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部落的土地為什麼不能還給我們?」那些原住民日常生活中的壓迫(上)
原住民女性的聲音在被殖民敘事裡,最難被聽見。教師瑪達拉·達努巴克進行部落培力,陪伴部落長輩說出因為歧視與區隔帶來的壓迫。
翻轉教學老師的小撇步,讓線上學習有趣又有效!
在線上教學的理念中,「混成教學」指的是實體與線上交互運用,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成效。若家長能陪伴孩子觀看影片,也可以由孩子自行按下暫停鍵,考驗爸媽是否能回答問題。
喪葬儀式中的「弄鐃」是什麼?用雜耍娛人娛靈,讓人又哭又笑的心靈療癒。
「弄鐃」儀式就像小型馬戲班,通常進行好幾天,在眼淚、幽默、追懷與希望中,悼念過世的親人。 圖/《地下藝人》...
解決「月經貧窮」只發免費衛生棉夠嗎?真正的「窮」,是知識與想像的匱乏
婦女節當天,立委與環團呼籲限用一次性生理用品惹議。從各種討論中,我們發現國人對於月經認識的淺薄。台灣女性是否有足夠知識與機會,自由選擇衛生棉、棉條、吸血內褲與月亮杯等生理用品?
為什麼連續六年教師評鑑不合格還是留任?謝青龍與周平的「公民不服從」運動
連續六年「故意」教師評鑑不及格的兩位南華大學教授,濃縮教學生涯最精華的課程,規劃了最後十堂星期四的課,引起熱烈迴響。他們後來怎麼了?
從「魔鏡」到「上學去」:台灣教改與紀錄片背後的真人真事
教育是把社會不平等正當化的「社會煉金術」嗎?最後十堂星期四的課發起人之一、南華大學教授周平,用局內人與局外人的多重角度,分享他長期關注台灣教育、及「以身試法」杯葛教師評鑑的過程。
想要成績好、表現好,是孩子、父母還是整體社會的焦慮?
慈心華德福創辦人張純淑分享,當成人將價值觀和目標成就感,加諸在兒童身上,可能扼殺兒童的學習樂趣,失去教育本質的意義。
擔憂中國用語正在「入侵」臺灣?讓臺灣流行文化再次崛起,才是治本之道。
小資、走心、給力、甩鍋、顏值、高富帥……這些中國用語,在綜藝節目和新聞報導強力傳播,臺灣人朗朗上口。這是一種文化統戰?還是流行文化的板塊變遷呢?...
關於「中國用語入侵」:詞彙的使用是一種現象跟結果,而非問題的根源。
文化之間的影響是正常現象,為何我們對「受中國影響」特別焦慮呢?有問題的不是「視頻」這種詞彙本身,而是背後可能意味著的文化現象:中國文化、政治認同、思維模式,已全面佔據主導位置。
限用衛生棉?問題不是限用或鼓勵,而是那些已綑綁在女性身體上的桎梏與污名
女性權益與環境保護並非對立,而是倡議者應該要理解,針對於女性身體的指教與桎梏:關於處女情結的、陰道鬆緊程度的污名與羞辱,尚未袪除,還要再加上一個「用拋棄式生理用品會產生大量垃圾」的道德緊箍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