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陳光鏡 | 1 月 23, 2025 | 台灣角落觀察, 社會
「食農教育」就是在建立人與自然的連結,用生活五感經驗的開啟與轉換,讓人們有更多機會接觸了解自然土地。堅持自然農法的陳光鏡從半導體業返鄉耕耘在地黃豆,還利用黃豆田收穫後的空白時間,設計「田野農村運動派對」,將田間的勞動工作姿態、合作協力融合進比賽項目,讓食農教育變得更好玩有趣。 參加食農教育的孩子們。圖片提供/田野勤學 很多人常問我:以我學物理同時還有半導體產業工作的背景,卻選擇投入自然農業的原因是什麼?...
by 容原 | 1 月 21, 2025 | 台灣角落觀察, 社會
工程師阿仁放棄竹科工作,打電腦的手改開貨車怪手,載運發臭的果皮垃圾追逐「種土」夢,他希望用有機堆肥從根基來改變台灣農業;同樣想讓土壤活起來的老農安和哥有機耕作數十年,他說農業是最高級的生活方式,果園內平均三到四成果實都跟昆蟲分享,因為大家都是生命共同體。兩位農友因種土夢而相知相惜,分享彼此生命的春夏秋冬。 阿仁放棄百萬高薪,從工程師轉業成「種土」的農夫。圖/《種土》 「我只是不爽,不爽『土』出問題,農民賺不到錢,我有沒有能力,花一百年甚至以上的時間達成一個目標,讓60萬甲的農地它的有機值在5%,這是我的核心目標。」...
by 洪裕朗 | 1 月 20, 2025 | 台灣角落觀察, 社會
農夫洪裕朗對「食農教育」原本一無所知,後來才發現原來自己每天在做的農務都是食農教育的一環,他用友善環境的理念推廣農業旅遊、導覽與料理製作,更讓出一塊水田讓大家運動打泥灘排球,打出特色與名號,讓食農教育更深度結合五感體驗。 洪裕朗為學童導覽農園。圖片提供/于恩果園-彰化二林農產 我務農十多年,深刻覺得台灣農業需要「被知道」、「被認識」及「被認同」!而「食農教育」就是拉近農業與一般民眾最好的橋梁。...
by 吳宗澤 | 10 月 3, 2023 | 世界那麼大, 社會
「里山倡議(SATOYAMA)」以保存生物多樣性出發,為實現社會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以永續利用的方式來管理土地和自然資源。像是日本新潟與雪共生的星峠梯田所產出的越光米,或是火之國熊本的阿蘇火山透過野燒復甦模式,都是里山的共生實踐。 日本新瀉是世界上降雪量最多的地區之一。圖/紀錄片《新.映像詩 里山》 對於台灣鄉村地區,關注生態環境和社區永續經營議題的朋友,「里山倡議(Satoyama...
by 方嵐萱 | 7 月 25, 2023 | 了解我們的世界
「麩質不耐症」患者逐年暴增,「無麩質食品」全球市場規模將在2027年達到360億歐元,十年內成長翻倍。為什麼一夕之間,人類重要的主食小麥會成為「毒藥」?紀錄片《無麩質的完全真相》抽絲剝繭,追溯小麥歷史、農業革命、農藥濫用狀況、加工食品、全球糧食貿易背後的權力遊戲,都是重要的肇因。 圖/《無麩質的完全真相》 「無麩質飲食」已經成為大眾追逐的時尚運動。根據最新統計數字,多達25%的美國成年人會避免在飲食中攝取麩質,有8%-15%的歐洲人也起而效尤。...
近期留言