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出頭的黃爾偉是少見的年輕伐樹師,儘管伐木的工作迷人又危險,早期跟著老師傅學伐木,更是什麼防護裝備都沒有,但他卻很享受與樹木之間的互動,現在更成為伐木職人,還經常幫森林系學生授課。黃爾偉的夢想就是為林業打造人才永續生態鏈,讓大眾看見伐木其實是個很帥、很具震撼力的工作。
小時候跟著爺爺揹樹苗上山,割草種樹、撫育修枝,爺爺的林地像是黃爾偉的遊樂場,滋養他的童年記憶。長大後,黃爾偉從事木結構建築,木頭的紋理、味道氣息,總是能帶給他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
在一次展覽中,黃爾偉結識了新竹的木商,對方說他在新竹山上有一大片林地,但是找不到人手去收穫木材,詢問黃爾偉有沒有興趣去學?黃爾偉想到爺爺的林地,小時候種下的樹苗現在已經長大成熟,但下一步該如何經營?他不希望爺爺悉心照顧的林場就此停滯,他想要善用木材、發揮價值,透過新世代的思維,為台灣林業注入新的循環動能。
伐木不是隨便砍就好,每棵樹的倒向都要經過思考
「在山上,我會覺得很放鬆,有種親切感。」對愛山的人來說,台灣的山林擁有得天獨厚的魅力;置身中高海拔山林,回歸最純粹原始的狀態,讓黃爾偉上了山以後,就不想下山。
儘管伐木的工作迷人又危險,初期跟著老師傅學伐木,什麼防護裝備都沒有,黃爾偉卻很享受與樹木之間的互動,他說,「每棵樹的胸徑、分叉枝、自然重心狀況都不一樣,要去思考如何順利地讓它倒下來。」
每當做完一片伐區,收穫滿滿的成就感,就如同漁夫出海捕魚、滿載而歸的歡快。能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們,一起面對困境,也一同學習成長,是黃爾偉最開心的時光。
一眨眼,六年過去了,黃爾偉越做越起勁,不只從新手學徒成為專業伐樹師,更召集一幫年輕團隊加入伐木職人的行列,並時常應邀到學校授課,和森林系學生分享林業點滴。
添購設備改良伐木流程,建立制度吸引年輕人入行
「林業之中,伐木是最重要的環節,但伐木人才也最稀缺。」三十出頭的黃爾偉是少見的年輕伐樹師,領他入行的師傅大多都已六、七十歲,人才嚴重斷層,是台灣林業凋零的主因。「老師傅要找到年輕人才加入很難,我們中生代比較能吸引到年輕的新血。」
為了提升伐木職人的效率和安全,讓年輕人願意踏進這一行,黃爾偉把傳統伐木流程做了優化改良,像是制定重型機械使用規範、添購安全帽、防鋸褲、防割手套等裝備,並將傳統師徒制改成新進人員教育訓練,建立現代化制度,讓同仁能在更舒適、安全的狀態下工作。
伐木需要團隊作業,有人負責使用鏈鋸伐木、有人開怪手、有人造材量尺、有人捆材等等。天氣好的時候,作業進行順利,若遇到連日下雨林地濕滑,或是雷雨大風,作業就必須暫停,讓這些以日薪計酬、點工制的伐木職人,收入相對不穩定。黃爾偉藉由添購設備,提升時間產值,做好人力調度,讓同仁們沒有空窗期,收入更有保障,一步步改善伐木職人的工作環境和待遇。
伐樹師不是山老鼠,先砍老化樹再重種才是永續
改善伐木職人的處境,說得簡單,實踐起來卻相當不容易,為什麼黃爾偉願意投入這麼多心力帶動產業轉型?「因為我看見台灣擁有很豐富的森林資源,卻沒有好好被利用,我們反而還大量進口國外的木材來用。」
黃爾偉的初心,來自對台灣山林的疼惜。他解釋,過去有段時間,政府禁伐天然林,造成大眾有個迷思,以為伐木工人都是「山老鼠」,不知道專業伐樹師伐的是人造林,這些樹本來就是要被當成木材來用。
「只種樹,不砍樹,並不是永續;把樹砍掉後,再重新種植,才能養護土地,提供良好環境種植健壯的樹木,吸收更多二氧化碳,達到永續循環。」
國產木抗濕熱耐久好用,大量進口木材反而破壞環境
目前台灣的人工林總面積大約有數十萬公頃,但有9成以上樹木已到了熟齡階段,逐漸面臨老化,卻找不到伐樹師去收穫。國內市場大量依賴進口木材,不僅增加運輸的碳足跡,進口木材也有可能是來自國外非法砍伐的天然林,變相對環境造成破壞。
「台灣生長的樹木,最能適應台灣的濕熱氣候,無論用來蓋木屋、裝潢板材、製作家具,都相當耐久好用。但一般民眾不知道有國產木材,想使用國產木材的人也不知道要去哪裡買,這是很可惜的事。」
一棵樹從樹苗長成可以用來蓋木屋、製作家具的大樹,大約需要經過三十年,「但若不用,等於浪費這三十年照顧樹林的心血。」在黃爾偉的夢想裡,每個台灣民眾的家中,都有一張國產木材做成的桌子或椅子,樹木除了用來乘涼、享受芬多精,也可以走進生活中,成為居家的好夥伴。他期望能讓國產木走入一般大眾的生活中,為台灣林業開啟新的篇章。
除此之外,黃爾偉也想為林業打造人才永續生態鏈,他表示,伐木職人在台灣並不受到重視,希望透過優化作業系統及技術的提升,讓大眾看見伐木其實是個專業、很帥、很具震撼力的工作。「讀森林系的學生畢業後不一定要去考公務員,或當山林護管員,伐木也是一個很好的出路。」
【延伸推薦】
節目|《我在工場拍拍手》:《我在工場拍拍手》節目,走訪全台16個工“場”,包括:飛機維修廠、遊艇製造廠、酪農場、螺絲廠、麵包廠、伐木場、米酒廠、玻璃工廠、家具工廠…等等,彰顯產品製造的細節美學、以及職人們追求精進的態度,將生硬的產業題材提煉出溫柔的故事。本節目透過多視角鏡頭的敘事手法,讓觀眾身歷其境走入工廠,彷彿經歷了工業美學和人文紀實相結合的旅行,本節目每個單元,皆拍下每位職人的雙手,為這些撐起台灣重要產業的幕後英雄們喝采。
文章|機務員需耐高溫且不畏風雨,賴志豪:享受破關打怪的成就感
作者:黎詩彥
責任編輯:陳逸雯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3.06.16
政大廣電系畢業。專職作家,斜槓新聞採訪、廣告文案等媒體工作。著有《一切從信心開始》、《親愛的老公》、《你在黑夜中閃耀》、《我那不完美卻幸福的單親旅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