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死亡品質」經國際評比為世界第三、亞洲第一,台灣也發展出獨特的生命回顧與心靈成長方式,引導病人完成「道謝、道愛、道歉、道別」的過程,讓關係得以修復。「安寧緩和醫療」的核心價值就是幫助病人在生命盡頭,仍能「活得像一個人」,韓國紀錄片《完美的一天》也印證在專業的醫護團隊與志工合作下,緩解病人的身體症狀,用心傾聽他們的心聲,死亡不必然是恐懼,而可以是被理解祝福的告別旅程。

觀賞完這部由製作團隊在韓國安寧緩和醫療病房拍攝的紀錄片《完美的一天》,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復。這部影片沒有華麗的敘事,也沒有刻意的煽情,而是以一種極其溫柔且誠實的鏡頭,紀錄下生命最後階段的日常。製作團隊以志工的身分,在病房裡待了五個月,真實捕捉了末期病人、家屬與醫療團隊的互動,完整呈現了人們在面對死亡時的掙扎、選擇與愛。
這讓我更堅信,安寧緩和醫療不僅僅是一種醫療照護模式,更是一種對生命的深刻理解與尊重。它告訴我們,即使生命即將走向盡頭,人依然可以保有尊嚴,活得像一個人,在愛與陪伴中,安然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躺在釘床」的掙扎:當生命只剩痛苦與恐懼
《完美的一天》的病人承受著身體病痛的極大折磨,劇烈的疼痛、呼吸困難,甚至連簡單的翻身、入睡都成為一種奢求。一位病人形容這種痛苦「如同躺在釘床」,這句話深深刺痛了我的心。這份身體上的煎熬,不僅消耗著他們的生命力,也讓他們的心靈瀕臨崩潰。
更令人心疼的,是他們內心的迷惘與恐懼。當病情惡化,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打擊,讓他們感到無助與失落。他們一方面渴望繼續治療,卻又擔心副作用讓生活品質更難以忍受;一方面希望延續生命,卻又因不確定的未來而不敢懷抱希望。影片中,我們看到有人因為絕望與無助而哭泣,甚至說出「希望能快點結束生命」這樣令人心碎的話語。這些真實的片段,揭示了末期病人在身心靈各方面所承受的巨大壓力,也讓我們意識到,單純的延長生命,並非是唯一的答案,甚至有時會加劇痛苦。
面對親人的痛苦,家屬同樣煎熬。家人間常因治療與照顧方式產生不同意見,引發矛盾與焦慮。有病人想回家,卻因缺乏居家照顧資源而難以實現。這些無奈與困境,凸顯了安寧緩和醫療的重要性-它不僅僅是照顧病人,更必須整合醫療、社會與家庭的力量,才能真正減輕所有人的痛苦。

專業與溫柔並存:安寧團隊如何帶來療癒
在苦痛與迷惘中,安寧緩和醫療團隊的角色顯得格外重要。例如醫師、護理師、社工、心理師、宗教師、志工等。他們定期舉行個案討論會,凝聚共識與照顧目標,不僅緩解病人的身體症狀,更用心傾聽他們的心聲,給予支持與陪伴。
最打動人心的,是那些看似日常卻極具療癒力量的時刻:醫護人員輕聲哼唱,用音樂安撫病人的情緒;協助病人洗澡,讓他們重新找回被疾病剝奪的尊嚴;透過按摩或簡單的身體接觸,傳遞溫暖與安心。團隊成員與家屬擁抱、落淚,彼此分享內心的重量,正是透過這種真誠的情感連結,病人和家屬才逐漸找到安全感,許多困難也因此更容易解決。
影片中,有一位病人想回到故鄉的心願,原本困難重重,但團隊仍全力促成。在回鄉的路上,病人唱著歌、望著窗外的風景,臉上露出久違的笑容。當他下車與多年未見的朋友道別,再度踏上生活了五十年的土地,那份圓滿與感動,深深觸動了每一個人的心。
另一幕令人難忘的,是病人回顧自己的一生。他回想起先生過世後,獨力撫養五個孩子,為了家庭辛苦經營小店四十餘年的歲月。這些故事不僅是個人的回顧,也是生命價值的見證,提醒我們「活在當下」的重要。當病人走到生命盡頭,團隊以莊重的儀式送他離開醫院,修女為其祝禱,同仁們與家屬互相擁抱。這不只是送別,更是對生命的致敬。事後家屬返回醫院表達感謝,那份溫情,再次證明了安寧緩和醫療帶來的意義。

