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場沒有子孫送行的喪禮,誰來披麻戴孝?

印尼看護莎莉照顧的阿公過世,在沒有子孫送行的喪禮中,她被迫充當披麻戴孝的親族……。這是金鐘入圍劇《入世》的劇情。或許多數台灣人仍對移工充滿誤解與歧視,但願戲劇是互相理解的開始。

圖/《入世》劇照

今年公視學生劇展有兩部作品的主角來自印尼,分別是吳郁芬 《入世》 的莎莉(陳莎莉飾演),與劉純佑《紅色》的Lily(Joanna Dyah飾演)。兩個在印尼女性間尋常的名字,在異鄉經歷了不尋常的生命經驗。《紅色》改編自四屆移民工文學獎作品,內容描述一位印尼看護Lily與她照護的爺爺之間無法見光的關係,在情慾與道德的拉扯中,Lily不得不做出墮胎的抉擇,以終結現實的困境。《入世》則是導演就親身經歷去發想的故事,劇中印尼看護莎莉照護的阿公過世,在沒有子孫送行的喪禮中,莎莉被迫充當披麻戴孝的親族。

雖然《紅色》與《入世》的人物、場景互異,前者是都會區的中上階層,後者則是青壯年人口外流的閩南農村,但兩部作品都暗示了台灣社會對移工的需求,也呈現了移工寄居他鄉的諸多困境,除了來自母國家庭的經濟依賴,她們與台灣家庭的緊密互動,終將觸發私人情感,這是外籍照護者長久以來得面對的課題。多數人希望外籍看護對長者視如己出,但也不難發現社會嚴格地審視著她們的一舉一動,例如涉入愛情、親情,大多是不被期待的。

圖/《紅色劇照

自離家的那一刻開始,移工開始努力跨越國籍與文化的差異,甚至遊走在倫理界線的兩側。移動不可回溯的性質,強化了移工敘事的宿命觀,《紅色》與《入世》也都說明了移工面對宿命的無奈。只是筆者更希望觀眾透過這兩部作品,去思考移工女性對自我的關注,以及她們在勞動、婚姻、宗教與國族等束縛之外的面貌。許多時候,人必須在跨出舒適圈、經驗困境後,才有機會看見自己。

《紅色》原著作者Etty Diallova是一名在台灣將近九年的印尼看護,除了工作,她勤於寫作,志於以文字為移工發聲。她提到《紅色》是「眾多印尼女性移工在台灣的縮影」,雖然不是每個女性移工都會在異鄉發展愛情,但跟作者Etty、主角Lily一樣遠渡重洋來台工作換取家人溫飽,是絕大多數移工的共同經驗。近幾年,有越來越多講述移工故事的文學、電影作品產出,像電影導演或Etty這樣的業餘創作者,或許無法也無權為全體移工代言,但他們都試圖透過創作,回應他們身處的社會。

圖/《入世劇照

台灣目前71餘萬外籍勞工,有超過26萬在台灣人的家庭、安養院等地擔任照護者。長者與外籍看護的組合,早已是高齡化的台灣社會常見的風景。然而除了從打扮、口音猜測這些異國身影的國籍外,或許多數台灣人對移工的來歷仍一知半解或充滿誤解。希望透過電影,觀眾能理解是非與善惡無法定義人的存在,而移工身為人,不管她是莎莉還是Lily,抑或現實生活動更多離鄉背井的名字,他們擁有欲望、有情緒、也勇於成長,並盼望在人生的長路上,成為自己的主角。

《入世》描寫印尼籍看護被迫成為喪禮的「親族」。

【延伸推薦】
戲劇| 《入世》阿公過世了,印尼籍看護莎莉看著阿嬤跟四叔公操辦台灣葬禮,沒有人回來奔喪的情況下,莎莉被逼成為喪禮的「親族」……。

戲劇|《紅色》印尼籍移工Lily來臺灣工作多年,擔任家庭幫傭。但她卻與雇主家的老人滋生愛情,可是Lily在印尼已有家庭與女兒。近期Lily感受到的身體變化,讓她必須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所嚮。

作者:吳庭寬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0.9.8

文字工作者,專事策展與寫作,關注印尼藝術文化與移工議題。2015年至2019年間曾服務於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與移民工文學獎,同時為臺北車站、高雄車站地板圖書館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