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禮貌從小學開始培養,追求集體與協調性卻是教育的雙面刃

日本小學教育透過具體制度強化學生的責任感與團隊精神,例如運動會、合唱團比賽,每日打掃與供餐,也普遍實施「縱向分組活動」,高年級學生負責照顧低年級生,學習關懷他人及同理心。不過強調集體與紀律的教育方式,也可能抑制學生的創造力與自主性;培育教師的國學院大學人間開發學部教授杉田洋也提醒:「日本人引以為傲的集體性與協調性,有時會成為一把雙面刃。」因為彼此負有連帶責任,可能會衍生排擠異己的現象,甚至出現校園霸凌。

日本小學除重視知識教授,也重視學生在集體生活中的適應與協調能力。圖/《日本人的養成》
日本小學除重視知識教授,也重視學生在集體生活中的適應與協調能力。圖/《日本人的養成》

2011 年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後,災區民眾所展現出奇的冷靜態度與井然的社會秩序,成為全球媒體關注的焦點。對於日本人,即使在極端災難下,依舊能維持有條不紊的行動,這種集體協調性讓許多人驚嘆不已。也有不少人對於日本這個國家,究竟如何培養出高度集體協調性的國民而感到好奇。

在紀錄片《日本人的養成》(The Making of a Japanese)中,由山崎艾瑪((Ema Ryan Yamazaki)拍攝的東京世田谷區塚戶小學一年級生的日常生活,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解釋:日本人高度的團隊精神與守紀律的特質,或許正是從小學教育開始培養的。

日本小學生要參與遠足籌畫,「特別活動」強化責任感與團隊精神

日本的小學教育不僅教授知識,更重視學生在集體生活中的適應與協調能力。透過各種團體活動,例如運動會、合唱團的比賽,甚至是每日的掃除(打掃)與供餐當番(負責分配午餐),學生學會如何分工合作,並養成自律與負責的態度。教師則強調守時與遵守規則,讓學生理解個人的行為將影響整個團體的運作。這種教育方式使孩子從小學習顧及他人感受,並養成願意互相幫助的習慣。

日本小學的教育體系不只是傳授學科知識,更透過具體的制度來強化學生的責任感與團隊精神。例如,學校普遍實施「縱向分組活動」,讓高年級學生負責照顧低年級生,透過指導與幫助學弟妹,他們學會關懷他人並培養同理心。此外,班級內部也有不同的職責輪流制,如「值日生」(當日負責協助老師)、班長、掃除當番或供餐當番等,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不同的角色,進一步建立責任感。

這樣的分工制度也延伸至各類校內活動。例如,在遠足或學校典禮的籌備過程中,學生需要主動參與計畫與執行任務。許多學校甚至鼓勵學生自主決定如何分配工作,例如清掃教室或幫忙學弟妹分發午餐等。這樣的機制讓孩子們從小學會合作與承擔責任,而不是單純依賴教師指導。此外,這種「每個人都經歷過當番工作」的模式,也讓學生體認到自己是團體的一部分,進一步提升對學校環境的歸屬感與自主管理能力。這種特別強調學生參與學校運作的做法,被稱為「特別活動(Tokkatsu)」。

日本小學的分工制度讓每個學生體驗不同角色,進一步建立責任感。圖/《日本人的養成》
日本小學的分工制度讓每個學生體驗不同角色,進一步建立責任感。圖/《日本人的養成》

適當說敬語、放鞋要整齊,從細節處學習禮儀與紀律

除了責任感與團隊合作之外,日本小學教育也極為強調紀律與禮儀。從進入校園開始,學生便被要求學習基本的禮儀,例如上課前後的「起立、敬禮」,以及整齊擺放鞋子等習慣。教師也會指導學生如何使用適當的敬語與長輩、同學互動,這使得日本的孩子從小便習慣尊重他人。

此外,時間管理與遵守規則也是日本教育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學生被要求準時到校、按時完成作業,並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範。教師經常提醒學生:「如果有人遲到,會影響整個班級的和諧」,這種教育方式讓孩子理解個人行為與團體利益之間的關係,進而培養高度的自律性與耐心。這種紀律與團隊意識的結合,使得日本學生在日後面對社會環境時,更能適應集體文化與規範。

當然,日本的學校文化也鼓勵助人精神,學生被教育要在集體中協調與合作,而非單打獨鬥。透過這樣的學習環境,學生逐漸內化團隊合作的概念,並在未來的社會生活與職場文化中展現出強烈的責任感與協調能力。

日本小學教育極為強調紀律與禮儀。圖/《日本人的養成》
日本小學教育極為強調紀律與禮儀。圖/《日本人的養成》

過度講求團體一致性,學生害怕成為「出頭鳥」

不過,這種極為強調集體協調與紀律的教育方式,也可能帶來某些負面影響。像是過於嚴格的規範可能抑制學生的創造力與自主性。在高度重視團體協作的環境下,許多學生可能會害怕成為「出頭鳥」,因此不敢表達與眾不同的意見,甚至會傾向迎合大多數人的想法。此外,由於學校文化強調一致性,學生可能會面臨同儕間的同調壓力,導致他們對表現個性或創新思維感到不安。像是片中六年級的木原,雖然有廣播的天份,但是他還是得趁著在家的時間,把不拿手的跳繩練好,只因為老師跟同學們都會看。

在紀錄片中,杉田洋教授便指出:「日本人引以為傲的協調性,有時會成為一把雙面刃。」他認為,過度強調一致性可能會衍生排擠異己的現象,甚至在極端情況下催生校園霸凌問題。有些學生可能因為害怕與眾不同,而選擇壓抑自我表達,進而影響其心理健康。

過於嚴格的紀律要求,也可能給學生帶來心理壓力。例如,有些教師在課堂上過於嚴厲,導致學生因害怕犯錯而變得畏縮,影響其學習信心。而且學校內部的競賽與團隊活動,雖然能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但若壓力過大,反而可能讓孩子產生對失敗的極度恐懼感,進一步降低自信心。因此,如何在強化紀律與團隊意識的同時,仍保留學生的創造力與個人表達空間,成為日本小學教育需要持續調整的課題。

從這支紀錄片中,可以一窺日本小學教育透過責任分工、紀律管理、團隊合作與禮儀訓練,使學生從小便養成遵守秩序、關心他人、積極參與集體活動的習慣,內化成整個日本社會穩定的基礎。但是,這樣的教育模式還需要在嚴格與彈性之間找到平衡,才可以避免學生在追求集體和諧的同時,失去自我表達的機會。尤其是面對未來社會中,多變、多樣、多元的社會價值觀體系下,養成社會人格的小學教育有多麽重要,從這部紀錄片也能獲得很大的啟發。

紀錄片《日本人的養成》跟拍東京一所公立小學師生互動長達一年。【公視主題之夜SHOW】

【延伸推薦】

紀錄片|《日本人的養成》:成為日本社會的一分子需要具備哪些特質?為了找出答案,紀錄片《日本人的養成》對東京一所公立小學的一年級和六年級學生進行了一年密切的跟拍觀察,在電影可以看到師生如何互動和塑造彼此,也觀察到日本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教育方式,並藉此窺見日本的未來。

文章|忍者哈特利的原型參考竟然是服部半藏,忍者象徵日本文化也是日式「堅忍」精神縮影

文章|打罵與威脅利誘無法引發學習動力,以理服人啟發興趣更貼近教育本質

作者:福澤喬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4.18

在日本擔任十年特派經驗,並在《Joel來談日本》分享日本新聞、專注日本社會觀察。曾任熊本縣觀光推廣大使、著有《當我們一起活到100歲-人生百年時代,日本教我們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