。我們觀察到有些言論認為:衛生棉就是比較落伍、守舊,應該使用棉條、月亮杯、布衛生棉等才跟得上時代。但台大性工坊想倡議的是「選擇權」這件事,所有月經經驗者都應該要有讓自己與月經一起好好生活的權利,而不會因為生理用品的不適用而造成疾病、清潔麻煩等。因此生理用品沒有等級高低之分,只有哪種最適合「ㄋㄧˇ」。
不知道大家看到這裡有沒有發現,我們並沒有使用「女性、男性」來指涉有/無月經經驗者,而是用「ㄋㄧˇ」來指稱;這是因為我們認為用男女性區分,一是會忽略非二元性別者的經驗,二是不想造成生理與社會性別的混淆,三是擔心二元化會強化所有女性都有月經,而男性無月經就不需關注月經議題的迷思。
回到月經與月經經驗者的關係,台灣在地的經期生理用品品牌年來努力推動「多元月經生理用品選擇權」的概念,希望帶給月經經驗者更舒適的體驗,回應真實需求。例如台灣最常見與購買率最高的衛生棉片,為一次性用品,一生可能會用到一萬多片棉片,等同於108公斤的不可回收垃圾,也未必適合所有人(過敏問題),但不少人因為不清楚其他「更適合自己」的選擇,而依舊使用棉片,造成生活上的困擾。因此我們希望在校園內介紹不同種類的生理用品,若大家有需求就可以嘗試並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選項。
不論你有/無月經經驗,都需要了解月經教育
台大性工坊在111與112年分別推出多項月經議題相關活動,希望能提高校內師生共同推動月經友善校園(不論是人際互動還是硬體設備皆是)的意識。首先,我們在校內五大教學館設立生理用品交換站,主要是提供給急需生理用品者,除了由台大性工坊提供限量棉條,也鼓勵使用者能放置與拿取。因為拿取狀況良好,我們今年更在圖書館、體育館等地增加站點,並繪製生理用品交換站校園地圖。
另外,我們也舉辦手作布衛生棉工作坊、多元經期生理用品介紹講座、月經友善廁所討論會等,期望在教育基本知識後,可以提高對於月經友善校園的關注。而我們這學期也舉辦月經週活動,參考凱娜推出的月經教育教材:「小月飼養日記」,簡單介紹多元生理用品、經期症候群和經前不悅症。月經週活動裡,我們也設計了「經前症狀月亮杯」互動板與留言板,讓月經經驗者分享使用不同生理用品的經驗,也讓其他沒有月經經驗者能夠了解有月經經驗者的感受與困擾。接下來我們將會評估使用效率,或許能引進「不會教小孩行動聯盟」推出的「見紅就發多元生理用品放送機」,由校方提供資金,在校園內提供免費、試用或救急用的多元生理用品。
台大性工坊在進行月經議題倡議時,不斷思考我們要如何讓無月經經驗者也加入我們的討論。因為當我們想在校園裡設置多元生理用品放送機時,必須要向沒有月經經驗者傳達我們的理念,讓他們了解月經經驗者的需求,而多元生理用品選擇權是更為新穎的概念,因此需要「所有人」一起參與討論,規劃出符合多數人需求的月經友善校園藍圖,我認為這是台大校園月經議題倡議的未竟之業。
【延伸推薦】
文章|臺灣會有人窮到買不起衛生棉?「月經貧窮」與「月經教育」是什麼?(林薇)
戲劇|《月亮女孩》:小希是個思想開放的女大學生,曾經有過墮胎的經驗,卻假裝沒發生過、繼續原本的生活,然而體內消失的一塊肉,像是某個部分的自己也跟著消失,藏在身體的記憶中……。
網站|大陰百科
作者:楊宜庭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3.06.20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二年級學生,現任台灣大學學生會學術部性別工作坊成員,在110年與111年加入性工坊月經議題小組,共同計劃與執行月經議題倡議活動。平時關注的性別議題包含月經議題(多元經期生理用品相關)與無性戀,希望能夠提升校內對於非主流性別議題的關注,並推動校園政策,打造更為友善的性別與月經友善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