在生命盡頭仍能「活得像一個人」
這部影片清楚地展現了安寧緩和醫療的核心價值:幫助病人在生命盡頭,仍能「活得像一個人」。它不是放棄,而是以另一種積極的照護,持續守護病人。它讓病人在有限的時間裡,仍能擁有尊嚴、被愛與陪伴。這樣的照顧,也同樣安慰了家屬,讓他們在失去親人的痛苦中,仍能感受到釋懷與安心。安寧緩和醫療證明死亡並不必然是恐懼與孤立的結局,而可以是一段被理解、被擁抱、被祝福的旅程。
這也間接回應了社會上關於「安樂死」等提早結束生命方式的討論。在團隊的專業陪伴下,病人能「好好活到最後,也好好離開人生的舞台」。當痛苦被有效控制,當心願被盡力滿足,當心靈得到慰藉,極端的選擇就不是一個適當的方式。

從韓國反思台灣:努力陪伴病患「道謝、道愛、道歉、道別」
看完影片,我不禁聯想到台灣的經驗。過去三十多年來,台灣在安寧緩和醫療的發展已有顯著成果,近年來,台灣的「死亡品質」更被國際評比為世界第三、亞洲第一。這是值得肯定的成就,但我們不能因此自滿。華人文化向來避談死亡,這讓安寧緩和醫療的推展更具挑戰。正因如此,台灣的安寧緩和醫療團隊更強調「高度的同理心」與「無條件的接納」。透過與病人、家屬建立信任關係,才有機會進一步討論安寧善終的理念。
尤其在靈性照顧上,我們發展出獨特的模式:透過生命回顧,讓病人自我肯定;協助病人化解衝突,追求圓滿;幫助病人完成心願,讓他們了無遺憾;引導病人完成「道謝、道愛、道歉、道別」,讓關係得以修復;幫助病人心靈成長,產生內在力量。這些努力,讓病人在最後一程,不只是身體症狀獲得舒緩,更能獲得心靈的平靜與力量,讓生命畫下圓滿的句點。
提早開始,才能圓滿
我也想藉此機會呼籲大眾,安寧緩和醫療不應只在生命最後瀕死階段才介入。如果介入時間太短,不容易達到「生死兩相安」的目標。越早將安寧緩和醫療的理念納入急重症照護的規劃,越能幫助病人與家屬提早調適,並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提升生活品質。
這部紀錄片以最真誠的方式告訴我們:即使生命終將結束,人仍能選擇如何走向終點。安寧緩和醫療的價值,就在於讓病人在臨終之際,仍保有尊嚴,被愛環繞;讓家屬在離別之後,仍能心懷感恩,帶著祝福前行。
願更多人認識安寧緩和醫療,理解這並非放棄,而是一種積極的守護。因為每個人都值得在最後的旅程中,被好好對待,直到生命最終的時刻。
【延伸推薦】
紀錄片|《完美的一天》: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的方式。醫護人員、家屬和病人都在努力尋找那份屬於個人的圓滿。本片製作團隊在韓國一所安寧療護醫院擔任志工長達五個月,真實記錄病房中的日常,呈現每一位病人在生命盡頭所面對的掙扎、選擇與溫柔時刻。
本片將於《𝟐𝟎𝟐𝟓 世界公視大展精選 𝐁𝐞𝐬𝐭 𝐨𝐟 𝐈𝐍𝐏𝐔𝐓》播映。
⧉ 𝟐𝟎𝟐𝟓 世界公視大展精選 𝐁𝐞𝐬𝐭 𝐨𝐟 𝐈𝐍𝐏𝐔𝐓 ⧉ 免費入場
台中場|𝟏𝟏.𝟎𝟖-𝟏𝟏.𝟎𝟗 臺灣大道市政大樓集會堂
台北場|𝟏𝟐.𝟏𝟗-𝟏𝟐.𝟐𝟏 中油大樓國光廳
🔗索票連結:https://ptsfestival.kktix.cc/events/2025boi
文章| 便當夫人:我完成孩子的環島夢,然後抱著他直到心跳停止
作者:蔡兆勳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10.3

現職:
臺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
臺大醫學院醫學系家庭醫學科教授
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副理事長
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常務理事
台灣臨床佛學研究協會常務理事
財團法人佛教蓮花基金會董事
財團法人大地之愛癌症基金會監察人
中華民國防癌篩檢中心醫療財團法人董事
學歷:
臺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