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9月3日清晨,數十人擠上超載的高中六號旗津渡輪,急著過港到加工出口區打卡上班,老舊渡輪卻意外翻覆造成25名年輕女性喪生,是旗津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船難。當時在政府單位協助下,建造「二十五淑女墓」紀念罹難者,也漸喚起社會大眾對職災、工殤、女性勞權意識與渡輪安全性的重新檢視,更加速過港隧道的政策研議。2008年9月,勞動女性紀念公園在旗津落成,哀悼並懷念每一位因公殉職的女性勞動者。

1973年9月3日的清晨,70幾位天還沒亮就出門的人們,蜂擁超載擠上名為「高中六號」的老舊渡輪,趕著到另一端的加工出口區上班。他們不知道,命運的無情會像大浪一樣掀翻他們的船,其中25人的命運更從此改變。
旗津岸旁,海浪捲走25個年輕女性生命
渡輪駛離碼頭不過幾百公尺,大量的水湧進船艙,船隻因超載和機械故障而翻覆。岸邊許多渡輪加入救難,最終仍有25名乘客罹難。這些罹難者皆是旗津中洲地區的居民,也全都是為了幫助家計而搏命上船的單身女性。家境困苦的少女們倚賴當地的勞動工作賺取家計,其中更有不到16歲的孩子。
當時,過港隧道尚未通車,旗津在地理上與市區分隔,人們想到大都市掙口飯吃,來往全靠渡船。許多民營船隻早已老舊,木造的船硬生生擠上超過負荷的重量。為什麼要冒險?前鎮加工出口區有大量的工廠和女工的需要,勞動工人冒險渡海已成常態。
一位罹難者家屬說,家中有八個兄弟姊妹,罹難的妹妹在國小畢業後就要去加工出口區工作,若沒搭上船還會被扣錢。另一位加工出口區女工夏美珠也說,每次領到薪水,能拿錢給媽媽是最高興的事。吸引人的加班費和獎金,讓她們拚命也要搭上船。
這是旗津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船難。她們的生命,就這樣停在最燦爛的年華。
從「二十五淑女」到「工殤罹難者」的正名之路
在過往觀念中,未嫁女性不能被列入祖先牌位,加上罹難者的家境多半無力安葬,這起震撼旗津居民的悲劇,最終在高雄市政府、港務局等單位的幫助下,以草草葬於港口旁並設置「二十五淑女墓」畫下句點。
當時,人們看待這些女性的眼光多停留在「年輕待嫁的未婚女性」,各種穿鑿附會的說法流傳在旗津人們的耳中。像是:罹難年輕女性的靈魂會穿著白衣在海邊遊蕩,或是單身男性不要騎車經過墓碑,否則會遇上車子後座突然增加重量或摔車等神秘事件。
25位年輕女性逝去的歷史悲劇,逐漸演變成「都市傳說」,人們把靈異事件拿來當成茶餘飯後的話題,甚至讓人望而生畏。從罹難者家屬到旗津居民,開始出現越來越多不滿的聲音:這些謠傳和指控對亡者尊重嗎?為何死去的都是年輕女性?渡船的安全措施和搭乘規範是否要檢討?
從淑女墓到姑娘廟,直到重新整修並成立勞動女性紀念公園,這段重述歷史與給予正名的路,走了三十幾年。

媒體標題用淑女、姑娘、單身女性,忽略了她們也都是勞工
船難發生時,地方媒體用「25淑女喪生海底」作為標題,「淑女」、「姑娘」、「單身女性」等用詞,取代了她們作為女性勞工的事實,也忽略了她們實是為台灣經濟起飛做出貢獻的第一線勞工。隨著社會愈加重視女性權益和勞工權益,應被人們看見的價值也開始轉變。不是「未婚而亡」或「不幸早夭的單身女子」,而是「職災」、「工殤」、「勞工權益的不足」、「階級與性別的不平等」,以及「需受討論的渡輪安全規範」。
淑女墓雜草叢生,曾有人記得她們的名字嗎?上頭刻著的「民國六十二年九月三日殉難女工二十五人」,又有多少人仔細看過?少數人在經過此地時停下祭拜,哀悼那些犧牲自己的升學機會、人生夢想,奉獻青春勞動力以換取家人更好生活的女性。

重述悲劇性的歷史,勞動女性紀念公園落成
2000年起,地方婦女團體開始積極和高雄市政府討論,能否用更積極且具有教育意義的方式,保留這塊墓地。為此,時任高雄市長的陳菊開始了墓園改造計畫,邀請藝術家為這25位罹難勞工規劃一個紀念地。
2008年9月,勞動女性紀念公園在旗津區的旗津三路上落成,公園中央有一塊大型碑石,刻著船難發生的日期。其上有一朵不銹鋼蓮花藝術裝置,代表堅毅與溫柔的女性特質,也意味著高雄港都工業區的力量。這次,與二十五淑女墓不同,哀悼的不是年輕逝去的未婚姑娘,而是每一位因工殤殉職的女性勞工。
每到春天,地方團體都會邀請罹難者家屬到勞動女性紀念公園進行遙祭,表達心中的不捨,也盼類似悲劇不再重演。勞動女性紀念公園成為高雄女性的文化地標,賦予1973年9月3日更深一層的意義:在繁榮城市的背後,有無數窮困女性為此付上沉重代價。
船難悲劇加速過港隧道興建,更是台灣女性勞工史的起點
1973年的旗津船難,加速了高雄過港隧道的興建。1975年,政府意識到渡輪已不足以應付兩地的交通需求,開始研議過港隧道的方案;1984年,過港隧道正式通車,成為全台第一座也是目前唯一一座海底隧道。不但解決旗津人民往返市區的問題,也提供渡輪以外的更安全選擇。
過港隧道提醒人們25位年輕女性的犧牲,於此同時,港口船隻的載客數量、航線許可等制度也更加明確,讓旗津居民有更安全的勞動環境和交通制度。
性別平等的呼聲也讓人們不再從浪漫或神秘的觀點看待旗津少女的死亡,而是以女性勞動者的身分重新給予詮釋:她們是為生存努力的工人,她們是為了支持家庭而奉獻年輕生命的人,她們奠定台灣經濟起飛基礎的一員,她們是台灣女性勞工歷史的起點。
半個世紀過去了,旗津吹起的海風仍帶鹹鹹的苦澀。二十五淑女墓的悲劇歷史在勞動女性紀念公園中重生,成為高雄市公共教育的一部分,講述在那個勞工權益被忽視、女性身分不被重視、經濟奇蹟背後的無名奉獻者,這些被遺忘、從未被知曉卻改變我們社會的故事。
【延伸推薦】
節目|《查某人的跤跡:台灣女性文化地標》:以台灣的「女性文化地標」出發,介紹有歷史意涵又特別的台灣女性故事。地標包含著過去與現在的歷史文化,鋪陳出一張重要的女性文化活動地圖。
戲劇|《奇蹟的女兒》:描述女工們離開農村踏入工廠的殘酷遭遇與意識覺醒,帶領觀眾窺探台灣經濟奇蹟背後女工們的故事。
文章|女權鬥士彭婉如用生命換來《性侵害犯罪防治法》與計程車駕駛資格管控
作者:莊堯亭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10.15

臨床心理系畢業,投入文字工作十年。是女兒,是媽媽,也曾經是一個孩子。熱愛記錄每一個努力活著的生命,喜歡聽別人的故事,也喜歡說故事給別人聽。典型的樂觀型悲觀主義者,因為這個世界很糟糕,所以更要珍惜身邊的美好,用許多的愛與包容,在文字上、在生活裡,陪伴他人多走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